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吧 关注:175贴子:8,853
  • 0回复贴,共1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市境介于北纬30°21′至31°2′与东经120°18′至121°16′之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苕溪,大运河贯穿境内。市城处于江、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通湖州,南接杭州,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全境隔杭州湾可呼应宁波、绍兴、舟山等地,铁路、公路、水路网络交织,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 

  市境陆域东西长92公里,南北宽76公里,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市境海域4650平方公里。 
  
  市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米(吴淞高程),其中秀洲区和嘉善北部最为低洼,其地面高程一般在3.2米~3.6米之间,部分低地2.8米~3.0米。全市有山丘200余个,零散分布在钱塘江杭州湾北岸一线,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市境最高点是位于海盐与海宁交界处的高阳山。市境为太湖边的浅碟形洼地,地势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数千年来人类的垦殖开发,平原被纵横交错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立体地形结构,人工地貌明显,水乡特色浓郁。
2004年,嘉兴积极实施“五大战略”,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效能建设年”活动,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50.6亿元,增长16.5%,其中一产增长5.4%,二产增长18.3%,三产增长16.2%,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新台阶。完成财政总收入113.6亿元,增长2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9亿元,增长33.2%。农业生产明显升温。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和种粮大户直接补贴等农业扶持政策,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增长势头,实现农业产值130亿元,增长13.3%。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猪、羊等主要畜牧业产量创历史新高,水产养殖业效益回升。都市型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功能得到拓展,嘉善碧云花园、平湖奥多奇和桐乡华章等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受到青睐。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各县(市、区)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全面启动,农业招商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42家。粮食批发市场投入试运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制定各类地方农业标准55个。在上海成功举办了嘉兴市名优特新农产品展销会。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0.7亿元,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二轮标准农田建设。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积极应对要素供应紧张的局面,严格实施有序用电管理,加大土地集约利用的引导力度,千方百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全市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336.3亿元,增长27.5%,有效保证了工业生产的即期增长,增强了发展后劲,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5.9亿元,增长17.8%,其中规模以上369.9亿元,增长18.9%。工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重化工业产值增长41%,快于轻工业12.8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由2003年的62∶38调整为60.7∶39.3。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其中通讯电子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49.8%和63.9%,明显高于平均增速。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成效初显,骨干企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已拥有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65家,比上年增加56家,完成工业产值907.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4%。名牌工程取得新进展,又有两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五芳斋”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完成限额以上投资240.3亿元,同比增长36.1%,高出全市限额以上投资平均增幅12.1个百分点。市区中心商贸区建设进展顺利,建国路、少年路等特色商业街改造如期完成,汽车商贸园一期投入使用,农产品、建材综合物流园区基本建成,茧丝绸市场三期动工兴建。消费持续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3亿元,增长14.7%。专业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额达510.2亿元,增长13.1%。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完成农房征迁25万平方米,中基路民居保护区、梅湾街历史街区初具形象,南湖·古运河风情游投入试运行,乌镇二期基本建成。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1151万人次,增长24.6%,旅游总收入86.7亿元,增长33.5%。引导规范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第三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明显提高,在地方税收中的比重达到57.2%。



1楼2005-08-05 22: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