1:关于颗粒SLC MLC TLC的性能
大家都知道SLC是最好的闪存颗粒,有着最好的性能,有着最久的寿命,当然也有最贵的价格。这几种闪存的物理结构是相同的,SLC是最简单的一种,加电就是1,断电就是0,而MLC储存电压信号组合有11,01,00,10四种,TLC就更复杂了,有000,001,010,011,111,110,100,101这8种。
所以MLC比SLC需要更精确的电压控制,编排数据过程所需时间更多,因此写入性能也会大幅下降,理论上只有SLC的1/4;读取,特别是随机读取性能也会受影响,因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从四种电信号状态中区分所需数据,读取性能只有SLC的1/3。TLC亦是同理。
2:关于颗粒SLC MLC TLC的寿命
一次P/E循环的意思:写入擦除1次等于该固态硬盘全部容量的数据,所以固态硬盘容量越大,寿命越长就是这个道理。
SLC闪存一次P/E循环只需要击穿一次氧化层,而MLC需要不同的电压多次击穿氧化层,物理损害比SLC要严重得多,MLC的写入次数指数级下降,比如SLC的理论寿命是1万-10万次,而MLC的写入寿命上限就只有1万次,而且随着工艺的进步,这个数值还在下降,25nm MLC普遍只有3000-5000次,至于TLC那就呵呵了。
当然,个人使用的话,其实寿命都可以不用看的,哪怕你天天24小时不间断下载,MLC的寿命也能妥妥保证你使用三五年以上。
3:MLC有多少种
最好的是Enterprise Synch MLC(企业级同步MLC),可靠性和寿命针对企业级市场做了优化。之后就是Synch/Toggle MLC(同步/反复MLC),其中Toggle MLC多为东芝出品,当然Toggle阵营中也有企业级闪存,与企业级同步MLC对应。
SSD中应用比较多的其实还有Asynch MLC(异步MLC),价格便宜量又足,性能也不算差,重点就是消费级市场,也就是说,同样都是MLC颗粒,但是差别还是很大的,我们买到的最便宜的正片颗粒,毫无疑问都是异步MLC,甚至更便宜里的是异步MLC的“白片”
4:哪种主控好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其实市面上流行的主控方案并不多,SandForce(简称SF)的主控市场占有量最大,金士顿 倒闭的OCZ 威刚什么的都在用,甚至Intel都抛弃了自己的主控,520系列就直接用SF方案的,它的优点非常明显,就是数据压缩功能,通过把需要写入的数据压缩处理之后再写入SSD闪存中,SF主控变相提高了写入速度,而且写入放大也减少了,SF宣称其写入放大率小于0.5,最低的甚至只有0.14,极大地延长了SSD使用寿命。
举个简单例子,你写入了1G的文件,由于SF主控的写入放大率很低,该固态硬盘的实际写入损耗只有0.5G,甚至0.14G,对于固态硬盘的来说那可是不言而喻的“延寿仙丹”,除了SF主控外,其他主控的写入放大比例都高于1,也就是说,写入1G,实际可能是2G 3G 4G甚至更多。
Marvell(简称马维尔)主控也发展非常快速,镁光、浦科特都用过它的方案;三星主控 基本是只有三星自己再用,考虑到三星SSD的销量还是列上去吧。
然后就是JMircon主控了,号称最为廉价的SSD主控方案,影驰啊 金泰克啊金速 云储什么的都是用它的方案,最新的JMF667H,最高只能支持到256GB固态,所以目前大家还看不到高于这个容量的固 是采用这个方案的。
大家都知道SLC是最好的闪存颗粒,有着最好的性能,有着最久的寿命,当然也有最贵的价格。这几种闪存的物理结构是相同的,SLC是最简单的一种,加电就是1,断电就是0,而MLC储存电压信号组合有11,01,00,10四种,TLC就更复杂了,有000,001,010,011,111,110,100,101这8种。
所以MLC比SLC需要更精确的电压控制,编排数据过程所需时间更多,因此写入性能也会大幅下降,理论上只有SLC的1/4;读取,特别是随机读取性能也会受影响,因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从四种电信号状态中区分所需数据,读取性能只有SLC的1/3。TLC亦是同理。
2:关于颗粒SLC MLC TLC的寿命
一次P/E循环的意思:写入擦除1次等于该固态硬盘全部容量的数据,所以固态硬盘容量越大,寿命越长就是这个道理。
SLC闪存一次P/E循环只需要击穿一次氧化层,而MLC需要不同的电压多次击穿氧化层,物理损害比SLC要严重得多,MLC的写入次数指数级下降,比如SLC的理论寿命是1万-10万次,而MLC的写入寿命上限就只有1万次,而且随着工艺的进步,这个数值还在下降,25nm MLC普遍只有3000-5000次,至于TLC那就呵呵了。
当然,个人使用的话,其实寿命都可以不用看的,哪怕你天天24小时不间断下载,MLC的寿命也能妥妥保证你使用三五年以上。
3:MLC有多少种
最好的是Enterprise Synch MLC(企业级同步MLC),可靠性和寿命针对企业级市场做了优化。之后就是Synch/Toggle MLC(同步/反复MLC),其中Toggle MLC多为东芝出品,当然Toggle阵营中也有企业级闪存,与企业级同步MLC对应。
SSD中应用比较多的其实还有Asynch MLC(异步MLC),价格便宜量又足,性能也不算差,重点就是消费级市场,也就是说,同样都是MLC颗粒,但是差别还是很大的,我们买到的最便宜的正片颗粒,毫无疑问都是异步MLC,甚至更便宜里的是异步MLC的“白片”
4:哪种主控好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其实市面上流行的主控方案并不多,SandForce(简称SF)的主控市场占有量最大,金士顿 倒闭的OCZ 威刚什么的都在用,甚至Intel都抛弃了自己的主控,520系列就直接用SF方案的,它的优点非常明显,就是数据压缩功能,通过把需要写入的数据压缩处理之后再写入SSD闪存中,SF主控变相提高了写入速度,而且写入放大也减少了,SF宣称其写入放大率小于0.5,最低的甚至只有0.14,极大地延长了SSD使用寿命。
举个简单例子,你写入了1G的文件,由于SF主控的写入放大率很低,该固态硬盘的实际写入损耗只有0.5G,甚至0.14G,对于固态硬盘的来说那可是不言而喻的“延寿仙丹”,除了SF主控外,其他主控的写入放大比例都高于1,也就是说,写入1G,实际可能是2G 3G 4G甚至更多。
Marvell(简称马维尔)主控也发展非常快速,镁光、浦科特都用过它的方案;三星主控 基本是只有三星自己再用,考虑到三星SSD的销量还是列上去吧。
然后就是JMircon主控了,号称最为廉价的SSD主控方案,影驰啊 金泰克啊金速 云储什么的都是用它的方案,最新的JMF667H,最高只能支持到256GB固态,所以目前大家还看不到高于这个容量的固 是采用这个方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