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雅玩吧 关注:26贴子:470
  • 2回复贴,共1

说说紫砂壶上的包浆(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但不是普通的光泽,而是特殊的光泽,专指古物表面的一层光泽。大凡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才会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即所谓“包浆”是也。可以这样说,包浆是在时间的磨石上,被岁月的流逝运动慢慢打磨出来的,那层微弱的光面异常含蓄,若不仔细观察则难以分辨包浆之为光泽,含蓄温润,幽幽的毫不张扬,予人一份淡淡的亲切,有如古之君子,谦谦和蔼,与其接触总能感觉到春风沐人,它符合一个儒者的学养。如果是崭新的器物,表面就不会有“包浆”,而是最普通的光泽,一眼望去锋芒毕露,像一位文化生意人善于夸夸其谈炫耀于世,用一个古董行专有词汇来形容,称之为“贼光”。
所以,包浆也就是以物品为载体的岁月留痕。
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过去古董界称为“包浆”。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渍,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
以上是文玩业对包浆的定义,来自百度。
新壶和养半年壶的对比照,请大家看看


1楼2014-02-18 14:46回复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陶易取诸,取诸其制, 以本山上砂, 能发真茶之色香味”, 原来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 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李渔《闲情偶记》也说: “茗注莫妙于砂, 壶之精者, 又莫过于阳羡”。文震亨《长物志》也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 又无熟汤气”。俗话说, 不会者五百年, 会者三年。这就是说的包桨。 亦就是养壶的学问。所以, 会养的人, 三年亦可成大业, 不会养者时间再长也无益。
    …………
    宜兴紫砂壶, 经久用、久养的工夫培养, 养成了浑圆脂润, 方敦厚重, 珠矶隐现。 肌体丰满, 亚光宝气, 似玉洁莹, 像是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看到了完美肌理的真容, 紫砂段泥壶, 有人认为“段泥壶泡茶容易脏, 爱者甚少”,用段泥壶泡宜兴红羡茶。 养好的段泥壶, 如铜质之色。 似玉石之光, 击之有铿锵声, 胡玉胡金别有一番精神, 朴质可爱。
    包浆文化的学问深不可测, 因壶适茶, 因茶选壶, 用壶养壶养出道理, 愈是紫砂古壶、旧壶, 愈能养出个名堂; 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 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 愈能养成好壶。爱茶爱壶者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 养好紫砂壶, 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 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 乃使紫砂壶供真茶, 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 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玉不琢不成器, 壶重养养出神。
    国人的养壶之法, 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 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缔。对泡茶、养壶能使紫砂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 享受茶艺、壶艺之乐; 将这滴水穿石、不烦不燥的养壶之功, 细拭保洁、日久持恒之科学养壶之术, 使爱茶爱壶者悟出玩壶、养壶的道理和法则, 培养出赏壶、藏壶的真情。玩物养志, 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 得到应得的成果。 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 以此达到美的休闲文化之享受, 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
    本段摘录自:周定芳,《紫砂包浆的深层文化结构刍议》,《陶瓷科学与艺术》,Ceramics Science & Art,2009年02期


    2楼2014-02-18 14:49
    回复
      紫砂壶的“包浆”有三种:
      第一种:是紫砂壶其本身泥料经风化、衰变而形成。
      第二种:是长年泡茶之后,经过无数次吸纳、沉积,茶水侵入壶表而形成。
      第三种:是长年用手把玩,手上的汗油侵入壶表和经磨擦而形成。
      第一种“包浆”是物体与空气长时间接触产生的氧化层。可以说任何物品都会产生“包浆”,但不是什么“包浆”都好看。而紫砂壶的这层“包浆”却具有非常的美感。原因除了本身的泥料特性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大家都知道在泡茶时,虽然壶身不透水,但会透气。随着茶气地渗入和外透,泥料中一部分的元素也会跟着从内部渗到壶表来,时间越长这层“包浆”就越好,不同的泥料所析出的元素也不一样当然所形成“包浆”也不一样,所以为什么说老壶的“包浆”好看,而好的泥料才养得出好壶,原因就在于此。形成这层“包浆”只能靠时间,不是想养就能养起来的。
      专家曾说老壶不能下水重煮,不能用硬物硬除“包浆”而重新养。为什么?因为此种“包浆”,具有不可逆性,能够外渗的元素已外渗没了,怎么可能再重养这层“包浆”呢?
      第二种“包浆”是茶壶所特有的。而紫砂壶的这层“包浆”也有二重性。一重是壶表经茶水湿淋后,渗入壶表浸润泥料而形成,一重是由壶的内壁吸入而渗透于壶表而形成的。所谓“茶汤养壶”也就是这个原理。这种“包浆”多被人误解,要么以为茶汤经常淋之而总不擦拭就形成此“包浆”,其实“包浆”也会形成,只是外面看到的一层是茶垢而不是“包浆”;要么说壶上不可淋茶汤,以为只会形成茶垢而不会形成“包浆”。这都是不太了解这种“包浆”的形成原理而各走极端。
      第三种“包浆”在其他物品上也会经常看到,如家里经久使用的木椅在手把处会特别滋润光亮,经常把玩的玩物也会特别润亮,这就是手磨出来的一层“包浆”。对于紫砂壶长期在手上把玩当然也会产生此种“包浆”。有人把这种“包浆”称之为“和尚光”,就有失于偏颇。什么是“和尚光”?“和尚光”是在壶表涂抹油性物质或者手上确实有油腻涂上后而发出的光,,是可洗去的。而这种经过长期把玩的“包浆”是洗不去的。
      此三种“包浆”也并非是一层一层单独分开存在,而是互相融合形成了紫砂壶的独特“包浆”。
      当然也有独立存在的情况,如一把壶制好以后只供观赏,则只会形成壶表氧化的第一种“包浆”,而经常只用手把玩而不泡茶,则会形成第三种“包浆”。
      “包浆”从本质上来讲,就像是壶的一层皮肤,是壶泥的一部分。它不是一层敷在壶表的膜,擦洗是去除不了它的。
      有人说不能用布擦壶,理由是擦过以后虽然明亮,但一段时间不用后仍会暗淡。
      如果用布擦之即可显明亮,那养壶太容易了,不停擦之即可。用布擦的用意是去除茶垢,而使壶的“包浆”呈现出来,和使茶汤均匀渗入壶表,。至于一段时间不用仍会暗淡,则是由于生成了新的一层氧化膜或灰尘堆积,拂去又会明亮。
      养壶就是养“包浆”,所谓养壶得法就是把这三种“包浆”都养出来。养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日之功。从容而为,自然得趣。
      这是资深壶友对包浆的普遍认知。
      (本段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之编者。)


      3楼2014-02-18 15: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