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吧 关注:4,736贴子:40,666
  • 55回复贴,共1

请教“之职蒸部”与“幽觉东部”在诗经时候以前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周易》中伏羲亦作“包牺”,可见“伏“(职部)和”包”(幽部)在《易经》时代是相通的。
2、又,伏,有“鸟菢子”之意,孵亦然,可见“伏”、“菢”和“孵”似乎是同源的。
但是 “伏”为职部(代部),“菢”和“孵”同为幽部,通过《诗经》中的用韵情况可以得到验证。例如,《诗经》中《灵台》一篇:”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IP属地:江西1楼2014-02-23 21:23回复
    另外中古的东三有一部分与蒸韵相混,比如“冯”字,这是反映更古老的层次吗?


    IP属地:江西2楼2014-02-23 21:24
    回复
      不好意思,笔误。是”幽觉冬“非”幽觉东“


      IP属地:江西3楼2014-02-23 21:37
      回复
        江有诰:东每与阳通,冬每有与蒸侵合。


        4楼2014-02-23 22:49
        收起回复
          上古之蒸职部唇音及喉牙音合口普通三等的主元音在中古之前就变成 u ,与幽冬觉普三合并。
          这是唇音及合口介音的圆唇性所致,并非更古老的层次。
          按照郑张潘的看法之蒸职部的主元音是 ɯ ,幽冬觉部的主元音是 u 。二者在唇音后尤为接近,有可能发生互转。


          IP属地:广东5楼2014-02-23 23:09
          收起回复
            回2楼:蒸三合转入东三,恐怕是上古以后的变化。在切韵的唇音蒸三,应为重纽B,而蒸部东三应为重钮A。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02-24 10:53
            收起回复
              应该说,郑张-潘将之、职部主元音构拟为ɯ,不仅能够有效解释汉字谐声、押韵及中古韵分合,汉藏比较也能映证其构拟的合理性。
              phru ba [名] 胎衣,衣胞 【胞】
              phrug [名] 氆氇,藏袍 【袍】
              'bru [名] 粒,颗;谷 【苞】
              'bru ba [动] 挖,掏 【刨】
              lbu ba / dbu ba [名] 泡沫,水泡【泡】
              'bros pa [动] 逃,遁,逃避 【跑】


              IP属地:湖北7楼2014-02-24 15:42
              收起回复
                【伏羲】有异体【宓羲】【庖牺】等,其中【伏】在上古职部、【宓】在上古质部、【庖】在上古幽部,这几个字互为异文。
                能够较好解释的,也只有【伏】-ɯ-、【宓】-i-、【庖】-u-了,它们都与弱化元音-ɯ-相谐。


                IP属地:湖北9楼2014-02-25 21:48
                回复
                  藏缅语的【龙】、【雷】:

                  我们可发现,许多藏缅语的【龙】【雷】同字,除了部分是借词外(lu类借自汉语,缅文naga借自梵语)。我猜测,根据伏羲风姓、龙图腾、生于雷泽等传说,【伏羲】的【伏】可能是古羌语”龙“*m-brug的遗存。
                  汉语【龙】不与藏缅语同源,而与苗瑶语有关(参考三江瑶语“龙”kljɔŋ;苗语*groŋ),【伏羲】作为华夏族(古羌族一支)传说中的始祖、龙图腾部落的首领,其名号可能与【龙】*m-brug有关。注意郑张-潘的拟音:
                  【伏】 郑张尚芳 bɯɡ 职部 潘悟云 bɯɡ 觉2部 反 切 房六
                  【庖】 郑张尚芳 bruu 幽1部 潘悟云 bruu 幽1部 反 切 薄交
                  【宓】 郑张尚芳 mrig 质2部 潘悟云 mbrig 质2部 反 切 美毕


                  IP属地:湖北10楼2014-02-25 22:39
                  回复
                    “蛇”,藏文sbrul、缅文mrwe,也可能与[庖]牺、[伏]羲、[宓]羲有关。伏羲女娲像即是缠绕在一起的人首蛇身象:


                    伏羲所谓“龙图腾”,起初或许即是“蛇图腾”,后世“为尊者讳”,将其神化、美化了。作为图腾神的古羌语语音可能一直得到传承,但后人不知其来历,而以各种表音的异文来描述这个古老的读音。上古汉语的【龙】可能被苗瑶语置换。


                    IP属地:湖北11楼2014-02-25 22:53
                    收起回复
                      孵,应该读“抱”才对啊哈哈
                      四川话,鸡母孵小鸡都读“抱鸡崽”,孵几次读“一抱”“两抱”。。。鸡母就叫“爆鸡母”,有个四川言子,就是四川的歇后语叫“爆鸡母打架-----雄起”。
                      80年代以前还有一种扔算盘子的游戏,两边的人朝中间扔,中间的人接住了,就叫一抱。。
                      所以我认为,四川话这个“抱”,对应的字应该就是“孵”字


                      IP属地:福建12楼2014-04-13 10:18
                      收起回复
                        啊,不对,原字还是“抱”
                        百度:
                        抱 ,读音bào , 有一个意项是“孵”的意思。《广韵》:“抱 bào,鸟伏卵”。《方言》:“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通俗文》:“鸡做卵,北燕谓之抱”。抱鸡母,也叫抱鸡婆,指正在孵蛋或者是看护小鸡的母鸡。


                        IP属地:福建13楼2014-04-13 10: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