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心态 先生言重了,抱歉说不上,大家讨论有不同风格这也正常。我这个人认死理,太较真,也希望先生见谅。
其实从对事情定性的角度看,我是认同先生的说法。如果忽略掉当时的环境,忽略掉29军自身的生存发展需求,仅从国家民族利益的立场考虑,冀察政委会就是个怪胎。主持这件事情的人,那是有悖于国家民族利益的,他就是不对的。
但是,什么是对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对的,拎起枪来干是对的,听命中央是对的。干是干了一场,长城抗战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听命中央是对的,那就是南下去剿匪。对于这个事情,我们就是隔几代再修史,我认为也是不对的。外敌当前,兄弟阋墙。我一直觉得老蒋攘外先安内的说法是狗屁。如果是中原大战那会,安内是对的。眼见小日本就是要亡你,对方也已经表态先一致抗日,还安什么呢?即使有什么我不知道的背景,作为执政者,也应该有这个心胸和智慧。再回到29军,在这件事上,虽然首领有保存实力的私心,但枪口不对内,这个觉悟,我认为是比当政者要高的。再从小处说,29军去打了,被打光了被瓦解了,这就是对的吗?
我觉得我跟先生最大的分歧,一既是折冲,就得有妥协,这个我之前也已经说过。如果对这一件事情有两个定性那是不公平的。折冲是听命中央,是对的;妥协就是卖国,就是有违于国家族利益。这是两套标准,神仙也搞不定。
另外,我觉得既然有当时的背景,不可能把这件事情放到真空里去定性。我们追溯一下,在此之前,有失掉东三省的先例,这应该不是小张一个人的罪过吧;说29军手里有个秦土协定,但这个协定真是29军自己能做主的吗?先生渊博,这个怕是比我懂的多。除此还有何梅协定、塘沽协定,哪个是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的?先生也说了,当时看中平津的怕不是宋一个人吧,其他人也有动作吧。听命于中央,中央得先能愿意养、hold住。说白了就是乱世,要是现在这世道,别说哪个省的,哪个军的,就是特别区的,别说敢不敢动,你需要动吗?
我对29军在平津的作为之所以不愿意有太负面的评价,就是因为他们无论做了什么,最终守住了底线。过程我不敢说我知道多少,结果我是知道的,如果29军真是那么听话,那么配合,为什么要打?还说要首先要惩膺29军,又是为了什么?
先生说的不能只从有利于后世政权的角度看历史。这个立意高,我非常认同。我们之前接受了太多这样的历史。但是,我觉得也不能把一切都冠于政治史。如果让我说这段历史,那一定是中央责大,地方责小。
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