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睡半晚吧 关注:73贴子:8,332
  • 25回复贴,共1

【杂文】情爱如梦,梦醒成空——读杜拉斯《情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电影链接:http://www.funshion.com/subject/1594/
文字链接:http://book.kanunu.org/files/writer/273.html
视频来自:音悦台

开一个小小的坑,慢慢写。。。


IP属地:上海1楼2014-02-22 00:11回复
    这是一本适合在深夜看的书,这是一场适合在慵懒的午后看的电影。
    兴许,对同一个故事的不同态度不甚合理,而有如此的评价,我想,大概是因为直观的、强制性的画面和不算隐晦、但却可以跳跃式阅读的文字的区别吧。
    这一赤裸裸的表达以及读者的半遮半掩之间,存在的并不是一种难以僭越的鸿沟,而是一种由不同经历的人达成的共识——在同一个故事中,我们不必选择看到相同的东西,各人对其中的美感做出不同的阐释,其效果,是比作者的本意要升华的。
    我未敢对杜拉斯女士写这一自传式小说的本意,以及常常被要求总结的中心思想、心志意趣、人生箴言做出总结,在这里,我只是想写一些自己想到的东西——一些或许与书和电影相差万里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便是我的态度,我的故事。


    IP属地:上海2楼2014-02-22 00:23
    回复
      我们走过了太多的路,读过了太多的故事,人未老,心却似乎太早老去了。
      以致回顾前尘的时候,看着当时的风华正茂,便也叹息一声,“诶,那原来是最好的日子。”
      据实说,最好的日子是用来挥霍的。那时候孑然一身、没有负累,有姣好的容颜,行路的时候,脚步里的都是青春的气味。于是,便觉得什么都有了,什么都是无谓的。虽然,还有太多不曾得到的东西,但是抱以了一种认命的态度,也就安心地放纵了。
      宫二如是,lulu如是,白灵如是……我原以为这是王家卫所习惯的故事模式,先下细细想来,才想起“放纵”在很多人的身上是有共性的,原因除了青春本身带有的自负之外,或许还有成长环境所带来的早熟,又或者,在错误的时间遇上了错误的人,便像歌里唱的那样,“用一辈子送他离开。”
      写到文字里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姑娘叫简,原来我是一直不知道她的名字的。
      我也几乎忘记了这样的一部电影,唯一记得的——
      是在湄公河的渡船上,一个戴着男式帽子的法国少女,编着亚麻色的辫子,穿着一条有些旧的粗布连衣裙,束着一条深色的皮带,她一只脚抵着甲板上扶手的杠子,略为迷离的眼里倒映着河道、倒映着熙熙攘攘,仿佛在看戏,事不关己。又记得梁家辉饰演的东尼看着她出了神、几近慌乱,然后故作漫不经心地搭讪,邀请她吸烟。
      第一面总是美好的。
      我总道这一幕是别有情怀的,不因为任何的言语和任何人,只因为故事的结尾是诀别,当做的种种经过,爱慕也好,慰藉也罢,都是仿佛隔世的、希望忘却的却又不舍得忘却的记忆。


      IP属地:上海3楼2014-02-22 15:31
      回复
        就小说而言,故事并不算新颖,无非一个的法国早熟少女和中国阔少之间的纠葛,从金钱和物欲之间的交易到依赖中的口是心非,虽说从道德上离经叛道,但发展得顺理成章。而对于“自传”而言,我怕更加佩服她直面往事的勇气及坦诚,对于故事的本身,也只作为一个看过太多叛逆的故事的看客,联想诸多的异曲同工。
        且不论作者本身有多叛逆,实则,我所联想到的一切,显示出的是我内心深处的不安定因子,是在一个乖乖女外表下不羁和无怨无悔的自我放逐。
        首先便是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其次,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都是情色之作,表现的都是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人性的探索和情感的压抑、委曲求存——再有,便是弗洛伊德的诸多理论,未曾仔细研读,但也多少了解。
        虽然未觉得对之类话题的探索有违伦理道德,但多少也和我自我拟定的传统保守相去甚远,而经过一系列自我说服的阶段,也产生了一种认命和顺其自然的心态,干脆进一步论证个明白。
        诚然,情与色是处于人的本能,而伦理道德确实另外的、更为“先进”的约束,从人性的角度,并不该排斥一个发展,但基于本性的存亡,却在道德下变质,成为了一种对无常的宣泄,如此的结果,自然不是道德的建立者所期望的。
        我曾经对世界各地的对情色的忧惧很是不理解,对之与堕落的挂钩也不能算是认同,于是思前想后,也只得将这个禁忌放到往后再谈了。无论哪种文化的本身并非对其的抵制,或者抵制力量却是它本身,这一论断,似乎也是合乎情理的。


        IP属地:上海4楼2014-02-23 13:11
        回复
          作为简和东尼,矛盾似乎并非来源于行为,而是身份。。
          兴许是当时的普遍认同,中国男人都是羸弱无能的代名词,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没钱的人,后者在社会中苟且偷生,前者有金钱去粉饰太平,而有钱有势底下的,依旧是挥之不去的忧惧。家长制对婚姻的约束、地产房产的不确定性、自己掌握在父亲手中的命运多舛,无论是前半生还是后半生。也可以说是封建的腐朽与没落,但更像是一种抹杀人性的工具,掏空所有的快乐,只留下一具傀儡般的身体,和偶尔暴怒却难以示人的脸孔。
          他只得将对快乐的渴望寄托于一段情缘,希望有片刻的安宁,希望在对方的身上找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无论是金钱还是保护。而她,没有更多的目的,或许只是在虚耗生命,并没有寄托太多希望。
          不知怎么想到了《胭脂扣》,实则,十二少的角色特质和东尼是相类的,但是电影里的十二少更加愿意付出,更加不惜命——我向来觉得他是不想多活的。又可能是因为如花比简更加强势,所以才走到以命相逼、做鬼都不放过的地步,也算是走到了一个极端了。
          不知道是不是应该下这样的一个结论:如花希望自己深爱十二少,其实是更想脱离苦海;而简则不希望自己深爱东尼,其实一步步沦陷于这段感情。都是口是心非,都有自己的自私之处,我都不能算是喜欢。


          IP属地:上海5楼2014-02-23 13:30
          回复
            到头来一切落空,无论韶华逝去多少,在再无所求的精神状态下,心已经老了。再回头看当初的执着,也不能算是有所悔过,就算再多一次选择,她们依旧会这么做,这是与爱人无关的。
            我多么想把这种无悔归于天真,谁说老去了便也不再天真 ?
            看过了太多的爱情故事,悲剧多过喜剧,感伤多过快乐,但是我依旧相信爱情,相信相互的慰藉,就算只存于梦中,也甘心化为蝴蝶、托于杜鹃去追寻一分一秒的相互依存的满足。抛却开种种忧虑,也只信奉一句“思无邪”,去走往后的路,不论到底会在哪里止步,回顾前尘往事,或许也会写一篇自传来打动自己垂垂老矣后的思量。
            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正确的态度。
            此刻脑海中竟是拂过一段: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这应算是对疑问已解的欢欣还是悲情?


            IP属地:上海6楼2014-02-23 13:48
            回复
              电影去年看的,小说已经不记得多久之前看过了,仅留下淡淡的印象。电影印象深刻,最是那段船上的低涌暗流,默默的吞咽,喉结微动。很是性感。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2-26 01:54
              收起回复
                杜拉斯我还比较喜欢广岛之恋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24 16:13
                回复
                  还以为是新帖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05-15 22:46
                  收起回复
                    ^ω^还以为是新帖+1,记得小说的经典开头被语音课老师拿来当法语阅读材料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6-06-05 23:56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6-06-05 2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