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来说
我们来看看《我的叔叔于勒》的开头: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小说是要有一个讲述人的。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我的叔叔于勒》的叙述人决足了小说要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目(1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不可理喻, 无法做出解释和判断,孩子的视角也就导致了观察点的不同。这个视角也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 “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悲欢。
2.“上帝俯瞰”和“凡人目光"
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先说"全知视角'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使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执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的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如莫泊桑的“项链”
再说“有限视角”
小说发展到观代,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在叙述上逐渐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完令靠叙述者带领走进情节的每个链条,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使读者变得不再只足被动地听故故事,还必须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桥边的老人》
1. “我”与“他”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故事的讲述者是站在局外还局内, 所达到的叙事效果各不相同。当使用笫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中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当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其视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问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 但它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朿, 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间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粗它却不如笫一人称的叙述那么亲切和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们一般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和顸先设定的阅读效果来选择人称的。《墙上的斑点》,由于采 用了笫一人称,使“我”对斑点的一连串猜想、议论、抒情得以运用自如,如果换成了第三人称,就 显得有些做作和不当了。契诃夫的《万卡》,是两种人称的巧妙结合,整个故事的叙述语言是笫三人 祢,而万卡写给祖父的信则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叙述便于向读者交代万卡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环境、背景等;而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学徒的悲惨境遇以及内心世界的悲伤,令人心酸落泪。
2.“你”
用第二人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说来,它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你”不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讲述者却不是“你”,而是藏在局内的“我”。 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我”或“他”呢?仔细品味和体会,这个“你”就会发现叙述者对“你”这个人物倾注的抒情目光,叙述者把“你”这个人物当成了朋 友,这样一种人称的使用抆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既有别于笫一人称的二者合一,乂布别于 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这使叙述者与人物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