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的大基吧 关注:10贴子:1,228
  • 2回复贴,共1

关于余秋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帖
对余秋雨,原来既说不上什么好感,,也说不上有多少蔑视。可是自从他发表了那篇《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国读者》,丑化一切对他的批评,而且不惜诬一切批评者为盗,此后在《山居笔记》里又进一步自我大师化,把一切批评者都说成是“小人”,再接下来,是他主动状告的两场官司,索赔共26万,我对他的蔑视才与日俱增了。他本来扬言要打“一系列官司”,要让批评者“一个个倾家荡产”,只是因师出不利,这才收敛止步。至于后来的做秀,商业化包装自己,那倒是小焉者,不必多计较了,他有他兜售自己的自由。但是言论的自由、文学批评的自由,却是必须捍卫的。余秋雨所作的正是要取消文化批评、文学批评的言论自由,他是要把批评的尊严踩在脚下。
有理由蔑视一个婴儿。正相反,我们要羡慕别人的年轻,天真,因为我们已不再年轻。学问少,更不是蔑视他人的理由,天下没有人无所不知。是人,个个有知识的盲区和见识的盲区。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更何况社会角色不同,隔行如隔山,任何一个劳动者所懂得的,我们大多不懂,所以学问不是自我骄傲、轻视他人的资本。读书人文化人,写出几本书来,不要说在市场上畅销,受到好评,就值得骄傲,就不可一世,即使是传世作品,也还有高低之分,从来没听说过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从此可以蔑视天下人的,更何况影子都没有呢!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等大作家,都是极有自知之明,平易待人,甚至是常常对自己不满的人。
,是什么使我们产生了“蔑视”——这种与极度厌恶、极度轻视相邻近的感情呢?我想,只有对一个人在道德水准上的评价非常低,甚至是只有负面评价,而他本人却又以“当世文章道德楷模”的虚假形象出现的时候,才会使我们持续不断地强烈地保持这种感觉和评价。
原因,完全不在于他的学问上有欠缺(谁没有欠缺?),文章中有几百个大小文史知识错误,也不在于他在“文ge”中在写zuo班写过奉命文章,是“市委**大pi判写作组文艺组”的正式成员(经历那个时代,谁能没一点错误,完美无缺?),而完全是在于他今天的对待历史、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包括文章失误、批评者和读者几方面,是个什么态度?是不是诚恳?真实?尊重他人?尊重文学批评与言论自由,承认这一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则?
,学问上又漏洞多多,不足以服人,却气焰万丈,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诚意,那天下的批评者凭什么谅解你,支持和纵容你建立话语霸权,以伪乱真?
有身份”,无非是因一个人在世俗中善于经营而混来的那些头衔罢了。其实一个作家,一个文化工作者,一个学问家,他的“身份”不在别处,首先只在同行中。在人品、学问上,你为同行看不起,你就是再学会会长、博导,担任10个客座教授也没用(君不见金庸、贾平凹之流,如今都是争相被聘为教授?),因为大家从心里蔑视你,这里用得着“蔑视”两个字了。有人说,文人相轻。是有这个东西,但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学问上如果确实是大家,那是任何人抹煞不了的。你个人再心高气傲,你也不能不佩服他,因为你就是不懂。比如外语,比如训诂,比如考证,比如理论体系,不是嘴硬就能改变事实的。
的结果。如托尔斯泰就是。
剧,他的不幸由他自己的性格一手造成,最后不能不是一出悲剧。世界上,还有比生前身后挨骂,在人格上遭受所有真正有识者蔑视的更不幸的作家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2-03 11:57回复
    关于文革时候的事情建议LZ百度搜索石一歌
    过去这么多年了现在确实不好评判 也许只有当事人知道了吧
    为什么不关心诈捐门? 都江堰市教育局都公开宣布了
    余秋雨没有卷图书馆 20W元的图书也不见动静
    至于开始说的56W元也没有有力证据
    看借我一生个人揣度他的性格
    如果真的捐了 在易中天等人的质疑中他的声浪中 他早该把证据拿出来做有力反击了
    而现在只是整天在媒体上顾左右而言他的兜圈子
    正面回应就一句:他们乱讲 不可笑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2-03 11:58
    回复
      上面是收集的,然后,个人来说……我光看他的文章还是很喜欢他的……可是他人品实在是……可是我好喜欢他写的某些东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2-03 12: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