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武士的奢侈品】
在不能吃肉的古代日本,河豚鱼称得上难得的美味,但这东西有剧毒,搞不好会闹出人命。1592—1598 年,权重一时的丰臣秀吉曾下令侵略朝鲜。收到丰臣秀吉命令的日本武士,纷纷从各地赶到肥前名护屋城汇合,汇合地必经山口县下关以及北九州一带,此处正是河豚盛产地。很多武士不知道河豚有毒,贪图美味,纷纷丧命于下关。丰臣秀吉闻听此事,怒发冲冠地大吼:“想死也要给我死在朝鲜!”于是发出禁令,不准武士们吃河豚。武士们大批死亡的情况才得以终止。
战国时代,洋酒已登陆日本,但由于价格昂贵,还只是贡品。最受普通武士欢迎的还是浊酒和清酒。但无论是浊酒还是清酒,度数都不是很高,这也许与当时粮食匮乏有关,这也使得日本的酒器,一般都很小。毕竟是动荡的时代,想要活命已属不易,哪还有情致豪饮烂醉。
【从“腰兵粮”到“兵粮米”】
身为武士,为领主效忠当然义无反顾,领主们也得给手下卖命的武士提供粮食。战国时期的日本军粮供应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短期战斗,那么不好意思,上至领主下至士兵,军粮全得自备;只有当战斗旷日持久,领主们才会给手下的军队提供粮食。
日本古代军队在计量军粮时,使用米糒来做计量单位。《大宝令》规定了军粮供应的标准为每位士兵米糒6 斗,食盐2 升。根据《杂兵物语》记载,一名足轻(临时征召的民兵)一天的口粮是:水1 升、米6 合、盐1 勺、味噌2 勺;而《笼城守御之卷》中记载,笼城期间一名足轻一天的口粮是:水1 升、米4.5 合、盐1 勺、味噌2 勺。而到了江户后期出现的《海国兵谈》一书中的记载,每人每天兵粮准备一升米、一撮盐,还有味噌5 勺。
具体到兵粮运输和调配工作的执行,室町时代是利用驮马队,称作“小荷驮”,海上的运输船则称“小荷驮船”或“荷方船”。输送队的指挥官叫做小荷驮奉行或小荷驮押,一般由重要的部队长、深受信赖的老臣担任。“小荷驮”在军队出发之前负责将一天所需军粮分发到每个士兵的手中。在队伍出发之后,“小荷驮队”就尾随在军队后面,直到第二天开拔之前,又一次分发军粮,周而复始,直到战争结束。
领到军粮的士兵要把食物挂在腰间,因而这种军粮被称之为“腰兵粮”。通常情况下,“腰兵粮”里面放的是煮熟晒干的干饭、炒米、山芋和味噌等。士兵吃饭时,只需把这些东西放进用清水煮开的味噌汤里,再加盐一搅和就大功告成了。战国时期,日本人还没有一日三餐的习惯,这个习惯一直要到江户时代才出现。当时的日本人多是一日两餐,而在战场上,吃饭时间不固定了,士兵们通常是把一天的口粮分成三四回来食用。
战国时期,普通士兵们吃的都是些麦、粟、稗、芋等粗粮;武士们的伙食要好些,他们可以吃由糙米和蔬菜一起煮出来的菜饭,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够吃到白米;最豪华的军粮由白米、蔬菜、鱼、贝、鸡肉等组成,但是只有领主或高级武士才有资格吃。
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初期与中期,日本朝廷并没有一套完整的军粮调度体系和制度,只能依靠各地方自己征集调度军粮。后来,朝廷对军粮的征集和调配更加重视起来,逐渐废止了各地征集粮草,而由朝廷旨令制度来规定。到了平安时代末期,源平大战爆发,战争波及到全国,军粮制度急需改革,此时出现了“兵粮米”的称呼。在源赖朝上奏朝廷的奏折里写道:军队出征必须保证军兵的军费,首先要保证兵粮的补给,希望朝廷下令全国各大小国的田地平均每段必须征收5 升的“兵粮米”课税。
平源大战及其后的战乱时期,军粮供应可谓生死攸关。日本南北朝时代,《太平记》中记载,军队行军时,就在沿途各地征收粮食和金钱,人数不足再拉取农兵抵上,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此处的记述也可以解释楠木正成人数虽少,但都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锐;镰仓幕府军虽号称百万,实杂鱼乌合、观望敷衍者居多,加上补给不足,千造城两个月打下来,只剩下不到十万人……
军粮吃尽之时,武士们只好把各种树的内皮、根和各种草的根、茎叶加入盐再煮沸后食用充饥。战国时代的细川幽斋(藤孝),在日记中说,作战的时候不仅普通士兵,就连武将自己也要准备好一日一夜的兵粮米系在腰间,然后再出阵。如果粮食吃尽,就只有吃野草、啃树皮。幽斋自己就曾体验过田间未长熟的青麦的滋味。据他回忆:“据我的经验,和桑树的果实比较起来,真是一种特殊的美味呢。”另外日记中还提到:出阵时,最好在棉布上藏几个梅干,在缺水时,就能望梅止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