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杂项吧 关注:52贴子:690

回复:【转】历史文物有多时髦?我们的古人有多潮?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62楼2014-02-27 20:50
回复
    55.淅川出土“云纹铜禁”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类似于现代人用的茶几和案台。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ps:这是古代“土豪版”餐桌。


    63楼2014-02-27 20:50
    回复
      56.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中国中部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墓葬。它以自身清新独特的艺术特色,反映出当时装饰工艺发展的新走向。


      64楼2014-02-27 20:51
      回复
        58.铸客“铜鼎”
        铸客铜鼎,又名“铸客大铜鼎”、“楚大鼎”或“大铸客鼎”。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炊器,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是现存西周以来最重的鼎,位列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铸客“铜鼎”地位仅次于河南的司母戊大方鼎,其体积在目前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最大的。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先后参观过,对其称赞不已。
        战国。楚国青铜炊器, 又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这件鼎器的“大”,可以看下图:

        PS:从出土到现在,沿口的十二字铭文,至今尚有六字一直未被破译,也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66楼2014-02-27 20:53
        回复
          5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这双漆木屐长20.7厘米,宽9.6厘米,厚0.9厘米,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双漆木屐的发现,表明漆木屐并非最早由日本人发明,而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这件漆木屐的样式与现代木屐相似。屐板和屐齿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屐板前后圆头,略呈椭圆形;屐齿为前后两个;系孔有三个,前端一个,后端两个,彩绳早已腐朽不见。ps:良渚发掘中就曾出土过木屐,说明在4000年前中国古人已开始穿木屐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文献中对此有诸多记载。而此时的木屐样式也富于变化。据说,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前后齿均可拆卸,便于登山,史称谢公屐。
          唐代木屐传到日本。
          宋代,妇女因缠足之故,多不穿木屐。而男子穿木屐大都在雨天,充当雨鞋。穿着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画《归去来辞图》中有所描绘。明清时期之后,传统木屐慢慢淡出中国人的视线。
          ps:我个人真心觉得木屐不好穿啊。


          67楼2014-02-27 20:53
          回复
            60.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

             三国(吴)。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
            朱然墓出土的大量漆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国时期崇尚使用漆器的习俗没有改变,在宫廷、豪族中依然以漆器作为生活中的奢侈品。
            ps:漆器现在还是很贵吗?


            68楼2014-02-27 20:54
            回复
              61.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司马金龙墓: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1965~1966年大同市博物馆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姬辰死於延兴四年(474),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是降附于北魏的西晋皇族,深受宠信,官爵和谥号为“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为木质漆屏风,上绘有多幅人物故事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这一漆屏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
              此漆屏由木板构成,出土时早已朽散。现存较为完整的木板共五块。每块木板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木板两面均涂满朱漆,然后以黑漆勾勒成画,但屏风朝下一面腐蚀严重,难辨原貌,只有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

              此漆屏由木板构成,出土时早已朽散。现存较为完整的木板共五块。每块木板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木板两面均涂满朱漆,然后以黑漆勾勒成画,但屏风朝下一面腐蚀严重,难辨原貌,只有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

              这件“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所展现的漆绘工艺十分高超。漆工以朱漆为底,黑漆勾勒线条,铅白涂脸、手,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服饰器具。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画,但此屏风上彩绘笔法细腻,人物须眉衣带一丝不苟,线条勾描与顾恺之笔法相似,实为北魏绘画的杰作。
              ps:娥皇女英的脸嘟嘟的,她俩的发型也一摸一样……像是把长发打了个巨大的蝴蝶结,用定型水定在头顶一样,囧了个囧


              69楼2014-02-27 20:56
              回复
                63.涅盘变相碑
                涅盘变相碑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刻於唐代武周时期。该碑原为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庙宇早毁,石碑于1957年移至山西省博物馆(今山西博物院)收藏。

                唐。碑刻。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藏山西省博物馆。
                碑为螭首、龟趺,碑额雕刻众神将护持之须弥山,题铭天授二年(691年)。正面刻画涅磐故事六图,分别是难陀供养、双树涅盘、为母说法、双足显圣、送葬、焚棺和天界起塔。下层刻有施主姓名。


                71楼2014-02-27 20:57
                回复


                  72楼2014-02-27 20:58
                  回复
                    64.常阳太尊石像

                    唐。石雕。高1.5米。原在山西运城安邑,后藏于山西博物馆。

                    该造像取料白石,雕成后通高1.5米。天尊头戴金冠,身穿法衣,右手持扇,左手扶几,盘坐于长方石座上。造像面容饱满,衣纹清晰,神态和穆,气度不凡,足见当时道教造像技艺的成熟以及盛唐时期的雍容之风。石座下还刻有铭文和供养人姓名,表明年代和造像因缘。 由于历史原因,唐代道教造像流传后世的十分少见。除了这尊常阳太尊石像外,尚有四川青城山天师洞三皇像和玉女泉摩崖造像等唐代道教造像存世。


                    73楼2014-02-27 21:00
                    回复
                      65.大玉戈

                      大玉戈整体呈硕长形,是我国目前发现最长的玉戈。大玉戈属于礼仪用玉,主要用于古代高级贵族的仪仗之中,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厚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堪称“玉戈之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74年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的大玉戈,出自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堪称“玉戈之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1954年被发现,近60年来,一直存在许多谜团,有待专家学者破解。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它对商以后长江中游地区乃至中国南方地区城市的发展,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专家大多站在历史考古学的角度来看盘龙城,还需要进一步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科技发展等其他角度进行考察研究。盘龙城的大玉戈长达94厘米,宽11厘米,但其厚度仅0.5厘米。如此长度的玉器,却只有这么薄。是我国最大的出土玉戈,显示出商王朝当时在南方的军事实力。


                      74楼2014-02-27 21:01
                      回复
                        66.曾侯乙“编钟”
                        编钟上有铭文“曾侯乙作持”,因此得名曾侯乙编钟。 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246个。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总量重达5吨,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音色十分优美。每个钟可以敲出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且互不干扰,亦可同时敲击产生和声。全套编钟可以发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种声音,并可以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 (考虑到有懂音乐的人,还是把这段放上来吧,虽然我一点都没看懂,除了最后一句Do-re-mi,)
                        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好贴心!!)ps;曾侯乙编钟要比上面介绍的那个晋侯苏“编钟”知名很多。
                        ------------------补充分割线-------------------------
                        pps:曾侯乙,中国战国时期曾国(今湖北随州一带)之首领,名乙。曾国的一位名字叫做“乙”的侯爷,可以这么理解。


                        75楼2014-02-27 21:02
                        回复
                          70.红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代表作。
                          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红山遗址同时出土了一大批玉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玉龙。如下图:

                          目前已发现的原始玉雕中,时代较早、工艺最有特色的,首推红山玉雕。红山玉龙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女性雕像多见于欧亚大陆西端,从旧石器到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中均有出土,艺术史家称之为史前“维纳斯”,人类学家多称为“生育女神”。中国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发现有类似雕像,在东北均有出土,唯有红山文化中女神崇拜或生育崇拜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殖崇拜或女神祭祀只是红山文化先民宗教生活的一个方面。他们还崇拜天地,敬畏大自然,偏爱龟、龙和鸟(凤),对山川的祭祖和崇拜亦不能排除。Ps:红山文化位于黄河以北,长城以北地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但是在黄河以东以北的辽河地区,发现了早期龙的形象以及女性生殖崇拜,这也说明,在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之前,更加北方的地区也曾出现过文明。


                          79楼2014-02-27 21:12
                          回复
                            71.鸭形玻璃注

                            北燕。玻璃器。1965年辽宁圣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这件鸭形玻璃注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重70克,是当时从罗马帝国输入的玻璃制品。此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交往的实物资料,也是中外历史上早期玻璃器中的珍品。
                            这件鸭形玻璃注的用途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欹器。欹器是皇帝用来置于座右以为戒的容器,若注水“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鸭形玻璃注重心在前,不注水时,器身不稳。用时,将水由鸭嘴注入,当鸭腹中水量充至一半时,前后方才平衡,器身才能放稳。
                            这件鸭形玻璃注属罗马帝国玻璃制品风格,其材质为当时中国尚未掌握的钠钙玻璃,制作方法亦采用古罗马人制作玻璃器时常用的吹管成型、热贴玻璃条等技法。因此,专家认为此器可能是经过“丝绸之路”从罗马帝国进口而来,对于研究当时的中外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Ps:罗马的工匠也知道中国的皇帝需要这样的物件来提醒自己?
                            pps:现故宫博物院里陈设着一对铜质鎏金欹器,为1895年“光绪御制”,其用途和构造原理与鸭形玻璃注类似。如下图:


                            80楼2014-02-27 21:16
                            回复
                              72.青铜神树

                              青铜神树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商代晚期文物。
                              ……由于最上端的部件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含底座、树身、龙三部分。
                              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 传说远古本来有10个太阳,他们栖息在神树扶桑上,每日一换。 复原后的青铜神树上残留着9只鸟,神树的最顶端却没有神鸟。 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同时出土的还有数件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人面鸟身像等,很可能其中的一件便是那只居于神树上枝的铜鸟。
                              ps:有专家认为,这棵神树是古蜀人用来通天的。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看上去和中原大地上的几乎完全不一样,文化系统应该也是不一样的吧。小时候看央视的探索发现,讲过三星堆,我自己就脑补成外星人,囧了个囧。


                              81楼2014-02-27 2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