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湘军来说,表面上是清廷逼迫裁撤,曾国藩畏惧皇命,迫不得已。实际上,曾国藩自己心里有数,打下天京后的湘军,已经不再是当年下山的饿虎,现在已是战力大减的饱虎,从上到下,士兵将官,腰包鼓鼓,只想回家买田过好日子,全无战心,就像李自成的军队,拿下北京后,再到辽东,单行李就好几车,如何打得胜仗。所以当有人劝曾国藩取满清而代之时,曾国藩一方面受理学影响较深,不愿做反臣,而更重要的是,内心对湘军战力的担忧,怕重蹈李自成覆辙。不反则位居人臣之首,反,感觉前途不定,主要是湘军这个牌已经变烂了,造反只怕重步太平天国的后尘。
淮军腐败的相对晚一些,同时也相对更深。如果说李鸿章平捻军时,还保持战力的话,到了中法战争时期,在广西已经连续战败,到了甲午战争时,海军虽训练不勤,尚可一战,陆军已经达到见到敌人,“望风披靡”的地步了。将官吃空饷,士兵抽鸦片,临敌全无战意,逃跑各个当先。少数几个能打的将领,不能掩盖整个军队战力急剧下降的事实,山东,辽东成了淮军的葬身之处
淮军腐败的相对晚一些,同时也相对更深。如果说李鸿章平捻军时,还保持战力的话,到了中法战争时期,在广西已经连续战败,到了甲午战争时,海军虽训练不勤,尚可一战,陆军已经达到见到敌人,“望风披靡”的地步了。将官吃空饷,士兵抽鸦片,临敌全无战意,逃跑各个当先。少数几个能打的将领,不能掩盖整个军队战力急剧下降的事实,山东,辽东成了淮军的葬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