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比较而言,关于波德莱尔在四十年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学术界一直有所忽略,而对于二、三十年代的情况反更熟悉些。因此,本节文字的写作目标是:考察波德来尔与四十年代中国诗人的因缘,填补空白,增进知闻13。
先看波德莱尔诗歌的翻译情况。也许是由于此前对于他的作品译介过多的缘故吧,四十年代初期关于波氏的传播相对冷落。一九四零年,王兰馥在沦陷区北平翻译《恶之花》中的<敌人>和<忧郁>两首短诗。前者的主题是时光的暴虐,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低徊感伤与激扬亢奋的情绪,纠缠不清,如是反复,而以新奇的譬喻和拟人化手法传达出来。遗憾的是,译者忽略了这首十四行诗的典雅形式(四四、三三)和严谨格律(abba, cddc, eef, ggf)而迳以无韵自由体译出,未免大煞风景。后一首抒发现代人的忧郁情绪,从形式上看来,共计十六行,分为四节,每节四行,韵脚以abab的方式交错排列,同样被译者所忽略。在篇末的"译者附识"里,王兰馥首先概括波氏的生平史略,继而描述他的诗歌艺术以及文学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