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烁神动吧 关注:1贴子:11
  • 1回复贴,共1

平凡的我,一个无人关注,却生长很好的小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又没有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是关键啊,我很内疚,但我一定会再站起来。
今天开车开得不错,值得表扬。有时候我感觉爸爸很严厉,但我发现如果你对自己自信的话,即使别人怎么说的话,也可以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一直是我给自己太大心里压力,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干什么。
今天看了《倾倾百老会》尉迟琳嘉要换另一个节目了,最后他这样说,我知道我自己很不完美,但是我从没想过放弃什么。我爱我自己,无论我是谁,无论我干什么,我都是在接纳自己深处心灵的自己。每一次经历都是我的骄傲。
世界很大,有我的家人,我的朋友,还有我的吧友们,我快乐着我的快乐,孤单着我的孤单。这就够了,我也许很难成为马云之类的ceo,家产万贯的人,我感受不到他们的快乐,但是同样,他们也感受不到我的安逸。曾经我会把自己逼入死胡同,逼自己。2014,我想开了,爱我一生。每一天都是我的骄傲。我会继续做一个真实的,平凡的,烦人的我,还是那句,世界很大,一起开心的活着,这就够了


1楼2014-02-06 22:30回复
    就像我们的不满足,也往往受到“应该”“必须”的控制。当我们对自己进行评估,对某个方面感到不满,当这个部分威胁到自尊,引发自卑,我们就会在其他的方面想办法来补偿。
    追求卓越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行为,但通过优越感来克服自卑感的办法不是一劳永逸也不是永远都行得通。很简单,因为我们不可能处处或者时时都保持最佳水平;另一方面,这种“必须优秀”的压力有时反而会影响自己的发挥,动机过强或过低都会使得效率下降,原本是促进我们成长的动力反而变成了阻碍我们发展的压力。
    所以,一方面,我们聆听内心的呼唤,让需求成为动力,在不满到满足的道路上为自己不断争取;另一方面,也要重新审视自己,看看那些需求是否都必须得到满足,是应该经过一番努力让自己的满意度有所提高,还是在这一刻就调整自我评价,现在就开始对自己满意?
    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那些始终被强烈的自卑缠绕的朋友,不妨看看自己是可以做点什么让自己满意的事情而不去做,停留在与人对比的不足当中自怨自艾,缺乏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经历,未能在创造中体验到价值感、存在感,因此也难以树立自信;还是不管做什么都难以令自己感到满意,或是必须达到什么特定的标准才能放过自己?
    光有梦想不去实现就只是幻想而已,你想要什么自己又不去努力争取那当然是机会等于零。有时候,我们在脑海中描绘着壮阔蓝图,心中有着远大的抱负,却连生活当中一点细微平常的琐事都不去做。手高眼低的结果是大事做不了、小事不去做,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只落得个“一事无成”,让自己丧失信心和动力。
    这需要我们克服惰性,将计划付诸于实际行动,在努力当中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幻想当中自我麻痹。既然有不满,就去满足!坐而论道,不如起而力行。
    有时,我们过分的追求“意义”和“价值”,做什么,都要在心里掂量一下,这么简单的事情如何能体现自我价值,怎么发挥我的才能?我怎么会去做这些没难度、没意义、没价值的事情!(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在调整过程中,不管是培养兴趣爱好还是做什么事情,不要有“功利心”,不要关注做这个能带来什么“好处”的原因。成天算着“投资回报率”,不仅是因此而“舍不得”放手投入,难以感受到投入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还会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要什么没什么照样过得好好挺幸福?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去体会和感受生活当中那些琐碎、细微的快乐,一点点小快乐汇聚成大幸福。这种最为质朴的生活哲学,恰恰是精于算计、沉湎于幻想的人所缺乏、所不屑的。
    抑郁也好,神经症也好,哪个是傻瓜、笨蛋?一个比一个聪明。可偏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有与众不同的聪明,却遗失了那颗平常心,忘了把小聪明升华为不计较、无差别心的大智慧。读着《论语》却看不到“安贫乐道的陋巷之乐”,读着《道德经》却看不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还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顾影自怜。还好,我们聪明,意识到了就来得及,想去改变就有转机。只要从现在起,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从自己能做的开始做起。
    有什么不满足、不满意的,要么,听天命,减少欲求,用清心寡欲的超然态度在滚滚红尘中逍遥自得;要么,尽人事,为自己争取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切,去努力开创你想要的生活。不管是知足常乐,还是奋勇拼搏,怎样都是你的选择。你的庄稼地你自己说了算,你想怎么耕种是你自己的事,就是别只问收获不问耕耘在那儿守株待兔还赖老天爷不多送几只昏了头的兔子上门来害你忍饥挨饿。
    我们往往会被失败归结为“命不好”,不怕认命也不怕不认命,就怕不认命又不努力。如果你总是想的多干的少,要求很多为之去付诸行动很少,别人也说你“眼高手低”“懒散任性”,那就想想自己是不是该“停止空想,马上行动”了。如果你干的不少,一路走来很是不容易,别人还羡慕你,觉得你太苛求完美,要求太高了,那就想想自己是不是该降低标准,给自己松松绑呢?
    回到上面说的自卑的原因,我们对自己感到不满、缺乏自信,往往有各种理由,仿佛要具备一定的资本、达到一定的标准、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给自己评个及格。
    我们心里有个“应该这样,必须那样”的标准,满足了这个要求才能对自己感到满意。就好像我们同时在扮演着“严厉的家长(老师)”和“可怜的孩子(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审核,写不好重写、做不好重做,必须达到那个“好”的标准才算完事。但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件事在每个时候都能做到最好,结果自然是“家长”经常感到失望不满,“孩子”经常感到自卑自责;“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自我内心冲突,自己受罪,事情也照样耽误了。
    严苛固然是一种爱;允许“学生”有“不及格”、允许“孩子”犯错失误,更是爱的表现。对自己宽容,悦纳自己,就需要废除那些“条款”,不再对自己“有条件的爱”,而是“无条件的爱”。
    借星爷在《大话西游》里那句台词:“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自信需要资格吗?自尊自爱需要前提条件吗?
    爷爷奶奶如果没有给你买你想要的东西你就不爱他们了吗?爱自己的父母是因为他们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达到自己的期望,是他们让自己满意了才反馈一些爱给他们吗?对家人是“如果他们……我就爱,如果他们……我就不爱”,是这种挑挑拣拣、有前提条件的爱吗?
    像爱人那样爱己吧。给自己无条件的真爱,不是因为出色才爱、不是因为优秀才爱、不是因为让自己满意令自己满足才爱。当自己又在扮演那个“考了满分我才喜欢你”的“家长”时,提醒自己:这种讲条件的情感回馈是交易不是真爱,我不要跟自己讲条件做生意。
    真爱不是斤斤计较对方能够满足自己什么需求,而是想着我还能为我爱的人做点什么。如果你没有每天想着家里人能给我多少钱、能帮我什么,而是想着我尽快工作赚钱以后让爸爸妈妈安享晚年、让家人放心开心,那就把同样的念头也放到自己身上。别再整天要求“我”能达到“我”的什么标准,成天想着“我”能满足“我”的什么要求,而是更多想想“我”能为“我”做点什么?除了从自身“索取”之外,我还能为自己“付出”和“贡献”什么呢?
    身材不好、相貌不美就不相信自己、不接纳自己;别人没有接纳我,我也不接纳自己,这肯定不是爱自己的表现。爱自己不是因为我有多好,只是因为我是我,我就爱这样的我。下次跟自己“讲条件”的时候,记得提醒自己:“我又在跟自己讨价还价了,我又在跟自己商务谈判做生意呢。”
    自信不需要前提条件,不需要具备什么资历本钱,只是因为相信所以相信,一旦需要用证据来证明可信度的时候,就意味着你并不相信。你可不是自己的检察官或辩护律师,为什么只有在提供证据证明的情况下才愿意信任自己呢?为什么只有在具备了那些你认为值得自信的资本之后才能对自己感到满意呢?你还在为获取自信的证据而努力奋斗吗?放弃吧,你越是寻求自信的证明越是说明你对自己缺乏自信。自信很简单很简单,你信就可以。
    爱不需要理由,如果你能够例举出“我爱你”的理由,是因为你有房有车又有钱身材好相貌佳学历高……明明白白一二三四五;如果你爱的只是一个人的“条件”而不是这个人,条件好就爱,条件差就不爱,哪天这个人没房没车没钱就没有爱存在,我想没人会同意这是真爱。如果你对别人不是这样讲条件,干嘛要跟自己讲条件呢?如果你不跟自己讲条件,爱自己还有什么困难的呢?爱就是了。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或任何其他理由,都爱他(她),照顾他(她),尊重他(她),接纳他(她),永远对他(她)忠贞不渝直至生命尽头!” 如果你对自己也能遵照这份爱的誓言,无论何种情况、无论任何理由,都爱自己、照顾自己、尊重自己、接纳自己,那你还有什么令自己不满意的呢?
    按照惯例,这也是从几封回信当中截取的内容加以补充串联成一篇,最普遍的现象是最后提到的“讲条件的爱”,而这些条件往往并不是做为一个人的核心本质部分,比如道德品质之类的。不是因为自己道德败坏而瞧不起自己,也不是因为自己为非作歹而嫌恶自己,那些让自己对自己感到不满的理由,自己觉得让自己产生自卑的原因,说出来往往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你就为这个自卑?犯得着吗?
    是啊,别人都觉得犯不着,就自己认为犯得着,很有必要。就这个条件不满足,那个标准没达到,我就看自己不顺眼,就跟自己过不去。再想想,你所认为的自卑的理由,真的成立吗?你所认为的那些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真的那么要紧吗?


    4楼2014-02-06 22: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