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华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矿公司,已经与世界最大的合成油生产商南非萨索尔(SASOL)公司开始了关于在中国设立煤制油厂的谈判。他们计划在设厂后的第一阶段投资300亿,实现年产300万吨机动车燃料,并计划到2010年将该项目的投资增至1000亿人民币,年产量达1000万吨。
这一举动使市场理所当然地认为,神华集团可能在中国的“煤制油”领域中占尽先机。未料,兖矿集团总经理王信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突然宣布——兖矿集团已经建成首套煤炭间接液化万吨级中试装置,而且已经平稳运行5个多月。
一个待拓展的市场,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竞争的烟火。
在王信公布兖矿集团在“煤制油”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之后,记者致电兖矿集团,但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煤制油”还是国家核心机密,不方便透露具体细节。
但是这位人士透露,据他所知,萨索尔公司是以技术作为30%股份和神华合作的,技术作价80亿,“即使项目建成,短期神华集团也难有账面盈利,钱都让萨索尔赚走了。”
无论这位人士说的是不是事实,兖矿集团和神华集团在这个领域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王信曾说,兖矿集团规划在2010年形成煤炭液化油品200万吨的生产能力。而据新华社的报道,神华煤制油研究中心董事长任相坤曾表示,到2010年,该集团煤炭液化形成油品及煤化工产品能力将达1000万吨/年。
虽然目标产量不一样,但显然,率先掌握“煤制油”的技术并投产,是第一轮竞争的关键。
记者获悉,兖矿集团和神华集团两家还就“煤制油”的归属权发生过争执。
业内人士透露,“煤制油”项目最初在神华立项,是863项目之一,由煤科总院最初发起,然而中间波折颇多。现在神华副总经理张玉卓是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张玉卓曾任原煤科总院北京分院煤化研究所所长,后调任兖矿集团任副总,负责“煤制油”项目。2001年年初,张又调入神华集团。
目前,项目归属权仍无定论,但两家都在“煤制油”项目的研发试产上鼓足了劲在较量,同时,对外界的信息披露也都十分谨慎。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张玉卓在兖矿期间,曾从美国招聘了一位张姓专家从事“煤制油”研发,最终失败,该位专家于2003年1月被解除合同,黯然离去。
2003年上半年,兖矿集团从南非聘请孙姓专家研发“煤制油”项目,研发中心位于上海,集团给他的年薪高达100万美金,现已试产成功。目前兖矿集团已经建成2条实验生产线,并已经试产出成品油,下一步可能往产业化发展。
神华“煤制油”的进展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于2003年6月12日在北京成立,公司注册资金为20亿元人民币。现在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工。
神华集团副总经理张玉卓介绍,两个间接液化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总投资分别为300亿元左右。通过引进技术并与国外合资合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并对可靠地建设“煤制油”示范项目有重要意义。为减少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中国正加快实施“煤变油”战略,总投资600亿元,在内蒙鄂尔多斯建设神华的直接液化项目,2008年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后,煤转化成的石油产量将达500万吨,二期工程之后的总产量将达1000万吨。
9月份,中国神华煤制油公司总经理李红凯就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与人保财险等4家保险公司正式签订了保险合同及保险服务协议。人保财险首席承保世界第一个商业化煤直接液化项目。商业化煤直接液化项目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运作。以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和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神华煤制油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已经开始招兵买马,研发煤炭直接液化工业化生产装置。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神华集团与兖矿集团除了竞争,也可以考虑合作。他们的理由是,神华和兖矿合作,一来可以避免付出巨额技术转让代价,二可以避免国家付出双份高额科研经费。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竞争,也应该有合作。
业内专家分析,内蒙煤炭地质储量约在200亿左右,而山东煤炭地质储量仅在30多亿左右,保守开采量只有22亿,内蒙煤炭储量大约是山东的10倍左右。“煤制油”项目假如依据目前技术水平,大体6-7吨煤炭可以转化为1吨油品。神华集团假如把所产煤炭直接液化为油品,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虽然相对兖矿集团有运输劣势,但其10倍于山东的储量将决定了其不可动摇的龙头地位。
另一方面,兖矿集团占据良好的地理位置,便捷的铁路、海运交通,拥有成本低价格高的优势,利润绝对要高于内蒙不少。
-----------------------------------------------回看当年新闻,神华搞煤制油用了国家的投资,兖矿用了自己的钱,不过神华是和孙总的娘家公司合作,兖矿是和孙总的合作,看着孙总的年薪,无语了,煤制油要是创造不出效益来,哼。为了后代暂且忍了,成则兖矿功臣,败则兖矿罪臣了
这一举动使市场理所当然地认为,神华集团可能在中国的“煤制油”领域中占尽先机。未料,兖矿集团总经理王信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突然宣布——兖矿集团已经建成首套煤炭间接液化万吨级中试装置,而且已经平稳运行5个多月。
一个待拓展的市场,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竞争的烟火。
在王信公布兖矿集团在“煤制油”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之后,记者致电兖矿集团,但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煤制油”还是国家核心机密,不方便透露具体细节。
但是这位人士透露,据他所知,萨索尔公司是以技术作为30%股份和神华合作的,技术作价80亿,“即使项目建成,短期神华集团也难有账面盈利,钱都让萨索尔赚走了。”
无论这位人士说的是不是事实,兖矿集团和神华集团在这个领域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
王信曾说,兖矿集团规划在2010年形成煤炭液化油品200万吨的生产能力。而据新华社的报道,神华煤制油研究中心董事长任相坤曾表示,到2010年,该集团煤炭液化形成油品及煤化工产品能力将达1000万吨/年。
虽然目标产量不一样,但显然,率先掌握“煤制油”的技术并投产,是第一轮竞争的关键。
记者获悉,兖矿集团和神华集团两家还就“煤制油”的归属权发生过争执。
业内人士透露,“煤制油”项目最初在神华立项,是863项目之一,由煤科总院最初发起,然而中间波折颇多。现在神华副总经理张玉卓是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张玉卓曾任原煤科总院北京分院煤化研究所所长,后调任兖矿集团任副总,负责“煤制油”项目。2001年年初,张又调入神华集团。
目前,项目归属权仍无定论,但两家都在“煤制油”项目的研发试产上鼓足了劲在较量,同时,对外界的信息披露也都十分谨慎。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张玉卓在兖矿期间,曾从美国招聘了一位张姓专家从事“煤制油”研发,最终失败,该位专家于2003年1月被解除合同,黯然离去。
2003年上半年,兖矿集团从南非聘请孙姓专家研发“煤制油”项目,研发中心位于上海,集团给他的年薪高达100万美金,现已试产成功。目前兖矿集团已经建成2条实验生产线,并已经试产出成品油,下一步可能往产业化发展。
神华“煤制油”的进展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于2003年6月12日在北京成立,公司注册资金为20亿元人民币。现在神华集团“煤制油”直接液化工业化装置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工。
神华集团副总经理张玉卓介绍,两个间接液化工厂的首期建设规模均为年产油品300万吨,总投资分别为300亿元左右。通过引进技术并与国外合资合作,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并对可靠地建设“煤制油”示范项目有重要意义。为减少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中国正加快实施“煤变油”战略,总投资600亿元,在内蒙鄂尔多斯建设神华的直接液化项目,2008年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后,煤转化成的石油产量将达500万吨,二期工程之后的总产量将达1000万吨。
9月份,中国神华煤制油公司总经理李红凯就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与人保财险等4家保险公司正式签订了保险合同及保险服务协议。人保财险首席承保世界第一个商业化煤直接液化项目。商业化煤直接液化项目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运作。以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和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神华煤制油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已经开始招兵买马,研发煤炭直接液化工业化生产装置。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神华集团与兖矿集团除了竞争,也可以考虑合作。他们的理由是,神华和兖矿合作,一来可以避免付出巨额技术转让代价,二可以避免国家付出双份高额科研经费。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竞争,也应该有合作。
业内专家分析,内蒙煤炭地质储量约在200亿左右,而山东煤炭地质储量仅在30多亿左右,保守开采量只有22亿,内蒙煤炭储量大约是山东的10倍左右。“煤制油”项目假如依据目前技术水平,大体6-7吨煤炭可以转化为1吨油品。神华集团假如把所产煤炭直接液化为油品,将大大降低运输成本,虽然相对兖矿集团有运输劣势,但其10倍于山东的储量将决定了其不可动摇的龙头地位。
另一方面,兖矿集团占据良好的地理位置,便捷的铁路、海运交通,拥有成本低价格高的优势,利润绝对要高于内蒙不少。
-----------------------------------------------回看当年新闻,神华搞煤制油用了国家的投资,兖矿用了自己的钱,不过神华是和孙总的娘家公司合作,兖矿是和孙总的合作,看着孙总的年薪,无语了,煤制油要是创造不出效益来,哼。为了后代暂且忍了,成则兖矿功臣,败则兖矿罪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