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宝典吧 关注:37贴子:428
  • 3回复贴,共1

道学与现代社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痕尽头楼主
2013-6-10
2楼
我国的道教产生于古代,它是近两千年前汉代的产物。之后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发展,至唐宋时期得以全盛,直至延续到今天。道教是我中华民族土地上自生的宗教,是我民族的宗教。那么这样一个传统的宗教,时至今日现代社会,它还能发挥怎样的现实作用呢?还具不具有现实的意义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加以研究的课题。当然道教文化产生于我国的古代,是与我国当时的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时至今日,我们正在建设着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时代不同了,道家道教文化是否已经是过时的东西,不再起作用了呢?
回复
无痕尽头楼主
2013-6-10
3楼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道家道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不会丧失其作用,而且越来越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克服现代社会所造成的多种多样的社会弊端。对于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也有一些人认为道家道教文化,可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需要,而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现代化工业社会,所以道家道教文化尚不显得重要。我们认为,这样的看法也是十分错误的。现代化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弊端,如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社会心理危机、社会失调的危机等等,都是在进行现代工业化社会建设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应当在建设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过程中把它解决掉,而决不能再走西方的一些国家的先建设后治理,待到问题成堆了危机严重了再来治理的老路。在这方面我们也已经有了沉痛的教训。正如我在《老子哲学的现代价值》一文中所说,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的社会,“决不能走生态破坏型、资源浪费型、道德素质下滑型、社会失调的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我们要建设的是生态环保型的社会、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型的社会、道德文明型的社会。总之,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和谐发展型的社会,可持续发展型的社会。”在这方面,道家道教文化,确实能为我们提供对治现代化社会弊端的许多宝贵的思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1-29 21:04回复
    无痕尽头
    2013-6-10
    6楼
    正是有鉴于此,我们就应当回过头来重新温习一下我国古代道家道教的教导,按照老子的“人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来改正我们自己的行为,遵循着“道法自然”的思想来行事。在这方面,在保护自然环境上,我国的道教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早在汉代形成的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中,既已认识到人的行为必须顺应着天道而行,书中说:“大道可顺,不可逆也。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尤其在书中还阐说了人必须依赖自然环境而得以生存,所以人应当保护自然环境而不得破坏自然环境的思想。经中告诫人们说:“慎无烧山破石,延及草木、析华伤枝,实于市里,金刃加之,茎根俱尽。其母(指地—作者注)则怒,上白于父(指天—作者注),不惜人年。人亦须草自给,但取枯落不滋者,是为顺常。天地生长,如人欲活,何为自恣,延及后生。有知之人,可无犯禁。”(《太平经合校》第572页)这即是说,人是须赖草木而生存的,所以要爱护草木,不能任意地烧山破坏砍伐草木使之不能繁育生长,如果草木被人破坏光了,人也就不能生存了。
    回复
    无痕尽头
    2013-6-10
    7楼
    为此《太平经》对人类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今日共贼害其父母,……不共爱利之,反贼害之。人甚无状,不用道理,穿凿地,大兴土功,其深者下及黄泉,浅者数丈。独母愁患诸子大不谨孝,……。”(《太平经合校》第115页)天地养育人类为人父母,而人类反贼害天地父母,不爱利之,人甚无状,不讲道理,大肆破坏自然环境,真是天地父母的不孝之子。人之所以要大兴土木,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目的就是为了想富足自己。那么到底什么是“富”什么是“贫”呢?为此《太平经》对“贫富”问题也作了解答。经中说:“富之为言者,乃毕备足也。天以凡物悉生出为富足,故上皇气出,万二千物具生出,名为富足。中皇物小减,不能备足万二千物,故为小贫。下皇物复少于中皇,为大贫。无瑞应,善物不生,为极下贫。……此天地之贫也。万二千物俱出,地养之不中伤为地富;不而善养,令小伤为地小贫,大伤为地大贫;善物畏见,伤于地形而不生,至为下极贫,无珍宝物,万物半伤,为大因(应作困)贫也。悉伤为虚空贫家。此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此父母贫极,则子愁贫矣。”(《太平经合校》第30页)何谓富?有天富和地富。天以凡物(或称“万二千物”,即天能生的一切物)悉生出为富,这是天富。反之,不得备足,物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1-29 21:05
    回复
      小减为小贫,减得更多者为大贫乃至极贫,这是天之贫。至于地富。天所能生的万二千物,皆得地之养而无伤为地富。反之,少伤者为小贫,大伤者为大贫,这是地之贫。可见,天地之贫富,就是以天地间的万物得以生长养育为标准的。天地富足了,自然天地的子女(指老百姓)也就富足了。反之,天地贫困了(指不能生长养育万物了),那么老百姓也就没有不愁贫的。
      回复
      无痕尽头
      2013-6-10
      8楼
      由此可知,人们贼害天地万物“甚无状”,不讲道理地大兴土木,破坏万物生存的环境(生态环境),使得天不能生物,地不能养物,使得天地贫困了,那么依赖于天地万物为生的人类自己,也就不可能得到富足,只能苦苦地愁贫了。这是人类自己的活动所造成的结果,是自己在作孽,自己在毁灭着自己。这确实是十分危险的。为此《太平经》卷117中提出了告诫人们的“禁烧山林诀”,反对人们为自己的私利而烧毁自然界的山林。这是我国道教经典中最早明确提出的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是值得我们称许的。之后,我国的道教徒还把这一思想写进了自己的道教戒律中,成为广大道教信徒必须遵循的准则。如在《说十戒》中的第二戒中说:“第二戒者,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在《妙林经》二十七戒中更明确地提出了“不得好杀物命”、“不得杀生淫祀”、“不得烧野山林”等戒律。自古至今,道教徒们遵循着这些戒令,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时至今日,道教的这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是我们应当大力地继承和发扬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1-29 21:06
      回复
        无痕尽头
        2013-6-10
        9楼
        二.“知和曰常”的宇宙和谐思想与构建当代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和谐思想是道教圣典《道德经》的根本思想。“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那么这个最高最根本的法则是什么呢?《道德经》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66章)万物的生长运动最后都要归根复命回到宇宙本原的常道,把握了常道就有了智慧,不懂得常道就会妄作而带来凶险。那么这个常道的根本法则是什么呢?《道德经》又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5章)这是说,知晓了和谐的道理就是把握了宇宙本原最高的法则。这样的思想在竹简本《老子》中表达得更为明确。郭店竹简本《老子》说:“和曰常,知和曰明。”这即是说,和谐就是宇宙最高的永恒的法则,把握了和谐就是有了最高的智慧。老子不仅认为宇宙本原“道”是和谐的,而且认为“道”产生出来的天地万物也是和谐的。
        回复
        无痕尽头
        2013-6-10
        10楼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道产生的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对立的两种气)互相作用产生出来的和谐之气所组成的,所以天地万物也都是处在和谐状态之中。至于人是万物中之最灵者,然而人也是道所产生的一物,在他最初的本性中,也是体现着“道”的和谐法则的。为此,老子认为刚出生的婴儿是最能体现道的和谐法则的。《道德经》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第55章)含有道的德性最厚的就是赤子婴儿,所以他(她)是最和谐的,能“终日号而不嗄”这是“至和”的表现。为此老子提倡“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28章)赤子婴儿是最和谐的产物,与此相应,人类的初民时代也是最和谐的“至德之世”。在这一初民的社会中,人与自然是和谐相处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和谐相处,相安于无事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庄子·马蹄》)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1-29 2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