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诸城吧 关注:2,094贴子:8,512
  • 16回复贴,共1

马耳山千年古栈道寻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耳山沿山脊一直向东,过菩萨顶(大葡萄顶)有马鞍口。如果说马耳山是鲁东南渤海、黄海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马鞍口就是这条分水岭上最低的大缺口。毫无疑问的,这个大缺口较低的海拔高度,对于横亘鲁东南阻隔南北交通的马耳山脉而言,肯定具有某种地理通道上的意义。


IP属地:江苏1楼2014-02-16 17:27回复
      一、马鞍口古栈道遗迹乾隆版《诸城县志》即有记载
      翻开乾隆版《诸城县志》,在《山川考第三》卷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峰之南为羊鼻峰,又东则马鞍口,划石作径如栈道然……”。按马鞍口周围,鞍前鞍后,有明显的“划石作径,如栈道然”的地方,独此一处。乾隆版《诸城县志》是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由时任诸城县令宫懋让组织编修的,距今整整250年。也就是说,早在250年之前,上图位置中所显示的景像,古人就注意到了,而且当时看到的,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一个样子。如果当时有栈道存在、或者有更多的栈道遗迹,那么当时的县志记载就不可能是猜测性的“划石作径如栈道然”这么简单。这说明,这条栈道比大清王朝的年代要久远得多、古老得多,甚至在250年前的当时,这条栈道就已经在历史上完全湮灭,不管在官方还是在民间,已经没有了关于这条栈道的记载或传说。


    IP属地:江苏3楼2014-02-16 17:29
    回复
      2025-05-20 21:10:17
      广告
        二、马鞍口古栈道的工程规模
        马鞍口古栈道绝不可能只有鞍部北侧这一局部位置。毫无疑问,这跟古时候的摩崖石刻一类的文化遗迹不同,一段工艺考究的正规局部栈道,只有作为一条更大规模栈道的一部分,才是有意义的。
        目前看到的这处裸露石崖,坡度很平缓,横向倾斜大约10度左右,根本就不影响负重行人或大牲畜马牛驴骡的顺利通行。显然的,在本来就能顺利通行的地方修建栈道,只有一个可能性,就是运输量大、对道路要求高。否则,就完全可以在其他地方修建栈道,在这处裸露石崖上简单削高垫低,就能保障一般性通行,而用不着费那么大劲在坚硬的岩石上开凿柱洞、铺设木板路面。简言之,就是这里需要经常性地通过较多车马,而且是常年累月,而不是临时性、一次性。


      IP属地:江苏4楼2014-02-16 17:29
      回复
          在裸岩栈道遗迹两端,通向马鞍口方向和下山方向,仔细观察,在有的地段仍然可以看到随山就势隐隐约约蜿蜒而去的道路痕迹。只不过经常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山水冲刷和地形地貌的风化变形,已经没有了当时道路的宽度规模,有的地方是只能单个行人勉强通过,而更多的地方则道路踪迹已经完全消失。
          在马鞍口以北、鹁鸽崖村(古称南官庄)以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岭,当地称为大横岭。大横岭的顶部,有一条沿岭脊线自然南北方向延伸的道路。这个区域,当地人们自古以来称之为“大路东”,至于从何时起、为什么叫大路东,却无人说得清楚。问题在于,大横岭上土地贫瘠,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道路通行需求。通过它连接的也不过是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山区小村庄南官庄,而且,南官庄到山下的桥上村、尚庄等,各自另有距离更近的道路可走,也就是说,对这条大路并没有什么必然需求。但只要把这条“大路”跟2公里以外的马鞍口栈道联系起来,便会发现,这条大路对于连接马鞍口栈道、连接内地重镇,却是如此必需,如此重要。毫无疑问的,它是马鞍口官道的一部分。


        IP属地:江苏5楼2014-02-16 17:30
        回复
            至此,已经可以大致勾勒出当时马鞍口南北古栈道的情形:一群群、一队队大牲畜或畜力运输车辆,踢踢踏踏行进在宽达1米2以上、蜿蜒盘旋在马鞍口两侧山梁沟壑上的木栈道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翻过马鞍口北来,或越过马鞍口南去。那么,他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往来运输的货物是什么,为谁运输的呢?


          IP属地:江苏8楼2014-02-16 17:30
          回复
              三、马鞍口古栈道可能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盐运栈道
              考察了马鞍口古栈道的交通规模,要琢磨它的用途,就必须放开眼光,望远处看一下。为了少说几句废话,先上两张图参考一下——第一张图是网络图片,略作改动;第二张是手绘示意图,潦草仓促,请对付着看。



            IP属地:江苏9楼2014-02-16 17:31
            回复
                从上图可以大致看出,鲁国的封地大体上处于鲁中鲁南的内陆地区,尽管坐拥鲁中平原粮仓之利,但有个最残酷的先天劣势,就是相对于周边沿海的齐莒等国来说,鲁国的食盐资源供应极端困难。当时鲁国境内有个县的名称,就叫无盐。“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恶食无盐则肿”(齐国管仲语)。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任何一个国家,食盐都是战略性资源。如何解决老百姓吃咸盐的问题,甚至直接关乎国家兴衰。以邻近的齐国为例,就完全是依靠渔盐之利而日益强大,而鲁国一直强大不
              起来,直到最后的衰微与灭亡,某种意义上说,跟缺乏食盐等战略资源也不无关系。
                因此,解决老百姓吃咸盐的问题一直是鲁国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鲁国北面跟齐国一直不怎么和睦,齐国还在管仲主持下实行食盐专卖制度,要走私也走不成;鲁国东面是莒国,关系也一直不怎么好。“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司马迁语),也就是说,山东半岛没有井盐岩盐等资源,要吃盐就要靠沿海供应。为了解决这一关系亡国灭种的战略性问题,鲁国不得不下功夫开辟通往沿海盐场的通道。当时鲁东南最大的盐场是位于小场附近的盐场(唐宋以后称信阳场),也是距离鲁国边界最近的盐场,于是开辟通往小场盐场的战略通道,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都应该是鲁国当时的基本国策。


              IP属地:江苏10楼2014-02-16 17:31
              回复
                  但鲁国要就便开辟通往小场的战略通道并非易事。首当其冲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横亘在东南部的沂蒙山余脉(尤其是高耸的马耳山)。当然好在马耳山占地面积不特别大,从其北面或南面,只要绕行几十里,就可以轻松通过。但这却犯了一个大忌:要在不太友好的他国领土上延长运输时间。在春秋无义战的当时,拦路抢劫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大事,基本上就是生财之道,天经地义。而且,在别人国家的领土上远程运输,要派军队护送也不那么方便,甚至会被完全拒绝。
                  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从马耳山脉相对纵深较短浅的部分、尤其是较低矮的鞍部人工开辟道路,既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又可以缩短在他国领土上活动的时间,就成了一个将不利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选择方案。马耳山的马鞍口部位海拔高度只有310米左右,200米高程山体纵深不到1公里。尤其重要的是,这儿大体上是鲁国与齐国、莒国三国交界的地方,山高坡陡不是用兵之地,各国防守相对薄弱,可以投入军力将其建成相对坚固的边界桥头堡,使食盐运输部队只要回到了马鞍口,就等于是回到了家,最大限度地保障运输安全。因此,在这儿修栈道也就成了首选。


                IP属地:江苏11楼2014-02-16 17:31
                回复
                  2025-05-20 21:04:17
                  广告
                    解决了马鞍口栈道作为鲁国的盐运栈道问题,顺便可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鲁国在齐长城以东“城诸”。一般认为,齐长城是齐鲁边界。但根据《春秋》记载,(鲁)“庄公二十九年,城诸及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公元前665年,鲁国建立了“诸”城和“防”城。其中史学界公认,“诸”城就在现在的诸城西南约10多公里的乔庄附近,是历史上最早的关于诸城建城历史的记载,距今2679年。而“诸”城的位置,已经在齐长城以东即齐国境内10公里以上,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个时期,鲁国的东边界推进到了齐国的纵深现在的诸城一带,而诸城,虽然在齐地,但最早的时候,却是鲁国的一个城市。该城市的设置,很有可能就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鲁国这条盐运战略通道,保护马鞍口盐运通道纵深安全的。
                    而鲁国最后的灭亡,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周边敌国尤其是齐国太强大,鲁国的国土面积战略纵深被极大压缩,丧失了包括盐运在内的战略资源,从而导致了国家的最后灭亡。


                  IP属地:江苏12楼2014-02-16 17:32
                  回复
                      一个国家的兴衰背后肯定存在着众多因素。但某种意义上,通过对马鞍口古栈道的考察,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盐道通、鲁国兴;栈道断、鲁国完。如果这一结论具备一定的科学性,那么,马鞍口的这条栈道,就不仅仅是千年古栈道了,它的历史年龄是:2679年以上。
                    (注:本文原创,首发百度马耳山茶座和老诸城吧,转载请注明出处)


                    IP属地:江苏13楼2014-02-16 17:34
                    回复
                      先睹为快!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2-16 18:18
                      收起回复
                        拜读,学习!


                        IP属地:山东15楼2014-02-17 07:35
                        收起回复
                            老早之前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不过就是个技巧或技能,而提出问题、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的新看法,需要的是更多的创造性、更多的想象力,因此才是科学的真正进步。
                            马耳山千年古栈道就是个假设。提出一个假设容易,但要证明或证伪一个假设,则需要更多方面的考察和论证,最后不管得到了证明,还是得到了证伪,毫无疑问都将是有益的。期待更多的朋友们提出更多的问题、更多的质疑,才有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更接近真实,更接近历史,更接近真理。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IP属地:江苏16楼2014-02-18 13:45
                          回复

                            再鼎
                            三鼎
                            ORZ!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2-22 2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