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吧 关注:367,921贴子:28,682,774

生物阶-这么赚钱,以后不许自称生物狗,华大基因ipo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喂百度


1楼2014-02-26 17:36回复
    华大基因IPO炼成记:没商业计划书VC大鳄14亿狂追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据悉拟来港上市,但上市时间未定,集资约4亿美元(约31.2亿港元),上市保荐人为花旗及大摩。
      根据深圳华大基因科技的公司网站显示,公司成立於1999年,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如提供一站式基因组测序。自成以来,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画「中国部分」(1%,承担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画(10%)、水稻基因组计画、家蚕基因组计画、家鸡基因组计画、抗 SARS 研究、「炎黄一号」(100%)、大熊猫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以下为创业家报道解密华大基因:从“土匪”到“教父”看看这个数十亿美金的公司是如何炼成的?
      没有商业计划书,一家子公司即引来风投14亿。有人称为生物界富士康,有人誉为全球创新50强。昔日“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如今冒险并购美国上市公司,瞄准“人人服务”这个大市场。自称“土匪”的创业家汪建,在科学和商业领域横冲直撞。59岁的汪建又搞定一桩大事。2013年3月18日,他领导的深圳华大基因(下称华大)宣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CG)的全额收购。美国对手惊呼:华大买走“可口可乐秘方”。
      汪建毫不掩饰收购后的野心: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数年内使基因诊疗成为全球医院标配。他称这是一个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大市场:“我为各国人民服务,各国‘人民币’会自动为我服务。”


    2楼2014-02-26 17:36
    回复


      3楼2014-02-26 17:36
      回复
        爆发
          【导读】“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汪建说。
          在深圳,汪选中盐田区一家旧鞋厂落脚。华大当然没有忘记谋求政府支持,几年下来,深圳市政府提供的经费累计近亿元。
          2007年4月,华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民政局注册成立。这是一个事业单位。“从科学界出来就做企业,证明你在科学界是一混混。”汪建说。他们沿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英文缩写BGI。有人批评华大学术水准不行,汪建就想,要“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
          当年10月,华大宣布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汪建与深圳市政府打赌说“十二五”期间华大要在《科学》、《自然》几本顶尖刊物发50篇论文,结果去年超额完成。


        7楼2014-02-26 17:37
        回复


          8楼2014-02-26 17:37
          回复
            随着华大测序能力提升,一些科学家及科研机构主动寻求合作。华大第一个商业模式由此产生: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服务。据华大科技COO杨旭介绍,他们既有一两万元的单子,也有上千万甚至接近亿元规模的合作协议。
              2010年初,华大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这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此前,华大已拥有20多台测序仪。杨旭说,把超大型项目交给一两台机器去做,五六年才出来,是不能容忍的。
              华大随着新机器的到来迅速扩张,到2012年其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占全球一半以上。华大从事基因数据分析的员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甚至未毕业的年轻人,华大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测序工厂”。
              汪建对这一称呼并不反感,而且自嘲是“科技民工”。“把工业发展模式搬到生物经济上来,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他们(指国内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不是科学,最根本的一个争议就在这儿。”
              2009年至2012年,华大的营收分别为3.43亿、10.37亿、12.63亿和11.05亿元。不过,汪建意识到科研测序服务的未来增长可能会比较平稳,而且,一个几万元的单子,客户也可能提出个性化要求,很难做到产品标准化。2012年年中,汪建提出放缓科研测序服务,讨论的结果是,暂不放缓,毕竟这是主要现金流来源。
              在商业上,汪建更看重产前检测、宫颈癌筛查等健康服务。目前,对于唐氏综合征(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筛查测出的高危孕妇,确诊需采用羊膜穿刺及绒毛取样,提取胎儿DNA,操作复杂,而且可能使少数孕妇流产。华大从2010年12月起,与北京市妇产医院、301医院合作尝试无创的唐氏综合征检测,每次收费约一两千元。在新浪微博上,一些做过无创检测的孕妇公开表示支持这种新技术。但检测不久之后被叫停—它没有得到药监局和卫生部批准。
              “国家药监局的人答复说,这种新的东西没有申报途径。”华大健康业务前负责人王威博士说。她称药监局后来组织调研,觉得不该一棍子打死,这等于默许;卫生部也做过调研,结论是需要部委间协调。
              汪不会放弃自己看准的机会。进不了北京,再回深圳,三次答辩后华大在当地拿到准生证。2012年,华大无创检测业务进入湖北、天津等地,当地亦有高官欣赏华大。“我们也非常狡猾,这里不行换那里,我们随时可以漂流。”截至2013年3月初,华大完成近1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我们走到前面去不叫违法,叫无法。科学已经证实是对的,就可以用了。”汪建说。今年年初,他参与与国务院领导的座谈时,趁机“告”了有关部门一状。
              尽管只在少数城市有试点,华大健康业务已显现出爆发力,2011年营收2000万元,2012年据称为1.4亿元。汪建希望2013年仍然有数倍增长,最好在收入上超过科研测序服务。一位投资人说,当初华大对这块业务估值100亿,他们吓了一跳,但后来发现“未来是完全可能的”。《创业家》采访汪建当天,碰上泰国一家著名公立医院访问华大并签约,打算引进其健康服务。
              汪建给华大设定了四部曲: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我们现在才走到第二步,第三步正在加速。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
              所谓人人服务,是指基因测序和分析成本大幅度下降,生物大数据足够丰富后,人人都可以在常规诊疗中应用基因信息。目前,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下降到数千元,但加上分析成本,大概要10万元。
              在科研测序和健康服务方面,华大的竞争者均已出现,其中有不少是前华大员工。2011年成立的贝瑞和康已得到君联资本投资,其创始人正是曾经卖给华大测序仪的周代星,华大骨干之一高扬被他拉来一起创业。对于前华大人创建的公司,华大人称之为“华小”。高扬认为“华大是愿意培养年轻人的”。他在一些高校及研究所见到,即便对于一些老旧机器,学生也不准接触或只能有限接触,而华大从不对年轻人设限。
              像高扬一样离开华大的人不少。有被腾讯连窝端的IT团队,也有加入清华大学的片区主管。为了稳定团队,2013年春节后华大启动员工持股计划。汪建和员工们一样在格子间办公,而且一直租房住,他对员工承诺“哪天你们还没有住房,我有好住房,你们把我杀了就完了”。


            9楼2014-02-26 17:38
            回复
              收购
                【导读】竞争对手说,华大基因拿走了“可口可乐秘方”。
                按照汪建的说法,他们做出收购美国纳斯达CG的决定只用了5分钟。“重大决策从来没超过5分钟。我们什么时候正儿八经开过会?”
                2012年6月,华大CEO王俊收到CG交易顾问的邮件,邀请参与收购竞价。在驱车前往深圳东郊华大农业基地的途中,汪建与王俊决定收购。
                除了要经过美国政府审批,完成并购以及后续经营投入,至少需要10亿元。华大账上根本没那么多钱。
                汪势在必得。比起当年未经允许就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钱是小问题。作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华大在产业链中下游优势明显,却受制于上游。华大最重要的资产,那100多台测序仪,即来自美国Illumina公司。CG位于硅谷山景城,既有测序服务,也有自己的测序仪,只是经营不善,每年亏损五千多万美元。汪希望借助这个“兵工厂”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条,大幅度降低基因测序价格。如果汪所说“5分钟”没有夸张,只能说明他对此早有深思熟虑。汪并非一般的“土匪”。
                当年9月17日,华大与CG签署并购协议,华大将为对方提供3000万美元过桥贷款。如果无法通过美国政府审批,这笔钱很可能有去无回。“OK,不就是两个亿(人民币)嘛,就准备交学费。你老这么计算,人家不跟你玩。”汪说。“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与汪建事后的传奇化描述不同,并购的执行者们还得一步一个脚印。华大几乎掏光家底,而融资谈判尚在进行之中。尽管如此,华大还是请了一流的交易顾问、律所和公关公司。王俊说,这花掉不少钱,但并购得按国际规则办事,该花钱的时候就不能手软。
                交易顾问花旗建议报价每股3.75美元,华大财务部门建议3美元。王俊的估测被最终采用:3.15美元。这个报价刚好高出竞争对手一点点。“王俊在这儿掰指头一算,三块一毛五。”汪建说。“几个小家伙问我,我说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我也不知道。这个事儿都是冥冥之中的,哪用那么认真?你找对象都是算好的吗?”
                “这是一种心理博弈。首先这个公司值多少?然后你的竞争对手会出多少?我后来想这个事,还真是挺沾沾自喜了一下。”王俊说。
                此前销售过100多台测序仪给华大的Illumina,担心华大收购CG后威胁自己的地位,试图阻击这宗收购。一方面,它曾出价3.30美元表示想收购CG,又中途撤回材料;另一方面,它在各种场合声称华大相当于从美国拿走“可口可乐秘方”。
                12月12日,华大刚完成融资,硅谷颇有影响的《圣何塞信使报》刊登美中经济暨安全审查委员会两位委员撰写的社评,大意是华大由中国政府拥有和控制,而且可能带来生物武器威胁,呼吁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严格审查此案。
                当天,CG联合创始人兼CEO Clifford Reid即发出致公司员工的公开信:“华大是一家私人企业,由其员工拥有……Illumina一直在卖设备给华大,也没听说什么国家安全问题。”
                今年29岁的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徐讯,从2011年起负责华大的美国业务,如今又奉命在美具体处理收购事宜。“最最关键的是,”徐说,“美国政府审批时的一系列媒体公关工作。这个事情吵得沸沸扬扬,有各种各样的猜测,有竞争对手的恶意中伤”。华大在回应时,则尽量不讲中国因素、生物安全,而是宣传华大与盖茨基金会及美国多家儿童医院的合作。
                2013年3月18日,交易额为1.17亿美元的收购完成。选择留任的Reid博士表示:“我希望在2020年之前,每个人在常规医疗程序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特有的基因构成接受咨询和诊治。”
                在CG和华大看来,这意味着临床医学的革命,潜力无限的市场。双方此前都曾表示计划开展百万人基因组测序。“我不能做一个人的肿瘤研究,就把研究结果推广到全世界。”王俊说。“做上百万人的样本,把里面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才可能开发应用。这种大型研究计划,以及再往后走的大科学大数据产出,最终会形成有利于老百姓的用途。”
                百万人基因组测序的前提之一是测序成本急剧下降。因此,汪建将收购CG视为一个里程碑式事件。光大控股的陈鹏辉评论说:“如果华大整合CG成功,将对人类基因组测序价格下降带来划时代的影响。”
                关于华大,争议从未停息。它的科学水平到底如何?它的临床技术能够得到医生们多少认可?它的模式能否持续?它的蓝图能否实现?但无论如何,人们已经不能忽视这家机构的存在。
                2011年年底,乔布斯去世不久,当时还不算华大一员的朱岩梅在新西兰颠簸的海船上读《乔布斯传》,读到那段著名的广告语时,她给汪建发短信,说这就是形容华大人的:“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事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你可以认同他们,颂扬他们,反对或诋毁他们,但唯独不能漠视他们……只有那些疯狂到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汪建回短信:“谁要做老乔?咒我啊?!”


              11楼2014-02-26 17:38
              回复
                @不想上吊王承恩
                王菊预览。。


                13楼2014-02-26 17:41
                收起回复
                  华大基因,一直在吃老本。不看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2-26 18:56
                  回复
                    这是商业阶,哪是生物狗比得上啊


                    IP属地:上海17楼2014-02-26 18:59
                    回复
                      呵呵,一直靠忽悠政府滴钱生存,汪建就是个大忽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2-26 19:22
                      收起回复
                        教练,我想学生物。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4-02-26 1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