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
公元6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雪域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这时候,藏医对麻风等传染病有了较深刻认识,拔眼翳等手术也达到较高水平。
病人隔离习规
公元六世纪,藏族对麻风等传染病有了较深刻认识,据《藏医史》记载,第三十代吐蕃王仲年德日染有“萨端”病(麻风),为了避免传染给下一代,他自愿同王妃活活葬于穷结祥达墓穴中。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日。藏区几家中有人得了传染病,特别是麻风病,则主动离开家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孩除外)和村寨,到无人的深山老林、僻地河沟或岩洞中居住,从不接触家人和其他任何人。家中亲属和亲朋好友等将病人所需的食物、生活用具以及探视病人的礼物放在离病人看得见的地方,让病人自取。平时家中有病人时,在家门口垒石堆或放红布,红纸条绑在杆上,表示(提示)家中有病人,请莫入内,以防传染。
首例眼科手术
公元6世纪,从阿夏(青海)地区聘请的医生用金针刀具作手术,治好了出生时即患先天瞽症(白内障)的第31代藏王达日年思的眼疾,治好先天瞽症后达日年思藏王第一眼看到的是达莫山上的一只盘羊,因而起名为达日年思。因这位名医原名已佚,故人们称之为阿夏曼巴。由此说明早在公元5世纪中叶,藏族就能医治天生盲眼,这在世界眼科史上为首创。
《月王药诊》,
《月王药诊》,成书于公元8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医学古典名著之一。它对于研究藏医药的起源、早期历史发展,研究它与中医学、天竺医学的渊源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
(公元708—833)九大名医之首,吐蕃时期的杰出医学家、藏族医学理论奠基人,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经过20多年的实践,在公元8世纪末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为藏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藏医学从此走向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出生于医学世家,曾祖父是松赞干布御医,祖父和父亲均为当时名医,3岁学习藏文,5岁学习藏医,10岁时,由于同吐蕃名医辩论获胜而得到了藏王赤松德赞的赏识,成为御医,并最终成为吐蕃九大名医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
九大名医之首,他不仅是吐蕃时期的杰出医学家、藏族医学理论奠基人,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多次到内地以及印度、尼泊尔游学,广泛吸收《医学大全》《月王药诊》《黄色比告经函》等前代著作的精华,经过20多年的实践,在公元8世纪末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为藏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藏医学从此走向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其以吐蕃医学为基础,归纳总结前人医疗经验并借鉴吸纳汉地、天竺(古印度)、大食(阿拉伯)等相邻民族医学的精粹,呕心沥血十年撰成的名传千古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份称之为《根本续》是对生理学、病理学、疾病诊断和治疗等的概述;第二部份称之为《论述续》,介绍人体胚胎学、解剖学及医德等方面的知识;第三部份称之为《秘诀续》,为临床学,介绍不同疾病的发病因素、症状和治疗;第四部份称之为《后续》,主要是介绍临床实践,比如制药等方面的知识,共156章。《四部医典》是藏医发展史上一部相当于汉族医学中《黄帝内经》的经典著作,它奠定藏医药学的基础,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是研习藏医学必不可少的一本典籍。
公元6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雪域高原,建立强大的吐蕃王朝,这时候,藏医对麻风等传染病有了较深刻认识,拔眼翳等手术也达到较高水平。
病人隔离习规
公元六世纪,藏族对麻风等传染病有了较深刻认识,据《藏医史》记载,第三十代吐蕃王仲年德日染有“萨端”病(麻风),为了避免传染给下一代,他自愿同王妃活活葬于穷结祥达墓穴中。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日。藏区几家中有人得了传染病,特别是麻风病,则主动离开家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孩除外)和村寨,到无人的深山老林、僻地河沟或岩洞中居住,从不接触家人和其他任何人。家中亲属和亲朋好友等将病人所需的食物、生活用具以及探视病人的礼物放在离病人看得见的地方,让病人自取。平时家中有病人时,在家门口垒石堆或放红布,红纸条绑在杆上,表示(提示)家中有病人,请莫入内,以防传染。
首例眼科手术
公元6世纪,从阿夏(青海)地区聘请的医生用金针刀具作手术,治好了出生时即患先天瞽症(白内障)的第31代藏王达日年思的眼疾,治好先天瞽症后达日年思藏王第一眼看到的是达莫山上的一只盘羊,因而起名为达日年思。因这位名医原名已佚,故人们称之为阿夏曼巴。由此说明早在公元5世纪中叶,藏族就能医治天生盲眼,这在世界眼科史上为首创。
《月王药诊》,
《月王药诊》,成书于公元8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医学古典名著之一。它对于研究藏医药的起源、早期历史发展,研究它与中医学、天竺医学的渊源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宇妥·宁玛元丹贡布
(公元708—833)九大名医之首,吐蕃时期的杰出医学家、藏族医学理论奠基人,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经过20多年的实践,在公元8世纪末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为藏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藏医学从此走向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出生于医学世家,曾祖父是松赞干布御医,祖父和父亲均为当时名医,3岁学习藏文,5岁学习藏医,10岁时,由于同吐蕃名医辩论获胜而得到了藏王赤松德赞的赏识,成为御医,并最终成为吐蕃九大名医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
九大名医之首,他不仅是吐蕃时期的杰出医学家、藏族医学理论奠基人,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多次到内地以及印度、尼泊尔游学,广泛吸收《医学大全》《月王药诊》《黄色比告经函》等前代著作的精华,经过20多年的实践,在公元8世纪末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为藏医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藏医学从此走向了成熟发展的道路。
《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是其以吐蕃医学为基础,归纳总结前人医疗经验并借鉴吸纳汉地、天竺(古印度)、大食(阿拉伯)等相邻民族医学的精粹,呕心沥血十年撰成的名传千古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份称之为《根本续》是对生理学、病理学、疾病诊断和治疗等的概述;第二部份称之为《论述续》,介绍人体胚胎学、解剖学及医德等方面的知识;第三部份称之为《秘诀续》,为临床学,介绍不同疾病的发病因素、症状和治疗;第四部份称之为《后续》,主要是介绍临床实践,比如制药等方面的知识,共156章。《四部医典》是藏医发展史上一部相当于汉族医学中《黄帝内经》的经典著作,它奠定藏医药学的基础,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仍是研习藏医学必不可少的一本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