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在停云处吧 关注:46贴子:229
  • 2回复贴,共1
若论红楼,焦点从来都集中在宝黛二人身上。也难怪,他们的情缘是前世就已种下。于是,宝钗在二人之间成为了一个尴尬的存在。
众人皆不喜宝钗,说其功利世俗。宝钗生来带有的热毒,亦被评述为功利之毒。可这毒又何尝不是她的情毒?宝钗有情,却需要时时克制,不能有丝毫表露。只有靠这“冷香丸”压抑。
“冷香丸”,将白牡丹花、白荷花、白芙蓉花、白梅花花蕊各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两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两煎汤送服一丸。
冷香丸的香方明显是曹公的杜撰。但此香方从香药的采摘,配伍,和合,窖藏,均极为严谨,并无信笔。
戚序本上脂批: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
吾猜度,曹公的冷香丸是以花为药,喻宝钗外在之美。以四时之水调花,喻宝钗内在之德。因“雨”、“露”、“霜”、“雪”皆为自然中升华之象,自是暗比宝钗满腹经纶,知书达理。可这春,夏,秋、冬却正合了“炎凉“二字。蜂蜜白糖,皆为“甘”,但这香丸却要用黄柏煎汤服送,此为“苦”。在那时,宝钗的苦,来自宝玉。
犹记得宝玉午睡,宝钗在床榻旁缝制鸳鸯肚兜。那是宝钗最为明显的一次情感流露,顾不得午睡,心念着这个人,于是悄悄来到他的住所,也不让人通报,生怕吵醒了那人。轻手轻脚的在他身边坐下,拿起袭人放下的肚兜继续细细缝制,窗外知了声声,那人午梦正酣,一抹笑意荡在宝钗唇边。
就在这时宝玉突然在梦魇中大喊:“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这一句梦话,如同头顶的惊雷,炸得宝钗怔了。想来,这是宝钗一生中最难堪的时刻。
这世上有一种悲哀,叫不被爱。如今,宝玉口口声声的告诉了她,他的心里,没有她。即使在梦中,他心心念念的也只有黛玉。
但宝钗毕竟是君子之人,即使明白宝玉钟情黛玉,依然对黛玉谦让有加。这亦是宝钗之德。只可惜,她的女德并不被宝玉称道,她的满腹道理亦被宝玉所不屑。这是她的悲哀,却并非她的过错。于是,当她终于成了宝玉婚姻的局内人,才真正明白自己始终是他的无缘人。
宝钗的院中种满各类奇花香草,如杜若蘅芜,宝玉将她的居所取名为“蘅芜院”。这名称却成了宝钗内心的写照,“蘅芜院”正谐音“恨无缘”啊。
曹公之意,远非如此。这“蘅芜香”的出处,却极有深意。
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是位倾国佳人,却无奈早亡。李夫人病逝后,汉武帝悲恸异常,日夜思念。时值秋日,武帝坐在舟中,见夕照西斜,凉风萧索,秋景凄凉。不禁触事怀人,李夫人的身影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于是做新词一首,以托哀思。名《落叶哀蝉曲》,其词曰:“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汉武帝出游昆明池,本为散闷解颐,谁知反添新愁,于是回到延凉室中休息。睡眼朦胧间,忽见一人袅袅走进,定睛一看竟是李夫人。李夫人手携一物,赠与武帝,并道:“这是蘅芜香。”汉武帝猛然惊醒,回忆刚才的梦境,真切非常。又闻到一阵香气,芬芳经久不息。他记起李夫人梦中所赠的香,到处摸索却找不到。但是枕席衣襟,却不知怎么沾染了香气,遂改延凉室名为“遗芳梦室”。称此梦为“遗芳梦”。
这便是“蘅芜香”的由来。亦是暗合钗玉的姻缘生离死别时间短促。
吾却思,那时的宝钗,“历炎凉,知甘苦”早已明了冷香真谛,故“离别亦能自安”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2-02 20:52回复
    感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2-03 11:11
    回复
      还真没细读过四大名著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2-05 2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