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朝吧 关注:992贴子:6,520
  • 15回复贴,共1

大宋最后的五十年:将世界从蒙古铁蹄下解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宋最后的五十年:将世界从蒙古铁蹄下解救
13世纪,蒙古军横扫欧亚各国,可谓战无不胜,只有南宋成为了蒙古最强劲的对手,蒙古以一个大汗的生命和帝国分裂为代价才征服了这个对手。而南宋的抵抗甚至挽救了西方,使其免于完全被蒙古人占领。不过南宋终究是灭亡了,中华大地第一次完全被异族所统治。回顾双方大战将近五十年的历史,如能从中找出些已经湮没在历史中的精神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IP属地:天津1楼2014-03-08 11:41回复
    端平入洛
    金朝灭亡了,孟珙率军队载着金哀宗的遗骨和诸多战利品回到临安。南宋上下欣喜若狂,朝中更是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四川盆地中南宋抗击蒙古的古堡
    由于宋蒙联手灭金时对河南的归属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蒙古军北撤后河南成了无人占领区。此时赵范、赵葵兄弟提出了“踞关守河”的建议,即趁机收复包括三京在内的中原故土,西守潼关、北依黄河与蒙古对峙。这一建议得到了刚代替史弥远出任相位的郑清之支持。但以主持灭金之战的兵部尚书史嵩之为首,包括参知政事乔行简、刚得理宗重用的真德秀、枢密副都承吴渊、淮西总领吴潜等多数大臣均持持反对意见。反对派认为:首先,河南在金朝和蒙古的交战中遭到巨大破坏,一旦军队进入无法从当地得到补给,自己运粮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次,南宋军队战斗力有限,不具备在漫长的黄河防线上展开防御的能力。第三,蒙古人很可能以此为借口正式向南宋宣战。第一条和第二条是有道理的,拿下河南之地不是问题,如何防守才是关键所在。但第三条理由占不住脚,因为蒙古军想要南下总能找到借口。尽管反对派颇有道理,但从理宗在灭金后的四个月内三次派出使者到河南拜谒祖宗“八陵”的举动来看,他早有夺回祖宗基业的意思,因此在理宗的主导下收复三京的计划最终拍板。
    应该说收复三京的计划在战略上是可取的,趁蒙古灭金后北撤的机会增加纵深领土加大防御纵深,为即将到来的宋蒙之战做积极的准备,收复的河南土地只要能延缓蒙古南下的步伐,为南宋强化秦岭到淮河一线的的防御争取时间就已经达到效果了。值得说明的是,无论赞成收复三京计划的大臣还是反对派都不是完全出自为国家整体战略考虑的目的,其中搀杂了太多的个人利益的成分。这就为以后南宋军队在收复三京行动中互不协调、各自为战,而损失惨重埋下了伏笔。
    端平元年六月,尽管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拒不发兵配合,收复三京的计划仍然开始实施了。时任庐州知州的全子才率淮西兵万余人在六月收复南京归德府(商丘),七月上旬进入汴梁。半月后,赵葵率兵五万由泗州抵达汴梁与全子才会合。这两支部队一路上收复的都是空废之城,所以进军如此的迅速。赵葵在到达汴梁后便责问全子才为何不向洛阳进军而在此滞留半个月贻误战机,得到的回答竟是“粮饷未集,无法进兵。”原来,京湖方面在史嵩之的暗中支持下迟迟不供应粮饷。尽管宋军面临缺乏补给的窘境,但赵葵还是命令徐敏子率一万三千人先行,杨谊率一万五千人为接应,开赴洛阳。两军各带了五天的口粮就匆匆上路了。
    七月末,当徐敏子进入洛阳后才发现,偌大一个洛阳城仅剩下三百余户。就在南宋完成收复三京的壮举第二天,负责接应的杨谊就在洛阳城东遭蒙古军的伏击,杨谊部几乎全军覆没。蒙古军趁势进攻洛阳,宋蒙两军在洛阳城下混战一场,谁也没能占得便宜。八月初,洛阳城内宋军在断粮四日的情况下被迫撤军。蒙古军趁机追击,宋军损伤十之八九。
    赵葵与全子才在汴梁本就粮饷不济,在得知入洛部队惨败的消息后,也被迫撤出汴梁。蒙古军又掘开黄河水淹宋军,宋军狼狈败退。理宗轰轰烈烈的收复三京计划就这样闹剧般的收场了。历史上称宋军的这次行动为“端平入洛”,“端平入洛”之后宋蒙之间的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
    就在宋军收复三京计划实施的同时,灭亡了建国以来最大敌人的蒙古在答兰答巴思(鄂尔浑河上游)召开了规模巨大的诸王大会。大会的目的是为蒙古重新制定战略目标,因此极其重要。窝阔台甚至颁发条令:“凡当会不赴而私宴者,斩。”在大会上窝阔台对木华黎的孙子塔思说“先皇帝肇开大业,垂四十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鹘诸国皆已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为何如?”塔思回答道臣家累世受恩,图报万一,正在今日。臣虽驽钝,愿仗天威,扫清淮、浙,何劳大驾亲临不测之地哉!”被说中了心思的窝阔台大喜当即下令塔思随王子阔出南征。此次大会召开的时间也是端平元年七月,蒙古方面还不知道南宋军队北上的消息。尽管在蒙古军南下前夕窝阔台派使者指责南宋背盟,但“端平入洛”并不是蒙古南侵的真正原因,无论南宋军队是否北进,宋蒙在端平年间开战都是不可避免的。
    端平二年,蒙古在东侵朝鲜西征欧洲的同时,分兵三路入侵南宋。东路由口温不花率领攻两淮,中路由窝阔台三子阔出率领攻荆襄,西路由窝阔台二子阔端率领攻四川,南宋与蒙古终于展开战了。
    东路蒙古军进入淮西后从光州长驱直入,一度打到真州(江苏仪征)城下,由于真州是长江的门户,蒙军多次进攻均未成功,只好撤退。嘉熙元年(1237年)蒙军转攻安丰军(安徽寿县),南宋安丰守将是老将杜杲,他在安丰期间挖壕筑城早就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蒙军围城期间以炮攻城,城墙多被洞穿,杜杲组织宋军随毁随补。蒙军又以戴金属面具、穿牛皮甲胄的敢死队攻城,杜杲组织善射之士以小箭专射其目,再次挫败敌人的进攻。时逢吕文德前来救援,与杜杲里应外合大败蒙古军。蒙军在安丰城下损兵一万七千余人,杜杲因功升任淮西安抚使,庐州知州(安徽合肥)。嘉熙二年,蒙将察罕大军攻庐州,被杜杲击败于城下,宋军乘胜追击,毙敌两万六千余。理宗加封杜杲为淮西制置使,负责两淮防务,东线战事告一段落。
    中路蒙古军从河南入侵,唐州的全子才弃城而逃。赵范坐镇襄阳荒疏军政,朝夕饮宴。以驻守襄阳的北方军队为心腹,排挤南方军队,使得襄阳南北两军势同水火。南方军将士屡屡上书朝廷,使得北方军将领王旻等深感不安,竟然焚城降蒙。南方军将领李虎等人不救火,不平叛,反而趁火打劫,扬长而去。襄阳自岳飞从伪齐手中收复以来,一百三十年间一直是南宋的边防重镇,如今毁于一旦。蒙古军因此突破京湖防线占领襄阳。虽然阔出在占领襄阳后不久死于军中,但蒙古仍继续进攻。随、郢二州及荆门军失守,端平三年蒙古军直逼江陵,饮马长江了。


    IP属地:天津3楼2014-03-08 11:42
    回复
      与丁大全同时当上执政的还有马天骥,丁马二人都是巴结阎贵妃起家的,于是他们相互勾结专擅朝政。有人在朝门上写了八个大字:“阎马丁当,国势将亡”指则阎贵妃、丁大全、马天骥三人乱政,南宋将亡。理宗得知后心中不悦,但这种事也无从查起,只能不了了之。在当时有人作《钉诗》一首讽刺朝政:
      顽矿非铜钢样坚,寒坑才热便趋炎。
      千遍捶打方成器,一得人拈更欲钻。
      不怕斧敲唯要入,全凭钻引任教嫌。
      休言深久难自拔,自有羊蹄与铁钳
      也许是对朝野上下的不满有所察觉,理宗在宝佑五年,马天骥执政八个月后就罢免了他。开庆元年(1259年),理宗趁有人上书弹劾丁大全的机会将其罢相,并于景定三年(1262年)将他流放海岛。丁大全在流放途中被押解官员挤入水中溺死。贾贵妃则在景定元年病死。
      理宗晚年任用奸佞,使朝纲大乱,贪官污吏横行,民众苦不堪言。就像吴潜在《许国公奏议》中所言:“耕夫无一勺之食,织妇无一缕之丝,生民熬熬,海内汹汹。天下之势譬如漓胶腐纸粘破坏之器,而置之几案,稍触之,则应手堕地而碎耳。”而就在南宋日渐衰败之际,北方大漠上的马蹄声再一次响起了。
      南宋四川战区自曹友闻战死后已没有一支能抗击蒙古侵略的军队,蒙古军多次深入四川腹地进行劫掠。嘉熙三年(1293年)蒙将塔海率兵进攻四川,成都、重庆等多数州县均告失守,塔海准备从川东出夔门。一旦让蒙古军顺江而下,深入南宋后果不堪设想。南宋方面调遣孟珙紧急入川增援,宋军在归州(湖北秭归)、巴东成功阻击蒙古军,蒙古军受挫后不得不退兵而去。
      在击退蒙古军后,孟珙向朝廷建议在夔州设制置副司,负责涪州(重庆涪陵)、万州(重庆万县)的长江防御,形成第一道防线;在鼎州(湖南常德)、澧州(湖南醴陵)各屯兵五千做为第二道防线;在辰州(湖南沅陵)、沅州(湖南芷江)、靖州(湖南靖县)、郴州(湖南郴州)、桂阳军(湖南桂阳)构筑第三道防线。这三条防线不但能够防御从四川进攻的蒙古军,而且能防御来自西南的威胁。也许孟珙早就预计到蒙古军有可能迂回到大理国向南宋的腹地发起进攻吧。
      嘉熙四年,孟珙升任宁武节度使,又兼四川宣抚使和京湖安抚制置使,统一指挥四川、京湖两大战区的防务。四川制置使的陈隆之与复使陈大雅不和,孟珙写信责备,并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事例规劝二人,于是二人重归于好。孟珙在任时不但整肃贪污、革除地方弊政,而且还招揽流民、兴修水利,以恢复生产。此外孟珙还创办了南阳、竹林两个书院,招揽因战乱流亡的知识分子。南宋末年坚守扬州的李庭芝就是在这个时候崭露头角的。当时中原归附的民众络绎不绝,连蒙古大将范用吉也秘密同款来降,但南宋朝廷拒绝接纳。孟珙因此叹道:“三十年来收复中原之志,难以克伸了。”淳佑六年(1246年)孟珙在江陵病逝,享年五十二岁。南宋追封他为吉国公,谥忠襄。《宋史》上如此记载:“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孟珙出身将门世家,早年抗金,是南宋与蒙古联合灭金时南宋方面的主将。金亡后又成为抗击蒙古的绝对主力,多次挽狂澜于即倒。在南宋历史上,孟珙是可以和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并列的人物。
      淳佑元年,蒙古军再次进犯四川。四川制置使陈隆之坚守成都,城破后全家死难。次年,理宗任命余玠为四川制置使,置司重庆,全面负责四川防务。得到任命后,余玠在理宗面前发誓说:“不出十年,当手执全蜀地归还本朝。”
      余玠入蜀后便以恢复失地为第一要务,他设招贤馆“集众思,广忠益”,王坚、张钰等人才都愿意效命。余玠采纳了播州冉连、冉璞兄弟的建议,在合州(重庆合川)钓鱼山依山筑城。
      钓鱼山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交汇处,下通长江,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钓鱼城筑成后,余玠就迁州城于此。
      随后,余玠又将依山建城的经验推广到全蜀。沿嘉陵江、沱江、渠江、长江共建城十余处,其中著名的有剑门苦竹、金堂云顶、万县奉节、宜宾登高等。以后的继任者王坚、张钰又继续修筑山城,其总数共达八十多处。这些沿江的山城构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点线结合、严密有序的防御体系,这一山城防御体系在其后的抗蒙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余玠又减赋税、通商贾、组织军民屯田,在余玠的经营下四川抗蒙的形势出现了转机。到了淳佑十一年,余玠已可以率军在兴元府(陕西汉中)与蒙古军交战了。这是十几年来宋军第一次在蜀地以外作战。淳佑十二年,余玠在嘉定府(今四川乐山)击退犯的蒙古军,四川出现了自蒙古第一次南侵以来最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
      余玠决定在此基础上逐步清除跋扈的大将,以统一四川的军政。他乘到嘉定府之机,首先将当时也在嘉定的利州路都统制王夔处死,但移驻云顶山的利州都统制司,却自行推举统制姚世安接任都统制之职。余玠率部至云顶山下,派金某上山任职,但遭到姚世安的抵制。姚世安又通过避居云顶山现任宰相谢方叔的侄子,向谢方叔诬陷余玠,谢方叔便在理宗面前参了余玠一本。
      四川远离南宋政治中心,理宗唯恐四川生变,所以对余玠也起了猜疑之心。于是在宝佑元年下诏召余玠回京,改任资政殿学士。余玠得诏后抑郁不乐,不愿进京,遂服药自杀。余玠死后,继续受到攻击,还受到追削资政殿学士职名的处分,直至宝佑六年余玠才得以平反。余玠之死是南宋的一大损失,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


      IP属地:天津5楼2014-03-08 11:43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3-09 04:47
        回复
          加精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3-13 22:43
          回复
            所向披靡的蒙古军队,不败神话,看似最弱小的南宋确让蒙古用了50余年才统一,时间为世界统一战争之最,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1-01 15:39
            收起回复
              大赞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1-11 11:08
              收起回复
                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1-12 23:43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5-05-16 01:33
                  回复
                    精彩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5-26 18:31
                    回复
                      强唐弱宋古今中外无数智着仔细研究后得出的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5-08-14 19:31
                      回复
                        拯救了世界,让西欧的文明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自己却忘了天下,一步步走向深渊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8-21 0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