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黑黑吧 关注:10贴子:1,684
  • 1回复贴,共1

【书稿】一条流过故乡的河——记朱之文(作者李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在前面的话:
朱之文是个有故事的人,我一直想写点他的东西,去年终于写完了,有十四万字。为写这些文字,我去了朱之文的故乡朱楼村两次,采访了数十位邻里乡亲,前后半个月时间,录音笔里的录音有三十多个小时,我想把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朱之文写出来,还原那个带着文学色彩让人迷恋和沉醉的逝去的故乡。
新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书稿写完了不能只是一个人抱着在被窝里看,虽说自己觉得满意但是也得让别人评说评说,书终归是要给读者看的,你可以尽情评论不必遮掩,如果不方便当面说也可私信我。再打个广告,这本书是要出版的,如果读者觉得作者写得不错、还“中”,付出了努力应该得到回报,那么非常希望在书出版后购买,大哥(朱之文)会给签名哦,要是不嫌弃我的话,我也签个名长长脸。也许有人会说你把电脑上的文字全粘贴到贴吧里,读起来又痛快又不用花钱买书,多好。我通过纸质书出版,无非是想大家尊重一下我的劳动,至于大家买与不卖,那完全是读者的事了,另外,手里握着一本写朱之文的书,也算是对认识朱之文三年时间的一种纪念吧,回想这三年,我忽然感觉“时间都去哪儿了”。话不多讲,先从金铁霖老师的序开始吧。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02-18 11:48回复
    (序二)泥土在歌唱
    我一直不赞成把“大衣哥”朱之文打造成一名职业歌手,或者由一家文化经纪公司来包装、经营他,甚至劝说他在北京买房子。朱之文的可贵,在于他是一位农民——歌唱得最好的农民、庄稼种得最好的歌手;朱之文的可爱,在于他本性质朴得像一抷泥土,憨厚善良得像一个老农,诚实天真得像个长不大的孩子,见到弱者大方得像个“土豪”,而对自己却抠门得像个“地主”;朱之文的可敬,在于他对声乐艺术的追求,从磁带学起,从跟唱起步,把寒舍当舞台,把庄稼当观众,从村里唱到城里,从自家门口唱到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一直唱到磁带里的真人金铁霖老师跟前。这是一位中国农民的事业心,一位庄稼汉的中国梦。
    一个产品的价值不在于毛坯的价格,而在经过深加工之后的升值、市场的认可度。朱之文把一抷泥土抟成一尊雕塑,捏成一个中国普通农民追求文化权益、享有文化权利的“达人”形象,这正是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含量。城里不缺歌手,村里不缺农民,但我们这个社会缺乏有爱心的歌者,需要有文化的农民。朱之文的执著、勤奋、天赋、善良成就了他,亿万观众、网民的喜爱成就了他,中央领导同志和各级组织、文化机构的支持和帮助成就了他。朱之文的成功,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对奋斗的认可、对诚实的褒奖、对善心的呵护;说明了我们这个国家对农民的尊重、对草根的器重、对公平的看重。
    每次朱之文来我办公室,我都有一种迎接兄弟的感觉,我得意着他的得意,笑话着他的笑话,天真着他的天真。请他唱,他张口就来,而且不只一首两首,好像要作一个全面的汇报演出,让我们感动得想落泪;请他坐,他就一屁股坐在我的座位上,四仰八叉、大模大样、舒舒服服,哈哈大笑;我们的《党建网》为他专门开设了一个“朱之文专题”,他来到网站的编辑间浏览他的照片,边赞叹互联网的魅力,边乐呵呵地讲着每一幅图片的故事。我请他跟我们去云南西双版纳,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唱歌,他一见围上来的热心观众,也不管舞台不舞台的抹着汗一首接一首地唱,听说日本人要跟我们争钓鱼岛,他临时加唱一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还说了一段“决不答应”的话,表达了一位中国农民的愤慨;在日军曾经制造大惨案的河北唐山潘家峪村,他再次用超出寻常的力度唱起这首歌,3000多人的村子竟然来了10000多名观众,爬上树杈和厕所房顶的老百姓听得心暖暖、眼热热的。四川芦山地震刚一发生,他打来电话,要委托我们帮他转赠50万元给灾区,说着就让媳妇拿出存折跑到银行。我们说,兄弟你把你那个破破烂烂的家翻修一下吧,他说先把村里那条水泥路修好再说。每次来,他总要聊他家里的小黄鸡、聊他收集的破烂儿、聊他的媳妇儿和他的玉米地。
    比我对朱之文感情更亲近的,是我们《党建》杂志三编室主任、高级编辑王锦慧大姐——一位几十年坚持深入基层、贴近实际、与普通群众有深厚感情的新闻工作者,中央领导刘云山同志曾批示要求中宣部机关全体干部向她学习。她对朱之文有着对亲兄弟一样的感情,20多次采访、迎送朱之文,陪同他拜师金铁霖、陪同他去基层为农民唱歌。接到上春晚的喜讯朱之文在第一时间告诉了王大姐,演出后他收到的第一条祝贺短信来自王大姐。在王锦慧的办公室,他又聊又笑又唱,一坐几个小时。
    有时候,我也提醒他、建议他,甚至批评他,告诉他别让灯红酒绿、鲜花掌声迷了眼,朱之文总能虚心接受、立马就改。那天,朱之文来《党建》杂志做客,临走我送他到中宣部南大门,长安街上的行人们一下子认出了“大衣哥”,争相与他合影,他憨憨地笑一一应允,半个小时上不了车。这就是朱之文,一个土得掉碴儿、土得冒傻气儿,却散发着泥土芳香、走到哪儿哪里就热闹的“正能量”农民歌手。
    当《一条流过故乡的河,记朱之文》这部作品发到我邮箱时,我一口气读完,感觉写得很真实,作者笔下的朱之文与我印象中的朱之文,是同一个人。原本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一家出版社,可是其责任编辑来了一份审读意见,其意是一个农民歌手,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没有那么高的价值,结论是这本书没有太大的销量。
    可是我不这么认为。不错,朱之文就是一位农民,一抷泥土,但他是养活13亿中国人的泥土一分子,滋养了我们的根、我们的枝、我们的叶。离开了土地,你我什么都没有。他是一抷会唱歌的泥土,在文字垃圾堆中,发着清新的声音。愿本色朱之文继续唱好!
    ——中央宣传部《党建》杂志总编辑
    刘汉俊


    IP属地:山东3楼2014-02-18 11: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