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战争吧 关注:2,662贴子:83,276

CV战争之四边四角之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华河山一如围棋盘,所以军事地理常有四边四角之论,所谓“四角”即关中、河北、江东、蜀地; “四边”即太行山一带、淮河流域、荆楚、汉中。中腹则是中原洛阳、南阳、汝南一带。
个人在CV战争的剧本上脑补了一下军事地理。如此看来,现在御三家、北方联盟、钉宫党、福原军分别占了“四角”;翠星石军、荡漾、雷霆崖、加藤军则占据了“四边”。中原军、毒药团、泽城军则在“中腹”。


1楼2014-01-25 08:42回复



    2楼2014-01-25 08:4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在这个棋盘型格局中,关中(御三家)、河北(北方联盟)、江东(钉宫党)、蜀地(福原军)分处其四角。四角之地,都各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般都有比较优越的山河形势,有相对稳固的后方和可以凭恃的山川险阻,能够一种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态势;有优越的经济条件,足以供养、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易于形成一定的社会政治力量。纵观中国历史,一种势力兴起之初,占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可以建立起根据地,从容经营,积累力量,为日后进取天下打下基础。
      “四角”地区的优劣,则是御三家所占据的关中之地最优;北方联盟的河北次之;钉宫党占据的江东地区稍逊;福原军占据的蜀中最劣。


      3楼2014-01-25 08:44
      回复
        北方联盟占据的河北依山傍海,三面山海环抱,南临黄河。燕山山脉起着抗击塞北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安全。太行山脉(四边之一)为河北的右侧翼的重要屏障(防御来自并州晋阳的势力,CV战争中即为翠星石)。历来对于割据北方的政权,河北尤其是河北北部地区的意义就在于它将农耕经济的中原地区与游牧经济的塞北联系起来。是仅次于西凉的产马基地,这种联系在他们的统治受到来自中原的挑战时显得为尤重要。无论是哪个角的政治势力,在两翼经营的得失,都足以决定其兴衰,足以决定其能否摆脱偏霸格局,向外扩展。经营好两翼,以守而言,可以巩固其防守态势;以攻而言,可以包圈中原,进取天下。对北方联盟来说,其两翼分别是花达香奈军和翠星石军。花达香奈军主公中野梓及其属下智囊似乎并无明显的扩张意图,而且其所处的山东地区与河北隔河相望,除此之外并无其他防御体系。然而黄河的防御作用远不如长江,历来北方游牧民族南侵,黄河总是被顺利渡过(参见刘聪、石勒、慕容恪、拓跋焘、完颜宗弼)。然而左侧的翠星石与平泽唯非亲非故,占据着晋阳之地,晋阳在整个北方地区具有枢纽性的地位。以晋阳为中心的山西地形主体是由东西两侧的山脉夹中间一系列珠状盆地构成的。东面太行山脉构成河北西部屏障,西部昌梁山、中条山与黄河一道构成关中的东部屏障。山西境内山河分布错综复杂,形成了一系列小型珠状盆地。这些盆地地形都相对封闭,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在这些小区域内,分别形成了一些军事重镇和重要关隘。如紫荆关、井陉、飞狐口、壶关,它们分别面向不同的方向,显示出不同的战略意义。山西的山河形势使山西具有一种极为有利的内线作战的地位。山西地势高峻,足以俯瞰三面;通向外部的几个交通孔道,多是利于外出而不利于入攻。这是山西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也是山西在北方枢纽地位得以形成的地理基础。匈奴刘汉灭西晋之战、北魏百年兴亡的历程和五代政权的频繁迭兴均能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晋阳在北方的枢纽性地位。所以相对于山东,处于山西晋阳的翠星石军更让北方联盟有后顾之忧,所以出兵中原之前,北方联盟自然会吞并割据晋阳的翠星石势力。
        萌王翠所割据的晋阳:


        5楼2014-01-25 08:52
        收起回复
          江东的防御格局本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四边”之一)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然而钉宫党占据的仅有江东三城,北部的淮河流域控制在荡漾、小清水军手中;上游地区又被悠木碧军、雷霆崖军占据。纵观历史,历代保据江南者,首先对于淮河与长江的这种唇齿关系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守江必先守淮”的议论亦随处可见。南方在淮河一线也置列有一系列重镇,主要是寿春(CV战争中荡漾所在的位置,s11的著名绞肉机地区),经营淮河兼有防守和主动进攻两层战略意义。淮河与长江相表里,发挥着双重的屏障作用。攻守之势也随着南北势力强弱而变化。南方强盛时,可以前出淮北进取中原;南方衰弱时,则往往退守长江;南北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前沿。此外,荆楚地区(“四边”之一)对于江东来说也是意义重大,荆楚位于江东上游,扼住了江东的门户。历来北方政权进攻东南地区,必定从淮北、长江上游两个方向发起进攻(西晋灭东吴、隋灭陈、蒙元灭南宋)。从东晋南北朝两百多年的南北对峙中江东偏安的政权表现可知,东晋、宋、齐、梁皆能守住淮河流域以及位居江东上游的荆楚、巴蜀地区,因此北方政权始终难以吞并江东。但江南“侯景之乱”后建立的南朝陈朝失去了对淮河流域、巴蜀的控制不说,还让北朝在江陵扶植了个傀儡政权,连荆楚的防御完整也无法保证,就这样过了三十多年,终于被隋朝吞并。钉宫党目前的占据的地理情势就类似陈朝,甚至不及陈朝(陈朝至少控制了荆南地区,CV战争中整个荆南地区都在酋长手上)。


          6楼2014-01-25 08:52
          回复
            夭寿啦!又出新的黑文啦!~~
            同志赶快加cv战争群啊,群的绝赞衰退也需要您的力挽狂澜啊~~


            IP属地:上海8楼2014-01-25 09:55
            回复
              楼主请接受我的膝盖


              IP属地:浙江9楼2014-01-25 09:59
              收起回复
                夭寿啦,又出黑文了。快来个人站个痛啊


                IP属地:江苏10楼2014-01-25 11:5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上面说完了“四角”。接下来稍微说一下“四边”中最为重要的荆楚之地,目前雷霆崖军割据此地。在整个南方地区,主要的联系纽带是长江。荆楚居长江中游上通巴蜀,下达东南,在上下游之间居枢纽性地位。从荆楚沿长江上溯,穿越三峡,是为古代入川的两大通道之一。东汉岑彭攻公孙述、刘备据益州、东晋桓温灭成汉李势、朱龄石平谯纵、北宋刘光义攻后蜀盂昶、明初汤和攻明升等战役,都曾由此进兵。南方政权要控制四川,确保整个江南地区的完整,湖北是一大关键。所以之前说过,钉宫党虽占据了“四角”之一的江东,但没有控制左侧的荆州,以致于长江天堑优势大减,更无从去进取中原了。

                  若是上、下游之间对立,则雷霆崖据有的荆楚之地还可阻遏蜀中势力之东出。福原军所在的巴蜀据荆州上游,自蜀中东出是为顺流之势,在荆州境内尚有险可扼,若其越荆州而东,则江面渐宽,其势难与争锋。在巴蜀与荆楚之间出现对峙时,据上游者往往扼守夔州江关(亦称捍关),据下游者往往扼守西陵夷陵险要。历代战争中,遏川中势力之东出,做得最成功的当数陆逊、陆抗父子。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其后置立重镇,以备蜀汉。陆逊曾上疏孙权说:“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CV战争中的钉宫党不仅要面对来自江北小清水军、荡漾军的压力,占据荆州的雷霆崖无疑也是重大威胁。对于雷霆崖军来说,目前荆州地区尚有襄阳处于广桥凉军控制之下。而襄阳、江陵、江夏这三者是荆州重心,“荆州之形胜,在江夏乎?在襄阳乎?抑江陵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江夏,以荆州言之,则重在江陵。”

                  为何说“: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襄阳所处的南阳盆地具有东西伸展、南北交汇的特点。无论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之争,南阳之地(CV战争中礼奈的圣夜)都是必争之地。襄阳地处南阳的南部,依托湖北,通过汉水和长江,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关中,还可经汉中(加藤军的梅森)而联络陇西。历来南北对抗时,南方的军事防御线东西延绵三四千里,襄阳便处在这条漫长战线的东南段与西北段之间的连接点上。因此,襄阳作为湖北境内的一大重心,实已超出了局部地域性而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所以雷霆崖军若想进取中原,则必然要先进攻广桥凉军,夺取襄阳。而如今雷霆崖左侧的福原军在平定蜀中的战略上受到了加藤军的阻碍,断然无法轻易顺江东下袭击雷霆崖军的江陵。右侧的钉宫党、悠木碧军、小清水军正在彼此相争。所以此时对于雷霆崖军无疑是一个进攻广桥凉军的大好时机,占襄阳可以保证荆州的完整性,为日后争夺中原做准备。
                  纵观历史,“据上游之势”的荆州地区常给下游建康(即建业,CV战争中的清澄)方面构成很大的压力。东晋南朝时期,据荆襄上游称兵反建康(即建业,CV战争中的清澄)方面者比比皆是。如东晋时期的王敦、桓玄、刘毅、司马休之,刘宋时期的谢晦、刘义宣、沈攸之、萧齐时期的萧衍,梁末的王琳等等。对于江东方向,雷霆崖军也可以隔岸观火,待钉宫党与悠木碧军、小清水军等斗得皆元气大伤之时顺江东下,收取江东。


                  11楼2014-01-25 17:42
                  收起回复
                    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险要。潼关虽险,毕竟项羽曾入之,曹操曾入之,刘裕曾入之,安史叛军亦曾入之。三峡虽险,毕竟岑彭曾入之,桓温曾入之,朱龄石曾入之,刘光义曾入之,汤和曾入之。剑阁虽险,毕竟邓艾曾偷渡之,邢峦曾入之,尉迟迥曾入之,郭崇韬曾入之,王全斌曾入之。长江虽险,毕竟晋师曾渡之,隋师曾渡之,宋师曾渡之,元师又曾渡之。在政治兴亡和军事成败中,地理因素虽然重要,但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决定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的根本性因素是政治、军事本身上的积极进取。所以这里只是就地理层面上对CV战争做一个简要分析,究竟鹿死谁手,剧情如何发展,还未可知。


                    13楼2014-01-25 18:20
                    收起回复
                      我记得有本书,棋盘中国吧,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四角优于四边,四边优于中原。


                      IP属地:四川15楼2014-01-25 22:44
                      回复
                        拜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1-26 00:12
                        回复
                          膜拜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1-26 09:52
                          回复
                            楼主嫁我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1-26 20:4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4-01-26 23: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