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踏长空吧 关注:223贴子:12,729
  • 7回复贴,共1

高中选修 外国小说鉴赏 话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手打


IP属地:上海1楼2014-02-03 07:39回复
    话题:叙述


    IP属地:上海2楼2014-02-03 09:49
    回复
      1.谁来说
      我们来看看《我的叔叔于勒》的开头: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小说是要有一个讲述人的。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我的叔叔于勒》的叙述人决足了小说要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目(1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不可理喻, 无法做出解释和判断,孩子的视角也就导致了观察点的不同。这个视角也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 “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悲欢。
      2.“上帝俯瞰”和“凡人目光"
      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先说"全知视角'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使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执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的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如莫泊桑的“项链”
      再说“有限视角”
      小说发展到观代,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在叙述上逐渐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完令靠叙述者带领走进情节的每个链条,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使读者变得不再只足被动地听故故事,还必须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桥边的老人》
      1. “我”与“他”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故事的讲述者是站在局外还局内, 所达到的叙事效果各不相同。当使用笫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中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当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其视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问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 但它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朿, 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间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粗它却不如笫一人称的叙述那么亲切和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们一般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和顸先设定的阅读效果来选择人称的。《墙上的斑点》,由于采 用了笫一人称,使“我”对斑点的一连串猜想、议论、抒情得以运用自如,如果换成了第三人称,就 显得有些做作和不当了。契诃夫的《万卡》,是两种人称的巧妙结合,整个故事的叙述语言是笫三人 祢,而万卡写给祖父的信则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叙述便于向读者交代万卡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环境、背景等;而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学徒的悲惨境遇以及内心世界的悲伤,令人心酸落泪。
      2.“你”
      用第二人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说来,它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你”不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讲述者却不是“你”,而是藏在局内的“我”。 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我”或“他”呢?仔细品味和体会,这个“你”就会发现叙述者对“你”这个人物倾注的抒情目光,叙述者把“你”这个人物当成了朋 友,这样一种人称的使用抆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既有别于笫一人称的二者合一,乂布别于 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这使叙述者与人物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IP属地:上海3楼2014-02-03 09:49
      回复
        *叙述腔调
        1.腔调的背后
        叙述腔纠.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伍尔芙小说屮的睿智与抒情,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深刻与蕴藉,海明威小说中的内敛与沉潜……叙述者无论是站在前台还是幕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浙作者的影子和烙印.
        作家的腔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有些小说里,有时作家吋以将自己惯用的腔调隐藏起来,换成 人物的口吻来说话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 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请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普诉你.我无意告诉 你这一切。首先,这类事情叫我腻烦;其次,我要是细谈我父母的个人私事,他们俩准会大发牌气。 对于这类事请〃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6他们为人倒是挺不错 我并不想说他们的坏话——可他们的确很容易生气.再说,我也不是要告诉你他妈的我整个自传。我想去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后来我的身体整个儿跨了,不得不离家到这儿来休养一阵。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变者》,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施威荣译)
        塞林格把整个故事的讲述空间完全留给了这个纽约少年,作者模仿少年的语气,用夸张的词汇表 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句子短小,有些地方还存有语病。从这个少年那几句不干净的口头语里,我扪感 受到叙述人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又不失天真单纯的个性,这部小说的成功.在很大柷程度上就在于这种独特腔调的运用。
        2.“讲述”与“显示”
        我们要?启到叫个关键性的词,一为“讲述”一为“显示”。所谓“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 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如契何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而所谓的“显示”,就是这个叙述者差不多完仝地消失在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命对一段生活,而对一个人、一件事。这个不肯露面的叙述教,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
        《桥边的老人》基本是“显示”的。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对他们的对话不作判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景去想象说话人当时可能会使用一种什么祥的说话语气,乂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讲述”是传统小说惯用的手法,它还没有脱离最初讲故事的雏形。自福楼拜开创现实主义小说 开始,现代小说逐渐向“显示”靠拢。小说变得越来越“客观”,作者的意图也越来越含蓄收敛。事实上-在一篇小说里,通篇只用“讲述”或者只用“显示”都是不太可能的,一般是采取两者〈叙述和描写)结合的方式。


        IP属地:上海4楼2014-02-03 09:50
        回复
          *速度控制
          让我们看看川端躲成在《雨伞》里的一段描写:
          方才少女看见少年经过门口,顾不及整理一下头发就飞跑出来,头发蓬乱得像是刚摘下游泳帽似的。少女一直为这乱发耿耿于怀,可是在男子面前连拢拢两鬓的短发修饰一下也觉着害羞。少年也觉得,如果对她说声“拢拢头发吧”都会羞辱少女的。
          《川端康成小说经典》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叶渭渠译)
          作者在叙述少年进来时.少女的动作是迅速的:而少女在少年面前羞涩的刹那.却写得非常细腻和悠长。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着自己的节奏,它有时加速,一笔带过,有时减速徘徊不前。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的长短与小说的篇幅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小说叙事往往在故事环节的关楗段落流连,而对无关紧要的段落忽略不计。这不均匀的速度正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


          IP属地:上海5楼2014-02-03 09:50
          回复
            我之前作文低谷然后就受刺激整理了所有必修上讨论作文的你这是要闹哪样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2-03 18:39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7楼2015-06-01 15: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