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完了“四角”。接下来稍微说一下“四边”中最为重要的荆楚之地,目前雷霆崖军割据此地。在整个南方地区,主要的联系纽带是长江。荆楚居长江中游上通巴蜀,下达东南,在上下游之间居枢纽性地位。从荆楚沿长江上溯,穿越三峡,是为古代入川的两大通道之一。东汉岑彭攻公孙述、刘备据益州、东晋桓温灭成汉李势、朱龄石平谯纵、北宋刘光义攻后蜀盂昶、明初汤和攻明升等战役,都曾由此进兵。南方政权要控制四川,确保整个江南地区的完整,湖北是一大关键。所以之前说过,钉宫党虽占据了“四角”之一的江东,但没有控制左侧的荆州,以致于长江天堑优势大减,更无从去进取中原了。

若是上、下游之间对立,则雷霆崖据有的荆楚之地还可阻遏蜀中势力之东出。福原军所在的巴蜀据荆州上游,自蜀中东出是为顺流之势,在荆州境内尚有险可扼,若其越荆州而东,则江面渐宽,其势难与争锋。在巴蜀与荆楚之间出现对峙时,据上游者往往扼守夔州江关(亦称捍关),据下游者往往扼守西陵夷陵险要。历代战争中,遏川中势力之东出,做得最成功的当数陆逊、陆抗父子。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其后置立重镇,以备蜀汉。陆逊曾上疏孙权说:“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CV战争中的钉宫党不仅要面对来自江北小清水军、荡漾军的压力,占据荆州的雷霆崖无疑也是重大威胁。对于雷霆崖军来说,目前荆州地区尚有襄阳处于广桥凉军控制之下。而襄阳、江陵、江夏这三者是荆州重心,“荆州之形胜,在江夏乎?在襄阳乎?抑江陵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江夏,以荆州言之,则重在江陵。”

为何说“: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襄阳所处的南阳盆地具有东西伸展、南北交汇的特点。无论是东西之争,还是南北之争,南阳之地(CV战争中礼奈的圣夜)都是必争之地。襄阳地处南阳的南部,依托湖北,通过汉水和长江,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可以西入关中,还可经汉中(加藤军的梅森)而联络陇西。历来南北对抗时,南方的军事防御线东西延绵三四千里,襄阳便处在这条漫长战线的东南段与西北段之间的连接点上。因此,襄阳作为湖北境内的一大重心,实已超出了局部地域性而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所以雷霆崖军若想进取中原,则必然要先进攻广桥凉军,夺取襄阳。而如今雷霆崖左侧的福原军在平定蜀中的战略上受到了加藤军的阻碍,断然无法轻易顺江东下袭击雷霆崖军的江陵。右侧的钉宫党、悠木碧军、小清水军正在彼此相争。所以此时对于雷霆崖军无疑是一个进攻广桥凉军的大好时机,占襄阳可以保证荆州的完整性,为日后争夺中原做准备。
纵观历史,“据上游之势”的荆州地区常给下游建康(即建业,CV战争中的清澄)方面构成很大的压力。东晋南朝时期,据荆襄上游称兵反建康(即建业,CV战争中的清澄)方面者比比皆是。如东晋时期的王敦、桓玄、刘毅、司马休之,刘宋时期的谢晦、刘义宣、沈攸之、萧齐时期的萧衍,梁末的王琳等等。对于江东方向,雷霆崖军也可以隔岸观火,待钉宫党与悠木碧军、小清水军等斗得皆元气大伤之时顺江东下,收取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