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阁吧 关注:40贴子:6,186

回复:【青史阁.转】历史文物有多时髦?我们的古人有多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5.利簋

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犹如现在的饭盆。在祭祀或宴享时,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祭祀祖先上帝。按周代礼制中用鼎制度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八簋”组合的最高礼仪,此簋的主人名利,所以被称为利簋。
腹内底部有铭文4行32字:“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一说为贞字)。克昏(一说为闻字)。夙有商。辛未。王才阑师。易又吏利金。用乍旜公宝尊彝。”铭文的解释争议较大,其大意是:周武王征伐殷商,在甲子日这一天,岁星当位时告捷。辛未(后七日),武王在阑地(一说为管)军中,赏赐铜给一位名叫“利”的官员。利铸造了这件宝器以纪念其祖父。
Ps:这件文物的最大价值应该就在这几行字上,它给出了武王伐纣具体时间,“利簋的发现,使人们首次看到武王克商的实物证据,尤其是其铭文的内容同历史文献能相互印证,自然提高了相关历史文献的可信度,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55楼2014-03-02 14:34
回复
    46.大盂鼎

    大盂鼎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Ps:这件文物应该是以书法艺术入选的吧。


    56楼2014-03-02 14:35
    回复
      49.嵌绿松石象牙杯


      商代。骨器。高30.5厘米。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这件嵌绿松石象牙杯为商代饮酒器。整体均用象牙根段制成,杯身上雕饕餮和夔纹,并以绿松石镶嵌,造型精巧,雕工高超,是不可多得的商代艺术珍品。
      这件象牙杯的雕刻极费心思。工匠因才制器,先是雕好杯身及手柄,然后将杯内外打磨平整光滑,再描绘好纹饰,接着用刻刀雕出各组纹饰,最后用配制好的绿松石镶嵌于表面。
      ps:这件精美的象牙制品出土于妇好墓
      关于妇好的历史记载很少。所知的是武丁通过娶临近部落的女人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妇好是武丁六十多名各地妻子中的一名,她所在的部落自称商方。武丁对妇好很宠幸,并册封给她帝国边缘的封地。妇好被现代学者熟知主要源于殷墟的商朝甲骨文题词。这些记录显示妇好不仅是当地商方最高等级的女祭祀,还是一位能善于打仗的女将军,殷墟的甲骨文记录了她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59楼2014-03-02 14:42
      回复
        52.太保鼎

        据考证,此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听闻全国的文物当中,只有6件有“太保制”字样的文物。


        62楼2014-03-02 14:47
        回复
          53.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原谅我,当Google出这个图片的时候,我就==!有点破了吧)
          这件朱漆碗出土时有所残损,但仍能看出形制。此碗由一块木头镟挖而成,碗壁较厚,口部微内收,腹部弧线较深。碗底圈足较高且略外撇。碗表面呈朱红色,略有光泽。
          此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圈足和外壁上涂的朱红色涂料。出土时,这层薄薄的涂料剥落得很严重。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专家们确定这就是天然生漆。这一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之前,中国长江流域的人们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63楼2014-03-02 14:50
          回复
            54.良渚出土“玉琮王”

            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
            ……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64楼2014-03-02 14:51
            回复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1936年在浙江杭县(现属余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65楼2014-03-02 14:51
              回复
                55.淅川出土“云纹铜禁”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类似于现代人用的茶几和案台。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铜禁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ps:这是古代“土豪版”餐桌


                66楼2014-03-02 14:52
                回复
                  56.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
                  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中国中部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墓葬。它以自身清新独特的艺术特色,反映出当时装饰工艺发展的新走向。


                  67楼2014-03-02 14:53
                  回复
                    5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这双漆木屐长20.7厘米,宽9.6厘米,厚0.9厘米,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这双漆木屐的发现,表明漆木屐并非最早由日本人发明,而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
                    这件漆木屐的样式与现代木屐相似。屐板和屐齿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屐板前后圆头,略呈椭圆形;屐齿为前后两个;系孔有三个,前端一个,后端两个,彩绳早已腐朽不见。ps:良渚发掘中就曾出土过木屐,说明在4000年前中国古人已开始穿木屐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文献中对此有诸多记载。而此时的木屐样式也富于变化。据说,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前后齿均可拆卸,便于登山,史称谢公屐。
                    唐代木屐传到日本。
                    宋代,妇女因缠足之故,多不穿木屐。而男子穿木屐大都在雨天,充当雨鞋。穿着木屐的宋人形象,在宋画《归去来辞图》中有所描绘。明清时期之后,传统木屐慢慢淡出中国人的视线。
                    ps:我个人真心觉得木屐不好穿啊。


                    70楼2014-03-02 14:59
                    回复
                      61.司马金龙墓出土“彩绘人物故事漆屏”
                      司马金龙墓: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与其妻姬辰的合葬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1965~1966年大同市博物馆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姬辰死於延兴四年(474),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司马金龙是降附于北魏的西晋皇族,深受宠信,官爵和谥号为“使持节侍中镇西大将军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琅琊康王”。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为木质漆屏风,上绘有多幅人物故事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这一漆屏既是魏晋时期漆器珍品,又是北魏绘画史上的佳作。
                      此漆屏由木板构成,出土时早已朽散。现存较为完整的木板共五块。每块木板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木板两面均涂满朱漆,然后以黑漆勾勒成画,但屏风朝下一面腐蚀严重,难辨原貌,只有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

                      此漆屏由木板构成,出土时早已朽散。现存较为完整的木板共五块。每块木板长约8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2.5厘米。木板两面均涂满朱漆,然后以黑漆勾勒成画,但屏风朝下一面腐蚀严重,难辨原貌,只有向上一面保存较完好。

                      这件“彩绘人物故事漆屏”所展现的漆绘工艺十分高超。漆工以朱漆为底,黑漆勾勒线条,铅白涂脸、手,黄白、青绿、橙红、灰蓝等色渲染服饰器具。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画,但此屏风上彩绘笔法细腻,人物须眉衣带一丝不苟,线条勾描与顾恺之笔法相似,实为北魏绘画的杰作。
                      ps:娥皇女英的脸嘟嘟的,她俩的发型也一摸一样……像是把长发打了个巨大的蝴蝶结,用定型水定在头顶一样,囧了个囧


                      72楼2014-03-02 15:07
                      回复
                        63.涅盘变相碑
                        涅盘变相碑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公布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刻於唐代武周时期。该碑原为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庙宇早毁,石碑于1957年移至山西省博物馆(今山西博物院)收藏。

                        唐。碑刻。高302厘米,宽87厘米,厚25厘米。藏山西省博物馆。
                        碑为螭首、龟趺,碑额雕刻众神将护持之须弥山,题铭天授二年(691年)。正面刻画涅磐故事六图,分别是难陀供养、双树涅盘、为母说法、双足显圣、送葬、焚棺和天界起塔。下层刻有施主姓名。


                        74楼2014-03-02 15:09
                        回复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75楼2014-03-02 15:11
                          回复
                            65.大玉戈

                            大玉戈整体呈硕长形,是我国目前发现最长的玉戈。大玉戈属于礼仪用玉,主要用于古代高级贵族的仪仗之中,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厚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堪称“玉戈之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1974年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三号墓出土的大玉戈,出自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见,堪称“玉戈之王”。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盘龙城1954年被发现,近60年来,一直存在许多谜团,有待专家学者破解。盘龙城是武汉城市之根,它对商以后长江中游地区乃至中国南方地区城市的发展,有多大程度的影响。
                            专家大多站在历史考古学的角度来看盘龙城,还需要进一步从历史哲学、社会学、科技发展等其他角度进行考察研究。盘龙城的大玉戈长达94厘米,宽11厘米,但其厚度仅0.5厘米。如此长度的玉器,却只有这么薄。是我国最大的出土玉戈,显示出商王朝当时在南方的军事实力。


                            77楼2014-03-02 15:14
                            回复
                              68.曾侯乙“青铜尊盘”

                              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 是采用“失蜡法”的铸造方法。(16. 淅川出土“云纹铜禁”也是采用“失蜡法”。)
                              ps:光看着都觉得眼睛有点花,制造这件尊盘的人真心厉害!!!
                              pps:到目前为止,有好几件文件都是漆器,看来古代漆器真的是奢侈品。


                              80楼2014-03-02 15: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