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个整体歌词思路的整理:
原词想要表达的,应该是一幅夜色中少女卷珠帘,翘首盼情郎,而盼之不来,转眼到了清晨,感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一幅场景。(很像是某家小姐私会情郎的感觉,但整体上很含蓄,张生崔莺莺的感觉)
至于新词……且看下去吧。
对有改动的部分,逐句对比
千家文都泛黄--------------千家文尽泛黄
(尽比都,味道好一点,有韵味)新的词好一点。
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拂袖起舞于梦中妩媚
(首先,梦中,可以是女孩的梦中,表示连在梦中也是坐卧不宁的等着情郎;也可以是其他人的梦中,代指此时夜深,其他人早入梦中,而女孩却依然徘徊。
而起舞与徘徊是非常搭的两个词,且看李白名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实际上,这里完全可以理解为女子徘徊不定的身影,带起衣袂飘飘,犹如起舞,是一种多么优美的意境啊……
结果,都改成什么了?起舞和妩媚?这是干嘛?卖骚?跳艳舞?小清新都成黑木耳了?青涩少女变成思春少妇?这不是等情郎,是等色狼吧?)旧词完胜新词十条街。
她眷恋梨花泪---------------犹眷恋梨花泪
(她眷恋,梨花泪,原词感觉比较怪,用明确的主语“她”会使后面的“梨花泪”变成是“她”所“眷恋”的内容。
新词用“犹”,虽不算最好,但也算不错了。可以表达为,女子相思漫上心头后,对情郎感情的眷恋,而眼含情泪,如梨花带雨。有种相思无悔,虽然等不到很伤心,却依然眷恋的感觉,可以跟前后对应上)这里,新词好一点。
但是,PS一句:前面还艳舞跳得正欢,这里就哭起来了?神经病犯了?所以,再次证明前面的妩媚是要闹哪样啊?
啊不见高轩------------------ 啊高轩雾褪
(重点来了。首先,原词的“不见高轩”,这里的高轩,可以指高车,显贵者所乘。也可以借指显贵者。指代的其实就是少女的情郎,久盼不到的情郎。与前面的“静画红妆等谁归”和“卷珠帘,是为谁”相呼应,两次为谁铺垫出了焦急期盼的心里和忐忑不安的少女情怀,先是坐等,然后坐不住了,卷珠帘往外探看,分阶段的展现了那种怀春少女既羞涩又期盼的样子。
结果,新词改成高轩雾褪。这是要表达天亮了?一般清晨的时候,雾才会散吧?这跟下一句的夜月明完全对不上啊。而且,这边的高轩成了另一个意思,变成长廊了,指代成了建筑,前面的卷珠帘是为谁就不管了,变成卷个帘子看看外面的风景而已?相思去哪了啊?喂!憔悴的伊人怎么办啊?喂!)原词的情怀完胜!
夜月明此时难为情----------夜月明袖掩暗垂泪
(这一句得跟前面连起来看。原词,表达的是看不到情郎,虽然外面月色正明,夜色很美,但却"难为情"。这一段,出自李白的名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多美啊!
新词改成“夜月明袖掩暗垂泪”,首先,不押韵,这里的韵,可不是“高轩”那一句的,而是本句前面的“夜月明”啊!从“明”和“情”,变成了“明”和“泪”,完全不在韵上。而且,新词读起来,简直拗口到死!
再说意境,前面是说:看一眼外面,雾色褪去,夜月明朗,多好的夜色啊!这么好的夜色,“袖掩暗垂泪”?哭毛啊!没有“不见高轩”表达的看不到情郎的意思,这里的哭是要闹哪样啊?气氛和环境不搭好不好!而且,前面已经哭过一次了好吧,都梨花泪了,这里再来个暗垂泪,哭上瘾了?)原词完胜,而且,这两句几乎就是原词里最精华的地方,从故事性来说,这里正是高潮!却被改掉了,简直就是糟蹋!!
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 细雨酥润见烟外绿杨
(原句表达的是,少女一夜期盼,一直等到了清晨,天上飘落下了细雨,有种洗涤心灵的感觉,怀春少女也该梦醒了。这里从文言变白话,正有这种梦醒的感觉。用文言时,有种如在画中、梦里的感觉,活在故事里一样。而白话,则是回归现实的意思。且往后看,后面还有地方会证明我这一观点。
新词换成了纯写景,表达的是雨过天清的感觉,细雨洗礼后,绿杨从烟雾迷蒙中显露出来,也有一种洗涤的味道,但是感觉洗的早了。)
暂不置评,跟后面的一起。因为最后一段,新词旧词完全不同了,所以最终再做一个整的评判。
悄悄唤醒枝芽----------------倦起愁对春伤
(原句表达的是,雨润万物的感觉,洗礼对应了新生,春雨润物无声的意境展露无遗。
新词表达的是,等了一晚上,困了,发愁,然后伤感,有点粗糙。而且前面刚看到了那么朝气的东西,细雨绿杨,换来的,却是春伤,会不会太消极了点?)
听微风耳畔响----------------残烛化 晓风凉
(原句这里的微风,有种将女孩从思春的情怀中唤醒的感觉,等了一夜,微风一吹,终于从头脑发热的状态下清醒过来了。
新词在这里稍微点出了天亮的意思,但是整体意境依然偏悲凄,消极。残烛,风凉。)
叹流水兮落花伤-------------归雁过处留声怅
(这里,原句又回到了文言的状态,但是,这里的意境也确实想表达的依然是怀春少女最后的那点情怀,于是又从现实脱离,回归了少女的情怀。这里其实与实际的落花流水无关,与季节无关。落花指的是少女,流水指的是少女的情郎。这里是少女感伤,感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算是为这一夜的相思,做个总结。
新词这里,依然哀怨,雁归留声却是怅惘,很强烈的失意感。但是这里有个问题,我不太确定。因为从过往的印象来看,归雁的“归”指的都是南归,而一般看到大雁南归,应该是在秋冬季节,跟初春完全不搭。还有,一般印象里,看到天空飞过大雁的时候,似乎都是偏夜晚的时候,与清晨也是不搭。所以,这个句子毛病太多)
谁在烟云处琴声长----------天水间谁抚琴断肠
(原句,前面感叹完落花流水后,来了个意味深长的“烟云处”传来的琴声,这里意境就远了,可以理解为少女将对情郎的感情,化作了琴声,遥遥寄托的意思,将浓烈的感情化作淡淡的相思,不再那么纠结,那么强烈了。所以是“烟云处”的“琴声长”。也可以理解为,这弹琴的正是少女的情郎,而故事到此结束,开放式的结尾,后面的情节,听者可以自行猜想。无论哪种,都有深远意境,余韵缭绕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新词,变成了女子抚琴,琴声断肠,凄凉无比的感觉,很蛋疼。而且,女子熬了一夜,竟然还有心思弹琴,也是比较厉害的……)
总体而言,这最后一段,原词是一个青涩、美好、疗愈的段子;而新词则变成了一个深闺怨妇,失意消极,充满负能量。所以,原词完胜新词。
总结一下,原版虽然有些瑕疵,但总体来说,意境极佳。充分表达了一个期盼情郎的怀春少女,一夜之间的行为和心态变化。淡淡涩涩的,青苹果一般,微酸,却回味绵长。
新版的词,感觉就像一个思春的春闺怨妇,在等着情夫来跟她私通,结果情夫不来,她就在那怨天尤人。整个感觉下流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