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这几天美国各大科技媒体疯狂追逐的焦点人物不是企业高管也不是创业明星,而是一位原名“中本聪”的64岁日本裔美国男子——《新闻周刊》 (Newsweek)在一篇报道中指出他就是“比特币之父”,一下子打乱了这位退休工程师在南加州的平静生活。现在,这件事已经成了双方各执一词的“罗生 门”,但是在比特币圈内人士们看来,这个圈子其实根本不需要一个实实在在的领导者。
事件大体脉络和重要进展
- 3月6日清晨(此处及下文均为美国时间),《新闻周刊》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比特币背后的面孔》(The Face Behind Bitcoin)的4500字长文,声称已经将“比特币之父”的真实身份锁定为生活在加州坦普尔市的退休工程师多利安•普伦蒂斯•聪•中本(Dorian Prentice Satoshi NakaMOTO)。由于文章曝光了中本先生住宅和汽车的照片,很多网民怒斥这是对隐私权的粗暴侵犯。(相关链接:http://3g.k.sohu.com/t/n16763879)
- 3月6日下午,中本先生在《新闻周刊》刊出报道后首次走出家门,在众多记者的蜂拥尾随下与美联社的一名记者驱车去了一家寿司店就餐,然后前往美联社洛杉矶办公室接受了两个小时的独家专访。
- 3月6日晚上,美联社发表文章披露了对中本先生的专访内容——中本先生声称他与比特币没有任何关系,还表示他在三周前才从儿子那里第一次听说比特币。(相关链接:http://3g.k.sohu.com/t/n16774078)
- 3月7日凌晨,最早提出比特币设想、已经沉寂数年的“中本聪”再次现身网络论坛,在“P2P基金会”的网站上发表了一条评论:“我不是多利安•中本。”
- 3月7日中午,《新闻周刊》发文力挺《比特币背后的面孔》一文的作者莉亚•麦克格拉斯•古德曼(Leah McGrath Goodman),声称古德曼的调查过程符合《新闻周刊》80多年来的职业道德标准。
- 3月7日晚上,一些比特币爱好者由于同情中本先生遭遇的困扰,发起了对他的捐款,目前已近募集到了超过36个比特币(价值超过2万美元)。
双方各执一词的“罗生门”
在《新闻周刊》的报道中,中本先生对古德曼的唯一正面答复是:“我已经不参与那件事了,也不能谈论它。那件事现在换成了其他人负责,已经跟我没有任何联系了。”这几句话似乎是欲盖弥彰,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极大关注,并且得到了当时在场的两名警察的确认。
但是中本先生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进行了澄清:他当时以为古德曼要询问他退休前从事过的军方机密项目,想说的意思是“我已经不再参与工程技术了”。
对于中本先生的否认,古德曼却告诉《福布斯》:在与中本先生面对面交谈之前两小时,她曾经写了一封表示想和他聊一聊比特币的信,然后把这封信和她的名片以及一张比特币储值卡一起塞进了中本先生家的门缝里,所以中本先生不大可能误解她的意图。古德曼认为,中本先生事实上就是对她承认自己参与过比特币。
这件事似乎已经演变为双方各执一词的“罗生门”,而众多技术人士还针对古德曼提出的“拼写习惯相似”、“经常使用陈旧的代码和术语”等判断依据提出了质疑。就连知名风投资本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也在Twitter上发文称,“磁盘空间”和“摩尔定律”等老术语如今在他的办公室里“可能每天都会被提到20次”。
头发蓬乱、衣着朴素、住普通房子开普通汽车、从十几岁时就酷爱收藏火车模型——中本先生看上去就是一个标准的“老年技术宅”,他到底是不是传说中坐拥价值4亿美元虚拟资产的“比特币之父”?大家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
圈内人:不需要实际“领袖”
一个自称“中本聪”的人在2008年11月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这些年媒体都想挖出此人的真实身份,不过充其量也只是做出了很多没能得到证实的猜测。
中本聪在2010年12月突然从网络世界销声匿迹,但是3月7日又现身声称“我不是多利安•中本。”然而,比特币开发者Jonathan Waller却告诉美国CNBC电视台,他认为P2P Foundation网站上的最新评论是网站管理员炮制的,目的是降低人们对中本先生的关注。
非营利性组织比特币基金会(Bitcoin Foundation)成员Jeff Garzik则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写道:“中本聪的身份也许最终会大白于天下,也许永远是个迷……大家对中本聪的身份感到好奇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透露信息时请负责任地三思而后行,请考虑到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危险。”
没错,不管真实的“中本聪”是某个人还是某群人,他/她/他们纵使坐拥4亿美元虚拟资产也注定只能“锦衣夜行”,因为任何交易都有可能让暴露真实身份。这样一来,相关人士不但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还有可能成为司法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诉讼对象。
但是,《连线》杂志网站却指出,比特币圈内人士们之所以众口一词地反对《新闻周刊》、否认中本先生是“比特币之父”的背后,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并不需要一位实际的“领袖”。
比特币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没有领导者的自发性项目——比特币的虚拟交易的总账并非存放在某个地方,而是存在于整个网络之中;比特币体系的存在完全基于一种共识,虽然比特币基金会的开发主管Gavin Andresen或许是最接近比特币“领袖”地位的人,但是比特币“挖矿者”者们如果不喜欢他们开发的软件也可以选择不安装。
律师事务所Perkins Coie的合伙人Jean-Jacques Cabou认为:“它(比特币)是P2P的,是开关的,是由共识驱动的。任何领导或监控者的存在都违背了比特币的本质属性。”
在比特币的世界里,你不能相信任何人,只能相信代码。比特币交易所Mt. Gox上周被盗价值4亿多美元比特币的那场灾难,是因为人们盲目相信了那家公司,但是比特币本身的网络体系并未受到任何伤害。
两年前,一位网名“Myrtlewood”(番樱桃木)的比特币爱好者写道:“我希望我们永远找不出中本聪是谁。人都有弱点,但思想却是刀枪不入的。”这句话或许也代表了很多比特币圈内人士的想法。
事件大体脉络和重要进展
- 3月6日清晨(此处及下文均为美国时间),《新闻周刊》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比特币背后的面孔》(The Face Behind Bitcoin)的4500字长文,声称已经将“比特币之父”的真实身份锁定为生活在加州坦普尔市的退休工程师多利安•普伦蒂斯•聪•中本(Dorian Prentice Satoshi NakaMOTO)。由于文章曝光了中本先生住宅和汽车的照片,很多网民怒斥这是对隐私权的粗暴侵犯。(相关链接:http://3g.k.sohu.com/t/n16763879)
- 3月6日下午,中本先生在《新闻周刊》刊出报道后首次走出家门,在众多记者的蜂拥尾随下与美联社的一名记者驱车去了一家寿司店就餐,然后前往美联社洛杉矶办公室接受了两个小时的独家专访。
- 3月6日晚上,美联社发表文章披露了对中本先生的专访内容——中本先生声称他与比特币没有任何关系,还表示他在三周前才从儿子那里第一次听说比特币。(相关链接:http://3g.k.sohu.com/t/n16774078)
- 3月7日凌晨,最早提出比特币设想、已经沉寂数年的“中本聪”再次现身网络论坛,在“P2P基金会”的网站上发表了一条评论:“我不是多利安•中本。”
- 3月7日中午,《新闻周刊》发文力挺《比特币背后的面孔》一文的作者莉亚•麦克格拉斯•古德曼(Leah McGrath Goodman),声称古德曼的调查过程符合《新闻周刊》80多年来的职业道德标准。
- 3月7日晚上,一些比特币爱好者由于同情中本先生遭遇的困扰,发起了对他的捐款,目前已近募集到了超过36个比特币(价值超过2万美元)。
双方各执一词的“罗生门”
在《新闻周刊》的报道中,中本先生对古德曼的唯一正面答复是:“我已经不参与那件事了,也不能谈论它。那件事现在换成了其他人负责,已经跟我没有任何联系了。”这几句话似乎是欲盖弥彰,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极大关注,并且得到了当时在场的两名警察的确认。
但是中本先生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进行了澄清:他当时以为古德曼要询问他退休前从事过的军方机密项目,想说的意思是“我已经不再参与工程技术了”。
对于中本先生的否认,古德曼却告诉《福布斯》:在与中本先生面对面交谈之前两小时,她曾经写了一封表示想和他聊一聊比特币的信,然后把这封信和她的名片以及一张比特币储值卡一起塞进了中本先生家的门缝里,所以中本先生不大可能误解她的意图。古德曼认为,中本先生事实上就是对她承认自己参与过比特币。
这件事似乎已经演变为双方各执一词的“罗生门”,而众多技术人士还针对古德曼提出的“拼写习惯相似”、“经常使用陈旧的代码和术语”等判断依据提出了质疑。就连知名风投资本家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也在Twitter上发文称,“磁盘空间”和“摩尔定律”等老术语如今在他的办公室里“可能每天都会被提到20次”。
头发蓬乱、衣着朴素、住普通房子开普通汽车、从十几岁时就酷爱收藏火车模型——中本先生看上去就是一个标准的“老年技术宅”,他到底是不是传说中坐拥价值4亿美元虚拟资产的“比特币之父”?大家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
圈内人:不需要实际“领袖”
一个自称“中本聪”的人在2008年11月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这些年媒体都想挖出此人的真实身份,不过充其量也只是做出了很多没能得到证实的猜测。
中本聪在2010年12月突然从网络世界销声匿迹,但是3月7日又现身声称“我不是多利安•中本。”然而,比特币开发者Jonathan Waller却告诉美国CNBC电视台,他认为P2P Foundation网站上的最新评论是网站管理员炮制的,目的是降低人们对中本先生的关注。
非营利性组织比特币基金会(Bitcoin Foundation)成员Jeff Garzik则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写道:“中本聪的身份也许最终会大白于天下,也许永远是个迷……大家对中本聪的身份感到好奇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透露信息时请负责任地三思而后行,请考虑到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危险。”
没错,不管真实的“中本聪”是某个人还是某群人,他/她/他们纵使坐拥4亿美元虚拟资产也注定只能“锦衣夜行”,因为任何交易都有可能让暴露真实身份。这样一来,相关人士不但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还有可能成为司法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诉讼对象。
但是,《连线》杂志网站却指出,比特币圈内人士们之所以众口一词地反对《新闻周刊》、否认中本先生是“比特币之父”的背后,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他们并不需要一位实际的“领袖”。
比特币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没有领导者的自发性项目——比特币的虚拟交易的总账并非存放在某个地方,而是存在于整个网络之中;比特币体系的存在完全基于一种共识,虽然比特币基金会的开发主管Gavin Andresen或许是最接近比特币“领袖”地位的人,但是比特币“挖矿者”者们如果不喜欢他们开发的软件也可以选择不安装。
律师事务所Perkins Coie的合伙人Jean-Jacques Cabou认为:“它(比特币)是P2P的,是开关的,是由共识驱动的。任何领导或监控者的存在都违背了比特币的本质属性。”
在比特币的世界里,你不能相信任何人,只能相信代码。比特币交易所Mt. Gox上周被盗价值4亿多美元比特币的那场灾难,是因为人们盲目相信了那家公司,但是比特币本身的网络体系并未受到任何伤害。
两年前,一位网名“Myrtlewood”(番樱桃木)的比特币爱好者写道:“我希望我们永远找不出中本聪是谁。人都有弱点,但思想却是刀枪不入的。”这句话或许也代表了很多比特币圈内人士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