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句式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式判断句式)
灭:使……灭亡,使动动词。
这个句子翻译为“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两个分句中,第一分句是肯定判断;第二分句是否定判断,并承第一分句省略了主语“灭六国者。”类似的结构形式还有“族(使……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式判断句)
明星:像明生一样,名词作状语。
荧荧:明亮的样子,闪烁。
妆镜:梳妆用的镜子。
这一句可译成“有时光亮如明星闪烁的,那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了”。类似的结构句式还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水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梦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以及“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其中“明显”句至“雷霆”句的比喻和排比兼用,描述了宫中美女之多、命运之惨,提示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生活。
③辇来于秦。(被动句、省略句)
辇:乘辇车,名词用作动词。
于:相当于“到”,“于秦”放在连动动词“来”后作补语。
这句直译为“乘辇车来到秦国”。此句主语“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承前省略了;她们来到秦国是因为国破家亡、迫于秦威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辇来”带有明显意义上的被动。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属倒装句式)
负:承担。
栋:脊檩,正梁
于:相当于“比”,介词,与后面的偏正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
这句译为“那些承受屋梁的大柱头,真是比田里做事的农夫还多”。这一句连同它后面相同的五个句子一起,构成六组排比、比喻,形象地展示出秦“乐”与“民苦”的历史画卷,写尽了秦王朝的奢靡带给人民的沉重灾难。
⑤奈何取之尽锱铢。(固定格式句)
奈何:表示询问,意思是“怎么”、“为什么”。
之:指代财物。
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这句翻译为“怎么抢掠搜括别人财产时到了不留一丝一毫的地步呢。”以此提出质疑,鞭挞秦的统治者的残酷剥削。
原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翻译: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的山林伐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讲解:“毕”“一”“兀”“出”都是动词。人教版原文标点为“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里将前三个逗号全部换为句号,意在通过延长句间停顿以加强语势。翻译时,每个句子末尾加上一个“了”字,其意义与此相同。
原文: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翻译:覆盖重压着三百多里的土地,完全遮蔽了天空和太阳。从骊山向北构筑,(再)向西弯折,一直延伸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流,缓缓地流进宫墙。
讲解:“骊山”“北”“西”都是名词作了状语。“而”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鉴赏: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覆压”极言其占地广,“隔离”极言其楼宇高。“骊山”“二川”再衬其占地广,楼宇高。从此句开始,作者开始用繁笔展开描写阿房宫。
原文: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讲解:“缦”本是一种丝织品,活用为动词,“像腰带一样曲折”。“高”这里用作状语,“向高空”。“焉”助词“……的样子”,与“盘盘”“囷囷”组成短语,与“蜂房水涡”同样在句子中作状语。“其”为代词“它们”。
原文: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讲解:“长桥卧波”“复道行空”两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原文在“长桥卧波”“复道行空”两句后都用了逗号,这里改作“破折号”,其意为延展语音,加长停顿,以符合语义的跌宕。
原文: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式判断句式)
灭:使……灭亡,使动动词。
这个句子翻译为“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两个分句中,第一分句是肯定判断;第二分句是否定判断,并承第一分句省略了主语“灭六国者。”类似的结构形式还有“族(使……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式判断句)
明星:像明生一样,名词作状语。
荧荧:明亮的样子,闪烁。
妆镜:梳妆用的镜子。
这一句可译成“有时光亮如明星闪烁的,那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了”。类似的结构句式还有“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水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梦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以及“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其中“明显”句至“雷霆”句的比喻和排比兼用,描述了宫中美女之多、命运之惨,提示了秦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生活。
③辇来于秦。(被动句、省略句)
辇:乘辇车,名词用作动词。
于:相当于“到”,“于秦”放在连动动词“来”后作补语。
这句直译为“乘辇车来到秦国”。此句主语“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承前省略了;她们来到秦国是因为国破家亡、迫于秦威不得已而为之的,因此“辇来”带有明显意义上的被动。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属倒装句式)
负:承担。
栋:脊檩,正梁
于:相当于“比”,介词,与后面的偏正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
这句译为“那些承受屋梁的大柱头,真是比田里做事的农夫还多”。这一句连同它后面相同的五个句子一起,构成六组排比、比喻,形象地展示出秦“乐”与“民苦”的历史画卷,写尽了秦王朝的奢靡带给人民的沉重灾难。
⑤奈何取之尽锱铢。(固定格式句)
奈何:表示询问,意思是“怎么”、“为什么”。
之:指代财物。
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这句翻译为“怎么抢掠搜括别人财产时到了不留一丝一毫的地步呢。”以此提出质疑,鞭挞秦的统治者的残酷剥削。
原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翻译: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地的山林伐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讲解:“毕”“一”“兀”“出”都是动词。人教版原文标点为“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里将前三个逗号全部换为句号,意在通过延长句间停顿以加强语势。翻译时,每个句子末尾加上一个“了”字,其意义与此相同。
原文: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翻译:覆盖重压着三百多里的土地,完全遮蔽了天空和太阳。从骊山向北构筑,(再)向西弯折,一直延伸到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流,缓缓地流进宫墙。
讲解:“骊山”“北”“西”都是名词作了状语。“而”为承接关系的连词。
鉴赏: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覆压”极言其占地广,“隔离”极言其楼宇高。“骊山”“二川”再衬其占地广,楼宇高。从此句开始,作者开始用繁笔展开描写阿房宫。
原文: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讲解:“缦”本是一种丝织品,活用为动词,“像腰带一样曲折”。“高”这里用作状语,“向高空”。“焉”助词“……的样子”,与“盘盘”“囷囷”组成短语,与“蜂房水涡”同样在句子中作状语。“其”为代词“它们”。
原文: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讲解:“长桥卧波”“复道行空”两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原文在“长桥卧波”“复道行空”两句后都用了逗号,这里改作“破折号”,其意为延展语音,加长停顿,以符合语义的跌宕。
原文: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