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09,860贴子:26,934,197

【讨论】 140124大马华人学习中文之路障碍多(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喂度熊


IP属地:新加坡1楼2014-01-24 14:30回复
    自古以来2楼就不是楼主专属的 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插不孕 拿经闪


    IP属地:四川2楼2014-01-24 14:30
    收起回复
      连接:http://news.sinchew.com.my/node/344965?tid=67
      马来西亚华裔子弟的华文水平向来都是大马华人的骄傲,我们经常听见外国人赞叹:“你们的华语很标准、流利啊!”。
      然而若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其实马来西亚人的华语与“标准”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距离。这类问题不仅发生在没有接受汉语拼音训练的老一辈人身上,就连接受华文教育的年轻人也开始不注重中文咬字、发音;除此之外,餐厅菜单、挂在街上的广告牌等书面文字竟然也出现词不达意、错字百出的现象。
      马来西亚华人的华文水平究竟是谁在把关?我国中、小学生接受的华文教育是否存在师资分配的隐忧?大马华人的华文水平下滑的现象会不会日趋严重?
      林翠燕:DPLI华文组停办
      培训华文师资受挫
      苏丹依德里斯师范大学华文组讲师林翠燕说,根据以往的记录“大学毕业生文凭课程(DPLI)”中文组所录取的学生,主要来自马大、博大、拉大的中文系毕业生。因为若要成为公务员,申请人的文凭必须受公共服务局承认。
      她透露,苏丹依德里斯师范大学只於2007至2009年,连续开办了3届DPLI中文组,培训了共56名合格的中学华文教师,之后便取消了DPLI中文组培训课程。
      换言之,自2010年开始苏丹依德里斯师范大学就已经向各大专中文系毕业生关上了门,不再开办DPLI中文组的师资培训班。
      她说,“停办DPLI华文组课程,为我们造成了困境:有不少纯中文系毕业生没有管道成为中学华文教师,这也是华教的极大损失。”


      IP属地:新加坡3楼2014-01-24 14:31
      收起回复
        王介英:改变中文系收生限制难
        外界施压或有效
        2012年,马大毕业生协会主席黄东海曾尝试与文学院院方协商寻找改变中文系收生限制的方法。
        然而,文学院院长坦言,削减各系收生率是马大转型为研究型大学的大方针,无法从院方做出改变。
        对此,中文系毕业生协会第一副主席王介英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要从系方、院方、甚或校方需求内部突破,改变现状,机会微乎其微。反而,若有外来力量给予校方建议或压力,或许还有可能改变僵局。
        马大於创办之初仅有4个学院,文学院即是其一。当时马大在联邦政府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呼吁社会大众捐助;慷慨解囊的华商、华社人士也藉此向还没决定设立中文系的大学当局,反映了华社的共同意愿,希望能开设中文系。
        而马大中文系就在华社人士的努力下得以诞生。
        王介英重提创系历史,并加以说明,当内部无力改变时,外界人士的援手或许还有机会能扭转局势。
        他说,特别在中国崛起,而大马又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良好关系下,不无可能突围而出。
        转为研究型大学改变政策
        马大中文系年收15人
        马大中文系、马大语文学院中文组及博特拉大学外文系中文组,曾是培育华文师资的摇篮。爱好中文的大学生在中文系毕业后,再到师范学院或大学攻读一年左右的教育文凭课程,就能成为正式的中学或华小华文教师。
        但自从国内数所国立大学(包括设有中文科系的马大和博大)转型为研究型大学后,校方改变收生政策,减少了本科生收生数量。
        2011年入学年起,马大中文系的收生学额每年仅15人,扣除每年几乎都出现临阵退缩的“逃兵”,近3年来都只有13至15名中文系本科生。
        马大中文系高级讲师潘碧华受访时表示,除了中文系之外,马大语文学院中文组这几年也只收生15人,博大中文组虽维持40名收生,但是总和3组学生也只有数十人。
        她指出,成功入学国立大学中文科系的本科生人数萎缩之余,大学毕业月份(10月)与苏丹依德里斯师范大学(UPSI)招生开课月份(7月)的不衔接,也导致一些对教育感兴趣的中文系毕业生,在等待的过程中分散到各个不同领域,最后成功申请到师范大学攻读教育文凭的中文系毕业生寥寥可数。
        虽然随著私立大专中文系的开办,拉曼大学、南方大学学院、新纪元学院等都投入培训中文人才的行列,然而,要进入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受训,大马教育文凭马来文科必须获得优等,在多数SPM马来文优等的学生都分布在国立大学的情况下,国立大学中文系学生递减,其实也意味著符合学术资格的中学华文教师也会随之减少,并可预见几年后将会面对严重缺乏中文师资的问题。


        IP属地:新加坡4楼2014-01-24 14:32
        回复
          马大中文系录取率减
          优秀生被拒门外
          曾几何时,创系於1963年的马大中文系,是大马生产中文人才的代名词,但如今以每年十多人的收生额度看来,是否说明马大中文系已难以再扮演我国中文人才主要来源的“龙头”角色?
          潘碧华说,以马大中文系的收生情况而言,其收生人数并不显示中文系受欢迎的程度,而是完全受校方的政策所左右。
          她说,近几年中文系本科生录取率减低的原因在於大学政策的整体考量,以文学院而言各系的本科生录取率也是整体上调降,近几年全院只录取200多名本科生,而中文系一般上占了录取数量的10%。
          潘碧华透露,根据2013年9月在全国针对已报考华文科考生进行的“马华文学评析营”上所收集到的问卷显示,其中80%应届考生将马大中文系设为升学首选,意即近年来马大中文系学生递降,并非表示中文系已不再受欢迎,而是大学政策下的结果。
          她说:“我经常在与中学华文教师交流时听到他们抱怨,一些学生的成绩都很优秀,但却没有被马大中文系录取。”


          IP属地:新加坡5楼2014-01-24 14:33
          收起回复
            国立大学中文科系本科生的录取率、中小学华文师资培训、大马华裔子弟华文水平,三者之间存在著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循环作用,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对我国华裔文化传承带来严重且深远的影响。
            轻则,大马华裔华文水平走下坡;重则,母语传承出现断层,青黄不接甚至面对中华文化沙漠的危机。
            DPLI中文组培训课程
            3届毕业生没调派中学
            目前由苏丹依德理斯师范大学於2008年开办的4年制中文教育系课程,算是全马唯一一扇通往“中学华文师资”的门,也是仅存的中学华文师资培训课程。而这项课程只公开给拥有大马高级学校文凭(STPM),并具SPM华文资格的申请者。
            然而,这硕果仅存成为中学华文教师的管道,也没获得教育部的妥善安排与调派。
            苏丹依德里斯师范大学华文组讲师林翠燕指出,该课程自2008年开办至今,已有3届学生陆续毕业,但就连第一届的毕业生,都没被妥善调派到中学执教,该批毕业生后来争取先到华小执教,再通过教育服务委员会的面试,陆续调回中学。
            她说,47名首届毕业生中,大部份都已到中学任教;但另外两批毕业生(139人),则至今都还没获得调派。
            目前,该课程的4届在籍学生共有90人,年收生率介於19至29人之间。
            换句话说,接下来这几年全国每年将只有不超过30位中学华文教师投入杏坛。
            教部未必直接聘请
            “由去年开始,大学已接到通知,教育部未必会直接聘请、委派教育系毕业生。”
            教育部对取消DPLI中文组培训课程提出的理由是,中学华文教师师资充足。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国民型中学、国中都缺乏华文科师资。
            2013年9月,教总曾对此发表文稿反驳教育部的说法。教总提出了教育部在计算华文师资上的两大错误:
            (一)将在中学执教非华文科的前华小华文教师计算为中学华文师资;
            (二)以每周3节华文课来计算国民型中学华文班所需师资。国民型中学一般上每周华文节数是5至7节,因此应至少以每周5节华文课,来计算国民型中学华文师资。
            另外教总也在文告中提出,据保守估计,国民型中学和国中目前至少有约300个华文师资空缺亟需填补,并控诉教育部迟迟不安排这些现成的教师前往中学执教,以解决华文师资不足的问题,是难以理解,且非常不负责任的。


            IP属地:新加坡6楼2014-01-24 14:35
            回复
              国中母语班不容忽视
              家教协会应争取开办
              据调查,我国有70%在校华裔生就读於国民中学。林翠燕提醒各界关注国中母语班的需要,争取开设更多母语班。
              她说,“我们必须了解,全马只有78所国民型中学,因此绝大部份华小毕业生只能进入母语班数量不多的国中就读。倘若录取华小毕业生的国中都开设足量的母语班,我们就需要更多华文教师,同时设有母语班的国中所培育出来的中学毕业生,也能为未来的华教提供更多师资选择。”
              曾分别在师范学院、大学执教的林翠燕透露,其实大部份到师范学院、大学就读的学生都来自国民中学,这是因为国中华裔生人数比例确实比独中、甚至国民型中学来得多。
              因此,国中的母语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她建议,国中家教协会要自发性地争取开办母语班,集合学生与家长的力量,将联署呈交给校长、督学,甚至是各华教推动者,以引起各界对国中母语教育的关注。
              “曾经有成功的例子,用这样的方式争取在校开办母语班。”
              培训小学师资摇篮
              师范学院角色重大
              在大马教育制度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华文教师,所需具备的不仅是丰富的中文知识,还需要经过层层安排、调派,方能成事。师范学院作为培训小学师资的摇篮,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一名不愿具名的师范学院讲师透露,大学主修中文系的毕业生,并不是师范学院华小组华文科的主要学生群。反而来自大学各科系的学生如:海洋系、森林系、科学系等科系的大学毕业生都在师范学院华小组接受华文科训练,而这些毕业生会进入各华小传授华文教育。
              “因为修读中文系学生本来就不多,申请进入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学生自然也少。”
              他说,其实若曾在师范学院接受一年半的华文训练后才进入小学教华文,这些教师的程度还算不错,因为录取他们时都要求须具有SPM华文资格。
              停办及提高门槛成隐忧
              该讲师提出华小华文师资的两个隐忧。他指出,“大学毕业生师范课程”自2012年录取了第一批400多名的华小组华文科学生后(这批学生去年6月毕业后,至今仍未获妥善调派)就停办了。去年,师范学院只招收临教假期师训班,而且并无招收华小组华文科的学员。
              而中学毕业生所修读的5年制教育学士师范(PISMP)课程,近3年来总共只招收了127名学生。尤其在2013年,附加了申请者必须具有SPM“中国文学科”资格的高门槛后,该届学生只有10人。
              他说,“我很担心,5年后华小会面对华文师资荒的问题。”
              另外,一些小学因教育部没有针对学校实际需要委派师资,而出现师资不平衡的现象,这造成校方必须安排非主修的教师教导相关科目,例如科学教师教华文等。
              该讲师认为,若各师范学院都严格执行,华小组教师全都副修华文的话,情况可能还好,但是无论如何由非主修华文的教师教华文,并不理想。


              IP属地:新加坡8楼2014-01-24 14:36
              回复

                解决师资培训问题
                教育部华社须正视
                在教育制度朝令夕改,师资培训不具系统的情况下,大马华社不仅面对大学中文系录取机会减少的问题;中小学师资培训单位停办中文师资班、完成培训的教师没获调派到缺乏华文师资的中小学任教等,都是必须及时获得教育部和华社正视,并尽快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若一意孤行选择继续“勒紧”中小学华文师资的培训机会,可预见不消几年马来西亚华文师资将会出现匮缺,华裔子弟也将在华教贫瘠荒芜之地上,面对文化传承的巨大挑战。


                IP属地:新加坡9楼2014-01-24 14:38
                回复
                  默默丢根红萝卜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1-24 14:38
                  回复
                    楼主你在这里这么牛逼你家里人知道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01-24 14:40
                    回复
                      接地问一下 马来西亚和中国关系很好嘛?
                      我记得上次那个好感度调查报告 好像马来西亚和巴铁对中国的好感度都是81%


                      15楼2014-01-24 15:03
                      收起回复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兔路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1-24 15:04
                        回复
                          发音不准的情况很多,不仅台湾人喜欢把“一”、“依”念做“e”音,很多国内的人也这样念
                          那个最近很红火的歌“一万个舍不得”就很多这样的读音


                          IP属地:广东19楼2014-01-24 15: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