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知读者汇吧 关注:75贴子:1,423
  • 20回复贴,共1

一沓黄纸,几点青墨,你我的红楼秋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当时的贵族阶层为中心,极其真实、生动、全面地描绘了一幅十八世纪上半叶封建社会的生活画卷,是这段历史的一面镜子和缩影,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行将崩溃的真实写照。曹雪芹先生已逝世二百五十年之久。二百五十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红楼梦》却始终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拥有大量的读者和研究者。不仅如此,由它所衍生出的一种专门学问——红学还几度成为二十世纪显学。第三届乐知团队读书沙龙活动把《红楼梦》这一古典文学名著列为此次阅读的书目之一,除了为了更扎实推进“书香校园行动”,浓郁读书氛围,引导学生遨游书海,增强文化底蕴,塑造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向经典致敬,让《红楼梦》溶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


1楼2014-03-10 16:46回复
    沙龙从2013年11月开读至今业已好写日子了,在这段与78个喜爱《红楼梦》的参与者们共同阅读,享受文化盛宴的日子里,我小心翼翼地记录下有关阅读和红楼的一点一滴,成长、收获、感悟、升华、享受、欢愉、满足,一切一切与读书有关的光芒和力量于此一一呈现。在此,与各位共享我们的从阅读中获取的喜悦和成长。


    2楼2014-03-10 16:55
    回复
      1、(第 A 组):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贾雨村谐音”假语存”曹雪芹开篇这样写是想说红楼梦里是把真话隐藏起来,用假话去粉饰。
      2、(第 B 组):袭人作为怡红院的大管家,又深得王夫人和贾母的信任为何她没有被宝玉收房?因为她左右为难,“妾身不分明“的尴尬地位以及她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宝玉格格不入,最终只能“公子无缘”“优伶有福”
      3、(第 C 组):一道一僧和甄士隐、贾雨村贯穿全书,是人物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石头”是见证者。
      4、(第 D 组):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是金玉良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对比的奇妙铸就《红楼梦》的经久不衰。
      5、(第 E 组):作为全书中唯一与宝玉有“云两情”的袭人起着宝玉的规谏防范的作用,作者精心设计此情节,有利于塑造宝玉的形象。
      6、(第 F 组):读《红楼梦》不只是在读一本书,而是在读一种社会现状,体会的不是一家之言,而是世态炎凉。感叹的不是情爱悲欢,而是轮回无尽里的迷惘惆怅。
      (第 G 组):这几回文章中,在人物描写的方面也是同出一辙,一种神似的描写;不管是林黛玉 贾宝玉,还是凤姐 贾母,包括佣人袭人;看了这一章之后他们的形象,使人感到跃然纸上。
      8、(第 H 组):《红楼梦》中令人印象深刻最深刻的莫过于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对事事过分敏感,”冷笑“”啐“是书中用在她身上最多的词,大观园中相较于她的高傲清冷,众人更青睐处事圆滑的薛宝钗,又由于”金玉之说“,黛玉更对于宝钗心存妒忌之心,在第三十四回宝玉因琪官及金钏儿的事挨打,宝钗为此和大哥哥大吵哭肿双眼,黛玉见了极尽的讽刺,愈发体现其善妒心理。


      3楼2014-03-10 17:44
      回复
        5、(第 E 组):宝钗秀外慧中,心胸阔达、处事清楚,能恰到好处地处理人际关系,给丈夫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因而丈夫能专心自己的事业;
        6、(第 F 组):对比的奇妙铸就了红楼梦的长久不衰,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谱写一段段的传奇佳话!对比在人物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黛玉和宝钗,主人和下人,男人和女人,呈现出红楼梦中纷繁的人物关系现状,让人百看不厌!
        7、(第 G 组):宝钗会见宝玉时的穿着是事先预谋好的。,看上去很朴素平常,其实是经过薛宝钗精心设计的,一切以符合宝玉的审美观并能吸引对方为目的。莺儿也是薛宝钗预先设计好的,通过莺儿的多嘴使得薛宝钗既表现出大家闺秀的温婉又能暗示宝玉“金玉良缘”。且她身上冷香丸的香气与林黛玉天生的暖香形成对比,暗示出她的得体完全是表面现象。薛宝钗做人很累,她无时不刻不在思虑着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但得到了众人的赞赏,唯独得不到宝玉的。
        8、(第 H 组):一从二令三人木,从表示顺从,新婚之时丈夫贾琏对凤姐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5楼2014-03-10 17:46
        回复
          以上为两次讨论的部分精华集注,以下为组员的随笔片段。


          6楼2014-03-10 17:48
          回复
             你迈着轻盈的小步伐,纤细的腰肢摇曳着,徐徐走入大观园。不愧宝玉赞你“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丧母的疼痛让你原本惨白的脸更显哀怨,从此之后,你成了一朵在陌生屋檐下孤芳自赏的花儿。思及此,我见犹怜。你心中的孤独,又有几人真正了解?
             落英缤纷时节,你爱惜的捧起一簇花瓣,动作轻柔的如同抚慰受伤的自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为花悲伤,为己哭泣,将花儿连同自己一起埋葬。这是多么细腻而又让人惋惜的举止啊!顿时大悟,你的惆怅是骨子里滋长的凄凉。如这万紫千红,一夜乌有!
            ——《葬花》肖旭琪


            7楼2014-03-10 17:50
            回复
                 庄子《逍遥游》中,在讨论神人与圣人时,说“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在贾府这个充满尔虞我诈的社会,按王熙凤的说法“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宝钗选择了安分守拙,熙凤勾心斗角……而黛玉选择了站在贾府名利场的上方,冷眼相看,过自己的日子。在她眼中,贾府的名利之争,乃是尘垢秕穅,不如一个人在花开谢花满天的的诗意中“质本洁来终洁去”。
                 红楼梦中黛玉与宝玉乃是互为知己,宝玉不屑于仕途经济,非不能,实不愿也。在他们眼中,仕途经济乃是凡尘,又如何挑起他们的心跳。
              一部红楼梦,写极天下之极美,又将美毁灭。凄美的色彩,在心酸荒唐中道出无常。庄子云“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回首相看已化灰》李衍鹏


              10楼2014-03-10 17:55
              回复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多少胸怀大志却生不得其时的大才英豪的悲叹。探春才德何其出众,命又何其浅薄。上天既给了探春这样卓越的才华和优秀的品格,为何她偏偏又是庶出?既已是庶出,又为何偏偏身为女子?既已身为女子,又为何让她托生在一个行将就木的没落贵族家庭?如果探春不是庶出,她不用带着她那过份的自尊时时刻刻小心翼翼地做事,大可放开手脚畅言畅行。如果探春是七尺须眉,也可如她所说的走出去另立一番事业,怎会囿于贾府这个束手束脚的牢笼?如果探春生在钟鸣鼎盛之家昌明繁隆之时,就算因为身份不能实现她的宏图远负,到底也不会成为没落世家陪葬品离乡背井远赴重洋。探春空有抱负不得实现,是为薄命;有一个千人讨万人厌,隔三岔五地闹事使自己难堪的母亲和诡计多端的弟弟,是为薄命;到头来“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是为薄命。
                   红楼梦中人,几乎皆为薄命可怜之人,可探卿却是最令我怜惜一个,怜其大志,惜其身世;怜其才德,惜其命薄。
                ——《悲红颜》赵秋嘉


                11楼2014-03-10 17:57
                回复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真是因为在红学研究中,有了不同的角度,尝出了不同的味,红学家园才能百花争妍。通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妙。开放角度,各得其味,又何必纠结于何为正确呢?
                     大乘佛法中有“世出世间不二”“烦恼菩提不二”。讲究出世与入世的辩证统一。同样,读书也要出世与入世。老师说她当年接触红楼是在较艰难时。而老师从中收获的竟是正能量。我想,是因为老师在“入世”细读后,又能出得世来。而这正是一大难处。自《红楼梦》面世以来,多少人迷于其中而自误。多少人以黛玉,宝玉自居?拘于书中世界而不得出,恐是最大之误读吧。
                  ——《开放角度,理性阅读》李衍鹏


                  12楼2014-03-10 18:01
                  回复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幻想,浪漫得犹如沙滩上种花。年少的我钟情于黛玉,是脱俗的仙女,不可亵玩。惜她如花照水般的貌,慕她才华馥比仙的才,怜她星泪点点落的泪,一生中从综复杂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纠缠,数不清,道不明。因为幻想,所以不存在,因为超脱,所以不长久。与世间的格格不入,人情容纳不下自我的出尘,自我又恨世间的波谲云诡,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相矛盾的人世与自我呵,既不能写下生双翼飞向天尽头,那只把一心钟情托于宝玉,奈何猜不透宝玉的心是否只向一人,又害怕海枯石烂的誓言太脆弱,身世的凄零,独专的爱折磨得心力交瘁,终化一缕青烟在潇湘夜雨里散去。林黛玉终究只是幻想,人世不会有此等女子。我想,曹老在书中不对黛玉有衣着描写,是因为黛玉只是心中的一个灵明,有形有色的衣着已无法去描绘她的高雅,怕幻想会被亵渎,太清楚了就不好看了,何尝又不是蕴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箴言,而黛玉也许就是这句箴言的幻化吧!
                    ——《浅谈红楼》关婉晴


                    14楼2014-03-10 18:04
                    回复
                         即使现代没有了过往封建的封闭,但我们也无法改变自己一些天生的事情,我们之中平凡人居多,可能我们不时仰望天生条件优秀的人,或天生条件优秀的人也渴望着我们平凡人的生活,我们也不可能交接属于我们的身份、人生。只有确切经历自己生活的人才明白自己的快乐,悲伤,从别人身上我们也许会看到一些我们所没有,羡慕的东西,殊不知别人也许也在羡慕着你。有时你看上去表面的完美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因为我们不是别人,没完全经历别人的全部,我们是独特的自己,有自己需经历的事,不可代替。
                      ——《红楼梦随笔》吕凯玲


                      15楼2014-03-10 18:05
                      回复
                          我记得三毛在《送你一匹马》里说:“那时候的我,爱的是《红楼梦》里的黛玉,而今的我,爱看的却是现实、明亮、泼辣,一个真真实实现世里的王熙凤。”原来人是会变的,久去经年,再三品读,爱的红楼女子也随之更改。从前不喜欢宝钗,如此一个工于心计的女子,如何貌胜西子也是不得我心的。听黄友爱老师一席话,虽仍旧对这在爱情面前低如尘埃的女子爱不起来,却不似从前那般厌恶了。老师眼中的宝钗,是个与世无争,贤淑善良的女子,冷香丸实则乃压抑情感压抑欲望的代名词,这么一个并无祸心的好女孩,是不是被我们这些站在时光之外的闲人误会了许多年?大概是的,给她一个善良的可能性吧,也许她的翘首思念,就是她此生最诚最纯的为善风月。
                        ——《初解红楼味》罗苑辉


                        16楼2014-03-10 18:07
                        回复
                            我眼中的贾宝玉,是一位善良,有个性的人。他很会关心人,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敢于抱不平。比如:在府中的其他子弟都与薛蟠聚赌嫖娼,放意畅怀时,他倒视而不见,反而与风度翩翩的秦钟相处得极好,可谓是形影不离。在金荣欺负他们时,敢于反抗。
                            我眼中的林黛玉,是一位身体娇弱,多愁善感,言辞犀利的一位奇女子。她与贾宝玉情投意合,两小无猜是不可多得的一对。比如:宝玉与黛玉整天在一起玩耍;宝玉去看薛宝钗那晚,黛玉所说的那些话如刀子一般利害;一有风吹雨动就哭哭啼啼。这与她的身世有莫大的关联。
                          ——《我眼中的红楼梦》贝蕾


                          18楼2014-03-10 18:09
                          回复
                            路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4-03-10 18:56
                            回复
                              有想过去看红楼梦,但总是觉得有些枯燥,就没坚持下去,楼主,给个建议


                              20楼2014-03-10 23: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