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二哥吧 关注:157贴子:2,419
  • 3回复贴,共1

【原创】襄樊战役与三国鼎立漫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防抽


IP属地:湖北1楼2014-02-21 18:29回复
    七、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确立
    论及三国,后世皆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赤壁之战的直接结果,其实是改变了汉末政治势力兼并的方向。这种兼并都有潜在危险,万一一方失败则结局大相径庭。照直说,便是曹操、孙权、刘备都存在获得突破的机会。
    建安二十年,曹操主力兵进汉中时间长达大半年,江淮一带力量薄弱。若孙权能够趁机北伐,攻克徐州,则天下大势必将发生巨变。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北伐了,只可惜由于调度失利,十万大军为七千魏军所拒于前,张辽险些活捉孙权、威震逍遥津于后。孙权攻打合肥以惨败告终,其兼并天下的时机自然也由此消逝。
    同年秋,曹操夺取汉中,张璐最终也投降了。消息一传开,蜀中就立刻炸了锅。此时曹军主力与刘备之间,就只隔着一个大巴山,能依托的险要只有剑阁关,曹军若倾力进攻,蜀汉能守多久,也很难说。刘备在成都不停的杀人也不能使空气中的紧张气氛缓和下来,史书记载“蜀中一日数十惊”,可见蜀中的慌乱程度之严重。似乎对于曹操而言,现在正是一鼓作气,消灭刘备、永绝后患的天赐良机。
    很多人也都主张这个时候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蜀郡。提出这个建议的有两个人,一个就是刘晔,还有一个司马懿,这两个人当时都担任曹操军队里的高级幕僚。那么刘晔就跟曹操说,说刘备这个人是个英雄,但是刘备有一个小缺点,就是他的反应总是比我们慢半拍,现在他还没反应过来,而且他依靠巧取豪夺的手段从刘璋的手上夺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脚跟不稳,这个时候去打他最是时候;一旦他站稳了脚跟就不好对付了,为什么呢,他文有诸葛亮善于治国,武有关羽、张飞百战百胜,那个时候我们就搞不掂了呀,这是刘晔的说法。司马懿怎么说的呢?司马懿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就是一个聪明人,你不能跟这个天时、机遇拧着干,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你硬要干,这个是不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说时机、机遇来了以后你不做,你放过它,也是不可以的。这些话应该说都说得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的到位,但是曹操没有接受。根据《晋书•宣帝纪》,就是根据司马懿的传记里面记载的,说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意思就是说,人何必那么贪心不足呢?得陇了就不要望蜀了吧!他决定撤军,不再往前进了。
    曹操一走刘备就牛起来了,因为刘备这一辈子他只怕曹操一个人。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正要对付袁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的旗子都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他就怕曹操。但是他不怕别人,曹操手下人他不怕,比如夏侯敦、夏侯渊这些人。曹操自己离开战场以后,刘备就觉得可以动作了,法正则不久就提出了“汉中策”。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汉中被刘备攻占,曹操在有生之年消灭刘备的想法就此告吹。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赤壁之战曹操败北至多是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一个开端,将其草率的作为奠定三国鼎立的战役,未免太过草率。那么对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那一场战役呢?就是建安二十四年由刘备授意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
    建安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十年间天下形势,不出《隆中对》之料。曹刘激战汉中,关羽乘虚争夺襄樊,关羽之胜,又逼迫曹军云集中原,为益州主力兵出秦川扫清障碍。曹军若保关中,则不得不弃襄樊,若继续争夺襄樊,则关中将为汉中第二,正所谓顾左而失右,瞻前而遗后,胜负之形,亦已决矣。益为正兵,荆为奇兵,奇正相辅,此当为《隆中对》“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庙算之真意。
    《隆中对》言刘备身为帝胄,以兴复汉室为号,有佳名于四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描绘了一出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勤王之师的景象。论者多以为迂阔之语。然检诸史料,关羽北伐,百姓云集响应,乃至自许以南,或献城投军,或揭竿而起,一片沸然,《隆中对》所料,分毫不差。
    人心向背既明,若荆益奇正之策得以完全施展,诚如《后出师表》所云,“操之失计,汉事将成也。”然就在刘备汉中虎视之主力,将趁曹操疲于应付关羽之机大举杀入关中之际,荆州事变,满盘妙算,顿成虚话。刘备主力陷于汉中,鞭长莫及,只得眼睁睁看着关羽喋血,万事俱休。行百里者半九十,《隆中对》大战略终于在最后的关头嘎然而止。而自王允除董以来,兴复汉室最佳的契机,也随着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
    而其后夷陵之战的意义则是确立了南部中国东西并存共拒北方的格局。此前,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既有联合又有斗争。矛盾的焦点,就在荆州。这才有陆逊的白衣渡江偷袭江陵,刘备的倾国出兵直下猇亭。由此也可见荆州的重要性:赤壁之战是荆州之战,襄樊战役是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也是荆州之战。曹操曾经得到了荆州,但得而复失。刘备也曾经得到了荆州,也得而复失。于是曹操只好退回北方,刘备也只能退守西蜀,孙权虽然最终进占荆州,却也因为再无良机而只能坐断东南却无力进取中原。可以说,三国鼎立的格局在夷陵之战后才算是最终确立了。
    后人之怀古,常叹息三国之英雄时运不齐,以至于霸业不就、壮志难酬。其实我们只要看一看三国的“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就知道许多事情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三大战役有什么共同特点?就是都以战争发动者的失败告终。官渡之战是袁绍发动的,袁绍失败;赤壁之战是曹操发动的,曹操失败;夷陵之战是刘备发动的,刘备失败。这究竟为什么?命也?运也?风水也?都不是。是什么?势也。时势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只能是后来那个样子。袁绍失败,因为门阀遇到军阀;曹操失败,因为南方对抗北方;刘备失败,则因为在此前提下,吴蜀两国都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成“偏霸”之业。此即所谓“中原得鹿不由人”。


    IP属地:湖北8楼2014-02-21 21:32
    回复
      2025-05-12 11:09:09
      广告
      这个吧真心没有人,我默默关注吧,支持一下你吧


      9楼2014-02-24 23:18
      回复
        冒泡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9-22 0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