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踝外科起步较晚,上世纪30、40年代,我国医学前辈们开始尝试对足踝外科疾病的治疗。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足踝外科疾病都由外科医师或骨科医生实施。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足踝外科才在国内逐渐兴起,并成为独立的分支从外科或骨科中分离出来。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及医学生开始走上足踝外科的道路,逐渐有足踝外科专业书籍翻译和出版,也不断有足踝外科相关基础研究或临床试验报道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足踝外科有了较大的发展。1992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成立足踝外科学组,陈宝兴教授任首届组长。同年,毛宾尧教授的《足外科》出版,是我国首部足踝外科学专著,2006年王正义教授主编的《足踝外科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期间及之后还有其它一些相关专著问世。然而,与西方足踝外科发展现状相比仍非常落后,且存在较多的空缺需要填补。 首先国内缺少相对完善的足踝外科医师培养体制。国内没有专门的足踝外科培养院校,培养体制也不完善,为数极少的足踝外科医生主要由研究生培养制度提供,这远不能满足我国数目巨大的足踝疾病患者的需求。另外国内设立足踝外科的医院较少,医师空缺多由骨科医师填补,对足踝疾病的认识和理解都并不完善,专业基础知识较欠缺,以至足踝疾病的漏诊、误诊率较高,诊疗方案错误或欠佳致使疾病远期预后较差,广大足踝疾病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无法得到较好改善。政府、社会以及医学界对足踝外科的重视也不够,在制定医疗保障制度和收费标准、科研及市场投入、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上都缺乏较强的力度〔12,13〕。国内尚缺乏相应的诊治及预防指南和评估标准作为指导临床诊治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评判标准,医生也缺乏相应的保护,所以很多医生不愿意从事这个方向〔14〕。国内尚无医生间相互交流和提供专业指导的专科杂志,使技术推广和专业交流受到限制。 我国人口众多,足踝疾病患者的总人数非常庞大,然而治疗医师多未经过专业训练,治疗措施也极不完善和规范,这就直接导致很多疾病在初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给患者留下长久甚至终身的痛苦。因此,在目前国内医学人才相对饱和的情况下,经过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足踝外科医师仍处于紧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