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战一师吧 关注:1,006贴子:25,245

陆战队F连和志愿军59师在德洞关的争夺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2-07 17:28回复
    长津湖战役中,“德洞山口”争夺战堪称经典
    美军陆战一师7团2营F连连长,率领全连240人守卫“德洞山口”,这是美军陆战一师突围的唯一通道
    20军59师和27军79师一个团,围攻“德洞山口”三天。陆战队F连以阵亡29人,牢牢守住了“德洞山口”,保证陆战一师全师突出重围
    而59师被歼灭大部,79师受到重创


    2楼2014-02-07 17:51
    收起回复
      从战争开始的那一刻起,美国大兵们就被朝鲜儿童们围着并指着喊,他们的发音类似“米谷”。事实上,朝鲜语中“谷”的发音代表的是“国”的意思,小孩们喊“米谷”就是说他们是美国人。
      但是,在美国人的语言里“谷”的发音(gook)有贬意,指的是亚洲佬,尤其是东亚一带的人种。奔尼从仁川登陆后就一直在等待,“我们和东亚佬的聚会到底什么时候开始?”F连如今每次埋伏和交火后的问候语就是:“嗨,奔尼,这次聚会你满意么?”
      连队里的成员已经被他们共同经历的战斗生活所吸引。必须承认,一个月前他们围绕朝鲜半岛熬过了10天的“不知南北的航行”。他们从西海岸的仁川登上平底的登陆舰然后被运到朝鲜东北部离被水雷封锁的海港元山附近进行了一次没有抵抗的登陆。让他们感到难堪的是,一架运来了鲍勃·霍普(著名主持人)和慰问团舞女的飞机比他们先到了。
      然而,这次在元山的和平登陆只能算是一次例外。差不多从他们趟水走上沙滩开始,F连的陆战队员就在北上的200多英里的路程中,遭遇到零零星星血腥的抵抗。
      报纸专栏作家安布罗斯就曾经称战争是上帝教会美国人地理知识的一种方式,现在又轮到了北朝鲜地图上那些不明显的小点,比如兴南、咸兴、古土里等。连队在这些地方都损失了人员,在差不多一个月以前,在水洞峡谷那次为期两天的战斗中,陆战7团第一次遇到了中国人。F连毫无疑问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是战斗之后他们又不得不再次埋葬8名陆战队员。
      F连只不过是陆战一师里的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而陆战一师自己也只不过是麦克阿瑟将军手中的一枚棋子。从远在700英里外东京占领区的司令部里,麦克阿瑟指挥着两路独立的美国军队无情地扑向北部的中国东北边境。这两路大军被一条55英里的宽的山脉阻隔,麦克阿瑟称这条山脉为北朝鲜群山中“无情的荒漠”。在朝鲜的西部靠近黄海一侧,美国第八军协同南朝鲜、英国、澳大利亚、还有土尔其的军队——总兵力超过12万人——沿着一条从首尔出发的细长线深入到北朝鲜贫瘠的的乡村。
      在朝鲜半岛的东部,麦克阿瑟的第五军3万5千人,也正在向北挺进,计划与第八军在鸭绿江,也就是中朝边境的某个地方会师。陆军少将爱德华·阿尔蒙德指挥下的第五军,包括了两个南朝鲜陆军师,一小支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特种部队,以及一个团级战斗队,外加美国陆军第7师和第3师。
      此外还有陆战一师,它是西部军团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荣誉最多的师。陆战队员们都把阿尔蒙德少将看成是麦克阿瑟将军的宠将,无论是朝鲜战场上还是远在首都华盛顿的资深军事观察家都有这样一个无言的共识,即打仗的事会落到陆战一师的头上。


      4楼2014-02-07 18:16
      回复
        在将要抵达此次勘察行动的折返点、德洞山口最高处、主要补给线开始呈东西走向的位置时,巴伯和洛克伍德在公路北面一块陡峭、宽大的山坡前下了车,开始在德洞山的阴影里攀爬。当他们爬到海拔4,850英尺、宽80码的坡顶时,也差不多处在了整个山脉山肩的位置。山脉的东、西走向都被大海截断,但是东南方向却是绵延不绝。
        湿冷剌骨的寒风从北极呼啸而下,横扫过中国的东北平原,然后穿过呈漏斗形的德洞山口,是他们俩所遇到过的最为恶劣的天气环境。这片处于长津湖以南的地区据说是整个朝鲜最为寒冷的地方,这里也是这个国家唯一无法种植水稻的地方。当地的农民估计这里的冬天平均长达16到20周的时间,其平均气温从来没有达到过华氏0度以上,巴伯无法不去考虑这样恶劣的低温环境将会对他整个连队的战斗力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当巴伯和洛克伍德从山头返回他们的吉普车时,新上任的F连连长已经对他的防御阵地有了大致的方案。
        巴伯告诉洛克伍德,他的陆战队员们将在这个山头上守卫德洞山口。他将把他的手下沿着较为平缓的东坡部署,越过山头并延伸到西坡,呈倒过来的马蹄铁状,也就是匤提克堡教学里所说的倒U型阵地部署。公路会在马蹄铁的两头靠近防御阵地,两头之间从东到西的宽度大约为155码。
        在洛克伍德认可了他的防御计划之后,巴伯要求留在这里,不再跟随洛克伍德返回下碣隅里。洛克伍德斟酌之后同意了,并且告诉他F连将会在1个小时之内与他会合。


        8楼2014-02-07 18:44
        回复
          当洛克伍德回到下碣隅里时,却发现找不到可以把F连送到德洞山口的汽车。到了下午2点,F连里流传着他们要徒步在冰雪泥泞、有着山羊路美称的主要补给线公路上行军7英里前往德洞山口的说法。一名陆战队员在他的日记里写到,“现在我们公开抱怨并叫叫嚷嚷。”
          两腿酸痛的F连陆战队员们不愿意每人身负超过60磅重量的武器、弹药以及其它装备徒步上路。除了做为标准装备的格兰德M1——装弹8发、0.45英寸口径的半自动步枪自己就重约10磅——之外,他们还携带着卡宾枪、0.45英寸口径的手枪、轻机枪、迫击炮、火箭筒、构筑战壕的工具、箱子以及弹链、C型口粮、手雷袋、睡袋,还有指挥所和医护所的帐篷、医疗用品、电台、野战电话、遮雨棚以及各种各样的个人物品比如书本、备用袜子、纪念品和梳洗器具。有些人的腋窝下的手枪袋里还有0.38英寸口径的手枪,家里寄来的礼物等等东西。
          他们的身上还包裹着厚厚的冬装。每个人贴身的棉质长内衣裤外面是纯绿色的毛绒裤,外面再套上一层防风的粗布裤子;上身里里外外共有四层,贴身的棉质内衣,绒面衬衣,粗布夹克军服,以及海军特色的、长至小腿的羊毛套头大衣;头盔下面是带护耳套的绒帽和脸罩;脚上有绒布鞋垫和袜子,以及冬季防滑军靴或者是防水鞋;手上是厚重的皮手套或者是帆布手套。有些人还把手套上扣扳机的食指位置给砍断了以方便操作。
          如果说F连的官兵对他们的连长不是那么的放心,那么新上任的连长对于他的连队也存有疑虑。仁川登陆之后,F连在汉城以北的议政府战役中遭受了重大的伤亡。后来,在冬季来临之际北上鸭绿江的推进过程中,冻疮对于陆战队员们所形成的折磨要大于在路边随机出现的伏击。当巴伯在古土里接任F连连长的时候,连里近半数的士兵是刚出新兵营的“菜鸟”,绝大多数的军官和巴伯一样,是刚刚才被派到朝鲜来不久的继任者。


          9楼2014-02-07 18:49
          回复
            下午3点,运送三个步枪排中大多数人的车队开始前往德洞山口,F连连部人员被留在了下碣隅里。尽管借来了9辆汽车,还是无法将F连所有的人员、装备以及现在分发给F连的各种相关物品全部运走。
            F连得到了一个81毫米迫击炮组的加强,有两门迫击炮,每门炮配10名陆战队员,同时调入F连的还有来自2营重武器排的18名陆战队员,他们带来了两挺水冷的勃郎宁.30口径重机枪。大约有二十多名1排的陆战队员不得不留了下来,等待车队回头再来接他们。当司机们启动发动机时,有不少人干脆就在他们站立的后车厢上躺下睡觉。
            主要补给线公路只够一辆汽车通行,当遇到一队拉着一个155毫米榴弹炮连慢慢驶向柳潭里的拖拉机时,车队的速度也不得不慢了下来。直到下午5点,巴伯上尉——他现在又和洛克伍德中校站在一起了,中校带了一名摄影师到山上,准备拍摄F连抵达时的画面——才看到F连开路的吉普出现在蜿蜒的公路上。
            吉普车的拖斗上满载着装备,被拉到被废弃的两间屋子的旁边。巴伯指挥车队继续向前,直到整个车队都停在了山头下方。接到下车的命令后,一些睡着了的陆战队员被人摇醒,其中包括上等兵华纳·麦克卢尔,他是2排2班第1火力组的步枪手。
            麦克卢尔从高中起就梦想拥有一支步枪,那时候他的课外辅导老师,一名曾经在硫磺岛获得铜星勋章的海军陆战队老兵,经常给他讲和日本人作战的故事。1950年的夏天,麦克卢尔准备动身前往新兵营。此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他被改派到了一列前往圣地亚哥的军列上,他被送到了彭德尔顿军营,成为海军陆战队步枪连的一名士兵。
            “我们外出丢了三颗手雷,打了二十发步枪弹,这就是我接受的全部训练内容,”他后来在F连向他的副手,上等兵罗杰·冈萨雷斯这样说道。“然后他们就问有没有人愿意当一名步枪手。”
            麦克卢尔抓住了这个机会。空气冷却、火药燃气驱动的BAR——稳定可靠、射击速度快、500码距离内精准的勃郎宁自动步枪——被认为是步兵最理想的武器,能够在战场上发挥最大的威力。它带脚架和二十发弹匣的全重为20磅,是海军陆战队火力组的标准装备。10年以前匤提克堡总结出了这种4人火力组的编制,海军陆战队再一次借鉴了教会组织的经验,只不过将其中的教义替换成了纪律下的自由。这一组织形式的优美之处就在于它的简单明了。
            整个海军陆战队步枪连被按照金字塔的样子垂直组织起来——每个连队有3个排,每个排有3个班,每个班有3个火力组。火力组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想法,在紧张混乱的战斗中没有人能够保证看住3个以上的战友。更为重要的是,在激烈的交火中,再没有比能够听到陆战队员手中那致命的BAR在距离自己几步范围之内怒吼更让人放心的事情了。
            一名陆战队员从背包里取出了一个温度计。上面显示的刻度为华氏12度略低一点。一大片乌云,在25节的北风吹拂下,将德洞山的山尖笼罩了起来。“看起来要下雪了,”他说。不一会儿,第一阵雪花就覆盖了他的钢盔,把他卷曲的金发贴在了额头上。


            11楼2014-02-07 19:02
            回复
              不远处,巴伯上尉命令头两辆卡车返回下碣隅里去接剩下的人,他指挥部下在一间农舍旁支起了一座16英尺×18英尺的帐篷,用来做他的指挥所。连里的通讯联络官劳伦斯.施密特少尉就急急忙忙地来报告他:因为天气太冷,SCR-300电台已经快没有电了。
              连里的电台和电话都是用电池驱动的。电台用来联系在下碣隅里的105毫米榴弹炮兵和里特森伯格上校,610式战地电话则用于排指挥官之间的联络。寒冷的天气使得电池里的化学反应变慢,导致只能提供很少的电量,德洞山口的严寒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点电量吸干了。这个问题是美军没有预料到的,他们对朝鲜半岛冬季的可怕低温还缺乏了解。而且,朝鲜1950年冬天的严寒是三十年来最冷的一次。
              H连的六门105毫米榴弹炮是特别布置在下碣隅里防御圈边缘,为F连提供火力支持的。它们离德洞山口依然有整整7英里的距离。严寒和高海拔使得靠燃气驱动的炮弹射程缩短,这样一来,德洞山口只是勉强在榴弹炮的最大射程之内---如果阵地再远四分之一英里,炮兵就没有任何用处了。现在电台又出了问题,巴伯甚至有可能无法联络榴弹炮兵,这是巴伯不能容忍的。他立即下令施密特解决通讯问题。
              巴伯告诉他的指挥员们他已经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部队必须马上在黑夜,低温和寒风中修筑防御工事,然后再搭建那些温暖的帐篷。
              巴伯对自己的决定并不是没有犹豫过,他的队伍已经非常疲惫,如果让他们睡一觉,明天挖起工事来会更好些。他用刀测了测地表冰面的厚度---16英寸,在这样的土地上挖工事应该用手提电钻,而不是铁铲。
              但是巴伯本能的认为他的连队现在必须保持警惕。他很希望能派一支小分队越过马鞍部占领石丘和其后的山脊线,但他没有足够的人。他认为中国军队的侦察兵很有可能就在那里居高临下的监视着他们。他想呼叫下碣隅里的炮兵对那些制高点来上几轮排炮,但是天已经太暗了。
              根据他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经验,如果士兵们有的是散兵坑而不仅仅是雨披,他们在交火的时候在心理上就更能坚持,不会后退。他再次重复了立即修筑工事的命令:“老子的命令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然后,他给军官们划分了每块阵地的责任范围。


              12楼2014-02-07 19:11
              回复
                艾尔默.彼得森中尉指挥的二排由62名陆战队员和1名医护兵组成,他们负责在西面的陡坡上修筑工事。坡旁是十英尺高的绝壁(约3米),离西北角的马鞍部约175码(160米),仰角约30度。如果从山上往下看,这里是阵地的左翼。
                罗伯特.麦卡锡中尉的三排有54名陆战队员和1名医护兵,他们在山头上一字排开。他们的左翼与二排的右翼相接,正对着马鞍部。巴伯知道,这里将会是最难防守的地方,中国人毫无疑问地将会从这条通道发起冲击。
                “放两个班在前面,一个班做预备队。”巴伯对麦卡锡仔细解释着陆战队经典阵型--V字防御阵型的要义。麦卡锡不断点头。
                最后,由62名陆战队员和1名医护兵组成的一排,在约翰.邓恩中尉的指挥下,将完成马蹄形阵地的最后一环。他们的阵地位于东面长225码(205.7米)靠近公路的缓坡。每个排都根据地形布置了他们的两挺气冷式轻机枪,以保证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马鞍部地区。
                沿公路75码长的开阔地带由重机枪组的医护兵(有陆战队的,也有海军的),迫击炮手,以及驻扎在指挥部旁的连参谋人员负责防守,他们一共69人。
                由约瑟夫.布雷迪少尉指挥的F连迫击炮组原来有3门60毫米迫击炮,现在又加强了2门81毫米迫击炮,他们被布置在小农舍东面几码远的地方。
                因为天快黑了,巴伯命令迫击炮手用白天剩下的炮弹轰击石丘和山脊以测算距离。与此同时,摩托化分队已经在浅沟的尽头支起了帐篷。两个连属巴祖卡火箭筒组以及弹药手共有17个人,他们被巴伯布置在已经有6个医护兵休息的大农舍里。巴祖卡组被安排在凌晨试射,也就是说,将在医护兵搭建他们的12×16英尺医护帐篷的时候。晚上巴祖卡组则被藏在大农舍里休息。
                最后,巴伯命令约翰.欧.亨利上士,他的重机枪组组长,去给他的两挺勃朗宁重机枪找个好位置。虽然只有25岁,亨利已经是一个坚强的老兵。二战中,他曾在陆军航空队的B-24轰炸机上做过机枪手。大战之后他退出现役,现在又重新回到了军队中来。亨利一张宽脸,二头肌相当了得,配上金发寸头看起来很是精神,看起来像好莱坞版本的超级猛男。亨利对这个(你敢惹我,我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的)形象很满意,一点也不在乎别人这么看他。
                巴伯和亨利在下碣隅里一见面就都觉得对方很顺眼---这种情况在经历过太平洋战争的老兵中常常发生。上尉知道他可以依靠这位老机枪手的经验和判断,在他知道亨利对重武器从里到外都了如指掌后,这种信任就更得到了加强。所以,巴伯让亨利自己在山上选择机枪阵地的位置。
                雪越下越大,厚而干燥的雪花漫天纷飞。亨利命令重机枪手们把一挺机枪架设在离公路二十五码的高处,另一挺放在靠近东面缓坡的地方。两个机枪阵地之间相隔二十码------这样一来就不至于被一颗迫击炮弹同时干掉。这样的布置使得两个九人机枪组可以对公路上的机动提供掩护,也可以拦阻在激烈交火中敌人从南面山谷发起的进攻。
                在黄昏前,麦卡锡中尉从山上下来,命令亨利把他的人往坡上再挪一挪,更靠近三排一些,让重机枪火力更容易覆盖马鞍部地区。亨利争辩说他的机枪必须首先用来掩护下方的公路。两个人开始争吵,几乎到了相互咆哮的程度。这时候巴伯上尉从一片白雾中现身了,在聆听了两个部下的意见之后,他耸了耸肩膀:“鲍勃(指麦卡锡),约翰知道他在干什么。”他说,“让他按自己的意思干吧。” 这样的信任让亨利感觉很舒服。.


                13楼2014-02-07 19:18
                回复
                  下午五点半,一排留在下碣隅里的人全部坐着六轮卡车到达了。巴伯让他们驻扎在公路旁,构成防御圈的东南角。在他们身后的上方,是一条6英尺高、75码宽、侵蚀的很厉害的弧状山脊,从东南一直延伸至西北方向。这条山脊挡住了向山顶的视野。这些人将构成右翼的顶端,他们将和他们上方的战友们互相配合。
                  有些陆战队员注意到:连指挥部,迫击炮组,巴祖卡火箭筒组,两个农舍,吉普车和拖车,以及水源虽然还在重机枪的火力范围之内,但都处于主阵地东南大概三十码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不在F连的主防御圈内。
                  三排的上等兵特洛伊.怀特福德是注意到这一点的人之一,他扫了扫那些远处的阵位,回过头来充满疑惑的看了他的火力组同伴韦恩.皮克特下士一眼。
                  “老家伙应该知道他在干什么。”皮克特一边迈着沉重的步伐往山上走,一边说,“我是说,他可是二次大战的老兵啊。”


                  14楼2014-02-07 20:02
                  回复
                    战斗打响。凌晨两点半,吹着号呐喊着的中国军人不顾猛烈射击,跨过一具具不断出现的战友尸体,像海啸一样攻向第3排。
                    短短的时间内,中国军队的进攻浪潮就将3排在北面的两个班吞没。这两个班的35人不到十分钟就有15人战死、3人失踪、9人负伤。剩下的人在慌乱中退到南面那个班的阵地,用手中的武器拼死射击,总算像堤坝一样暂时顶住了中国军队的进一步突破。
                    不过,随着F连3排的第一道阵地被攻破,第2排阵地的北翼,即2排阵地和3排原来阵地的接合点就暴露在中国军队的进攻锋芒之下了。大批中国军人立即冲向这个点,试图在这里取得突破。
                    此时,在这里坚守的只有第3排还没撤下去的几名陆战队员。这几个人身边全是战友的尸体,自己也都基本上都受了伤,只有一个叫赫克托尔·卡费拉塔的二等兵全身上下还完好无损。当中国军队蜂拥着冲向这里时,事实上只有卡费拉塔二等兵一个人在抵抗。
                    面对着仰攻上来的中国军队,卡费拉塔的表现无愧于他的名字(赫克托尔是古希腊特洛伊的猛将):他疯了似地向下开枪、扔手雷,并把中国军队投过来的手榴弹不断投回去。卡费拉塔独自一人的顽强抵抗发挥了奇效:他在阵地前制造了一片手雷雨,至少有20名中国士兵被他炸死。中国军队向上冲的路被卡费拉塔的手雷暂时堵住了。
                    不久,第2排的人过来帮助他一起防守,用猛烈的射击彻底顶住了中国军队向山上涌的浪潮。卡费拉塔立功了(战后此人好像被颁荣誉勋章)。如果不是他的拼死战斗,中国军队就会从这个点突进连阵地的核心。


                    15楼2014-02-07 20:07
                    回复
                      当卡费塔拉二等兵在独自一人孤军奋战的时候,F连2排也遭到了猛烈冲击。
                      占据着地利的该排陆战队员们向一批批冲上来的中国士兵猛烈射击,并把中国军队的扔过来的手榴弹投回去。该排的拼死射击和阵地核心的迫击炮射击在阵地前形成一道火力网,打死了大量前仆后继地冲上来的中国军人。中国军队损失非常大,始终也没有靠近该排阵地。
                      不过,在顽强信念的支持下,中国军人仍然不顾损失地一波一波在号声中呐喊着向上冲来。德洞岭的西南坡上铺满了中国军人的尸体。
                      见进攻F连的步枪排无果,中国人把重点转移到了从南面突破。美陆战7团F连的环形阵地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南面。这里是第1排和第2排的结合点,有一个很大的空隙。
                      大批中国士兵冒着美军的猛烈火力,不顾伤亡地从这里突了进去,很快就取得突破,冲入F连阵地核心,向60毫米迫击炮班猛烈开火、投手榴弹,打死打伤美军10人。
                      F连连部和迫击炮班、“超级火箭筒”班立即在巴伯连长的带领下向山顶最高处转移,并在那里用重机枪向下扫射。机枪的弹道如同死神的镰刀一样收割着突进来的中国士兵的生命,中国军人层层叠叠地倒下了,幸存的人则撤下山去。
                      凌晨4点左右,尽管中国人仍在零下40度的酷寒中不断从各个方向向死鹰岭冲击,但除了在山坡上悲壮地留下更多具尸体外,已经取得不了任何进展。美陆战7团F连的阵脚稳住了。


                      16楼2014-02-07 20:12
                      回复
                        11月28日夜,陆战7团F连迎来了他们作为一支孤军身处重围之中的第二夜。
                        前半夜,F连没有遭到攻击。全连官兵坚守在和前一夜一样的阵地上,听着下碣隅里方向激烈的枪炮声,时刻准备着迎接中国军队的新一轮攻击。到后半夜,天越来越冷,下碣隅里方向的枪炮声也越来越激烈。凌晨两点十五分,德洞岭周围突然响起一片冲锋号声——中国军队的第二次进攻开始了。
                        伴随着猛烈的迫击炮掩护,中国军人从西面、西北面和北面向F连的环形阵地发起猛攻。
                        F连3排再次首当其冲。在前一晚上的战斗中,3排已经损失惨重。因此,该排阵地很快就被突破。约有50名中国军人涌进了F连阵地的核心,并逐渐聚集在一起,大喊着向连部开枪、扔手榴掸。
                        巴伯连长的左膝被子弹打穿,他只得坐下来继续指挥战斗。见中国军队突了进来,坐在地上带伤指挥的巴伯立即下令步兵排调转重机枪枪口,一起向阵地核心扫射。陆战队员们纷纷将机枪指向阵地核心聚集在一起的中国军人,然后从各个方向一起开火。猛烈的交叉火力下,冲进来的约50名中国军人在片刻间就全部中弹倒地身亡。他们的尸体重叠着堆在一起
                        之后,中国军队加强了从北面进攻的力度,全力猛冲已经残破不堪的F连3排。3排的陆战队员们疯狂地向冲上来的中国军人射击,和迫击炮一起给中国军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他们还是被打得步步后退。到天亮时,排的阵地向后退却了20米左右。
                        不过,随着天慢慢放亮,中国军队的进攻力度慢慢减轻了。F连3排在猛烈的迫击炮炮火和下碣隅里的美11炮兵团3营H连的重炮支援下立即发起反击,很快就夺回了夜里丢失的阵地。
                        随后,中国军队停止进攻,再一次撤了下去。这样,经过11月28日夜至29日黎明的战斗,F连撑过了第二个晚上。在这一夜的战斗中,F连战死5人,负伤29人。


                        17楼2014-02-07 20:17
                        回复
                          在11月29日白天,已经连续打退了中国军队两次夜袭的F连通过空投得到了弹药补给。该连依然和前两夜一样布阵,迎来了困守死鹰岭的第三夜。
                          此时,该连在阵地的核心处支起了许多帐篷,里面躺满了伤员。由于帐篷和药品不够用,只有重伤员才能进帐篷治疗。轻伤员们只能继续留在阵地上战斗。为了把他们和没有受伤的人区别开来,军医在每个轻伤员的脖子上都挂了一个看上去很滑稽的大牌子,上面写明了每个人的受伤位置。
                          就这样,全连官兵在难得的月色之下一边驱赶着酷寒和疲劳给人带来的睡意,一边听着下碣隅里方向的飞机轰炸声,渡过了平安无事的上半夜。
                          到凌晨两点半,F连阵地周围突然响起了略带东方口音的英语喊话声:“……我们遵守日内瓦公约,并要求你们投降。你们只要交出装备,中国人民志愿军就会给你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被服……”面对中国人的劝降,F连以一梭子白朗宁自动步枪子弹作为答复。不久之后,中国军队见劝降无果,开始强攻。
                          这一夜,中国军队仅仅投入了大概两个连的兵力从南面猛冲F连的阵地——经过前两次夜战的消耗,以及酷寒造成的严重减员,中国军队能战之人已经没多少了。
                          但尽管如此,中国士兵仍发起了顽强的冲击。端着刺刀的中国军人在迫击炮炮火的掩护下呐喊着冲向F连1排和2排的结合部。F连以迫击炮发射照明弹,将仰攻上来的中国士兵照得暴露无疑。接着,F连1排和2排的陆战队员们向下投出如雨的手雷,配属给F连的“超级火箭筒”班则用一挺重机枪从暗处向中国军队开火。中国军人在明处,根本不知道在暗处的机枪在什么位置,被动挨打,死伤惨重。
                          随后,F连又呼叫下碣隅里的美炮兵11团H连进行炮火支援。铺天盖地的105毫米榴弹炮炮弹随即纷纷砸落在死鹰岭南坡,把一名名中国军人炸得粉身碎骨。中国士兵的这场进攻很快就失败了,幸存的中国军人纷纷退下去隐蔽起来。
                          天亮以后,F连的官兵去南坡查看中国军人的尸体,发现许多战死的中国士兵连手上的步枪枪托都已被炸成碎片,惨不忍睹。这样,F连熬过了他们的第三夜。这一夜,F连的损失异常轻微:仅有1人被迫击炮炮弹炸伤。
                          经过连续三夜对德洞岭的猛攻,中国军队在美军猛烈的火力和严寒下伤亡惨重,已经失去了进攻能力。之后的几天里,中国军队再也没有对F连发起进攻。
                          12月2日上午11点25分,美陆战7团1营打通中国军队的阻击,和孤军困守的美陆战7团2营F连会合。F连终于避免了被围歼的命运。在这段孤军困守的时间里,F连一共有26人战死,89人负伤,3人失踪。


                          18楼2014-02-07 20:24
                          收起回复
                            @忆昭阳
                            昭阳刷经验否?


                            IP属地:辽宁19楼2014-02-08 14:10
                            收起回复
                              摘自2009年美国出版的<The Last Stand of F company>


                              20楼2014-02-11 13: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