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影响编辑第一次是1963年,把课外活动过多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此前,社会上各个部门都可以向学校指派任务,非教学活动过多,学生学习的知识不系统,为此发布《关于整顿中小学教学的指示》提出:教学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做好教学工作,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功课。这一次调整,保证了教育质量的提高,1956年出现了第一次教育质量高峰。第二次是1959年,把学校教育以生产劳动为主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针对1958年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过程中,劳动过多的偏向,国务院于1959年6月发布《关于全日制学校的教学、劳动和生活安排的规定》规定了教学、劳动和生活时间的安排,纠正了以生产劳动为主的偏向。后来,虽然出现过把教学作为惟一途径,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但是由于把以生产劳动为主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1966年出现了第二次教育质量高峰。第三次是1976年,把以政治运动、以干代学为主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政治运动、以干代学为主代替了以教学为主,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把学校教育调整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1977年大学恢复通过高考招生,尽管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但是教育质量开始逐步提高。4历史渊源编辑早在商朝,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教”字,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①。甲骨文中也有了“学”字,如:“壬子卜,弗酒小求,学。”②通过甲骨文中的字形分析看,教是从学派生出来的。“教”和“学”最初都是独立的单字。最早将“教学”二字连为一词,据有人考证见于《书·商书·说命》。③“教学”二字建立联系成一个词,但这个词并没有专有的解释。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教”有“教授、教诲、教化、告诫,令使等含义”④。《说文解字》中记载:“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有人分析,“其‘施’就是操作、演示,即传授蓍占和龟卜;其‘效’就是模仿、仿效,即学习蓍占和龟卜”⑤。“教”、“学”还是被单独解释的。“教学”一词在英文中有很多词可以表达。在英语世界与教学相对应的词有“teach”,“learn”,“instruct”,以及 “teach and learn”。根据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解释:learn来自中世纪英语中lernen一词,意思是“学”和“教”。Lernen的词干是lar, lar是lore的一个词根。Lore原来的意思是学习和教导,常用来指所教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learnt 和teach是由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teach”一词还有另一种派生形式。它源自古英语中的taecan一词,taecan又是从taikjan一词派生来的。Taikjan的词根是teik,意思是“说明”。Teik通过前条顿语可以一直追溯到梵文的dic。Teach这个词与token(意为“信号”或“符号”)也有关系。Token一词源自古条顿语的taiknom。这个词与taikjan(后来成为古英语的taecan)同源,意思是“教”。[1]从这个词源看,“教”的意思就是通过信号或符号引起别人对事物、人物、观察和研究的结果等做出反应。由这种派生关系看,teach同进行教学的中介有关。teach和instruct二词也有区别,teach常与教师的行为有联系,作为一种活动;而instruct常常与教学情境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正因为此,经常有人认为,不能仅用teach一个词来对应教学,而应该用teach and learn,以同时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然而值得指出的是,与汉语中的“教”源自于“学”有所不同,英文中teach和learn是同一词源派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