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二十世纪是个充满了变数的时期,失落痛苦焦灼与希望追求的互相缠绕与追逐,构成了这一个世纪丰富异常的色彩与景观。然而反观文学对这一个世纪的描述,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在八十年代之前,文学对这一段历史的表现是极端意识形态化的,而八十年代之后,尤其是在先锋小说之后,这一段丰富的历史要么被表现为某种观念,如同《白鹿原》曾经试图将这百年的历史写为儒家精神消亡与堕落的过程,要么将历史等同于欲望,如大多数新历史小说一样,然而无论是将历史等同于观念、等同于欲望,亦或是等同于意识形态,都是对历史和人生以及人类命运的删繁就简,远没有写出与这段历史相称的大气沉静的文学作品。《大地芬芳》里抛弃了各种理念的束缚和缠绕,也没有采用过多繁复的技巧,而是最接近小说原初本质地写了一系列很好看的人生故事,而在这些故事的铺陈与展开中,土地与革命,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带着他们各自的丰富性甚至是矛盾性,如其所是地存在着,一个坚实的非常富有质感的大地也就在文本中铺展了开来,令人不禁想到了周作人曾经说过的一段话:“ ……因为无论如何说法, 人总是“地之子”不能离地而生活, 所以忠于地可以说是人生的正当的道路。现在的人太喜欢凌空的生活, 生活在美丽而空虚的理论里, 正如以前在道学古文里一般, 这是极可惜的, 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 表现在文学上, 这才是真实的思想与文艺”[6]p303《大地芬芳》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土气息”、“泥滋味”的作品。它的土气息、泥滋味不仅仅表现在它从观念上坚持用乡土本位的视角观察笔下的大地,而且作品中还氤氲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尤其突出的是小说中出色的风景描写。无论是在古代的诗歌当中,还是在现代文学时期的乡土小说中,风景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片风景就是一片心灵。而进入当代,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小说中风景则被当做小资产趣味而被扫荡一空,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乡土小说中基于观念出发写作的局限性、以及作家本身农村生活体验的匮乏,都使得风景依然是缺席的。九十年代以来,无论是文学中还是我们外部的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层出不穷的新观念,目不暇接的各种变化,风景几乎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然而风景仅仅作为旅游景点出现,绝对是对人本该拥有的完整生活的一种割裂。小说《大地芬芳》有不少充满了生命感的风景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