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六十七个词》,首先被吸引的是其独特别致的形式感。赵瑜开章明义,这是一部“向米兰•昆德拉致敬”之作。对文体的追求贯穿于全书,成为对“意义”的探寻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手段:一个现代都市里“寂寞的男人”锦一,他的生活、他的爱情、他的所思所虑,以各种碎片的形式,漂浮在他的记忆中,漂浮在全书的字里行间,也漂浮在读者的脑海中。内容的“碎片化”处理和形式上的、颇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拼贴”手法,最终融为一体,以凌乱、杂芜和随意达成了一种奇特的精致和完美。
锦一的爱情故事并不复杂,然而,他似乎迷失在了自己的记忆中,想象、幻觉与现实生活重叠交织,“玩笑”、“忘记”、“边界”、“无知”、“被遮蔽的”、“比喻”、“模糊”,所有这些“关键词”不仅不能使他接近和破解“真相”,反倒使他离真相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最后一个词,干脆就用了“模糊的……”,省略号里是无尽的远方、无尽的苍茫,一如这个纷繁现世所展现给我们的,那无尽的未知和疑惑。
结果,锦一所能记住的唯一的一个女人的名字是“邵娅”,他所能记住的唯一的一个女人的身体,却是“田小溪”。这样的 “离乱”之痛、这样的分裂和分崩离析之痛是现代人的深刻的精神痛楚,这样的内心图景也惟有在这个时代才会呈现,在这个意义上,《六十七个词》有力地介入并“干预”了当下,打通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边界”,并且具备了“现实主义”所指涉的所有意义和意趣。
可以说,赵瑜用“六十七个词”精心编织了一张大网,他殚精竭虑地打捞爱情、打捞真情和真相,结果似乎一无所获。这一切,与其说是爱的虚妄,不如说是人生的虚妄、人性的虚妄。六十七个词,就是赵瑜探向人心的六十七个机敏的触须,在丰沛充盈的细节里,世界纤毫毕现却又幻象丛生、险象环生。
赵瑜的“模糊主义”哲学观让人不由地想到物理学中的那个“测不准原理”。我至今不能忘记中学物理老师曾经给出的那个最通俗易懂的解释:老师说,人在测量体温的时候,温度计(主体)和被测的身体(环境)之间一定会存在着交互作用,也就是说,温度计吸收了身体的温度,身体便消耗了这一部分温度,刻度表上的读数从理论上讲已经不是真实的“体温”了。而困扰之处恰是:任何测量工具都无法消除这种交互作用,于是所有的测量都是“测不准”的了。器械如是,以人心的复杂程度,“测不准原理”在精神世界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真令人灰心丧气;这又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接受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赵瑜的语言诙谐幽默,充满了各种小小的、闪光的“贯口”,这部分地“抵消”了“模糊主义哲学”令人沮丧之处,使得这部“思想”不乏“沉重”和“沉痛”的小说,读上去轻松愉悦、明快畅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