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修武县高村乡周流村
修武县高村乡周流村原名周村,最晚在唐代初期就是一个以周姓为主具有相当规模的宗族聚居村落。在现有资料中,其村名最早出现在唐代麟德元年(664年)该村西明寺一通碑记中,距今已有1343年的历史。
据清代道光版《修武县志·金石志》,在当时的周刘村东南西明寺内有一通唐高宗麟德元年的《西明寺佛像塔记》碑,碑体分三段,上段刻有佛像一座及陪像八座,中段刻有佛像二座及陪像四座,下段刻有碑文及供养人姓名。碑文前半部刻有“惟大唐麟德元年岁次甲子六月丁丑朔五日辛巳怀州修武县慈仁乡无为里周村一十八家敬造尊像一塔”等文字为始的供养记,后半部按家族列记参与此事的人名。道光志上无碑上人名,但台湾陆耀遹所著《金石续编》对其18家共130口的人名、世系、职务作了详细收录。按其所列人口情况,当时周村除刘氏、桑氏、叚氏、孙氏4家之外,其余14家均为周姓,而刘氏、桑氏两家也与周氏出身的女性有婚姻关系。因此,“周村”确实名符其实,村落的成员大部分姓周,可以看作是一个周姓的同族村落。
在西明寺内麟德元年造像塔铭旁边,还有一通与“周村”相关的碑刻,即题为《周村四十余家镌像记》的唐开元二十四年(736)铭文碑。碑文以“维开元四年季岁次景(丙)子正月辛巳朔十八日戊戌,崇仁乡周村四十余家再镌”起始,内有“镌容刊像,承祖祢之前规,拔苦拯迷,为子孙之厚福”等语,由此可知“周村”周氏一族子孙于麟德元年之后72年、约历经两代之后的开元二十四年,仿祖先造像供养追刻此碑。相对于麟德元年碑所载之18家,开元二十四年碑所载人物增加了一倍多,达40余家,人口达到280人左右,可见“周村”的成长。开元二十四年碑应与麟德元年碑一样,镌刻了当时40余家供养人姓名,但道光志及《金石续编》却都省略未记。道光志仅记录了一位有官职的“瀛洲司马周务道”。
周村被称为周刘村,有文字记载的则在金代。道光版《修武县志·金石志》收录有《重修古佛幢记》,碑文中有“南怀州修武县梁平乡周刘村有胜地一囗,不记其岁月之祥,建立古佛堂一所,乃为四民之善刹。……时大金皇统七年岁次丁卯四月八日记”的记载,推测此时刘姓人口已占相当比例,故而得名周刘村。其后至民国,周刘村名一直延续下来。建国后,由于各种原因,周刘村被才讹称为“周流村”。
根据道光版《修武县志》及《金石续编》收录的关于周村(周刘村)的碑刻,特别是麟德元年碑所记的周村周姓
修武县高村乡周流村原名周村,最晚在唐代初期就是一个以周姓为主具有相当规模的宗族聚居村落。在现有资料中,其村名最早出现在唐代麟德元年(664年)该村西明寺一通碑记中,距今已有1343年的历史。
据清代道光版《修武县志·金石志》,在当时的周刘村东南西明寺内有一通唐高宗麟德元年的《西明寺佛像塔记》碑,碑体分三段,上段刻有佛像一座及陪像八座,中段刻有佛像二座及陪像四座,下段刻有碑文及供养人姓名。碑文前半部刻有“惟大唐麟德元年岁次甲子六月丁丑朔五日辛巳怀州修武县慈仁乡无为里周村一十八家敬造尊像一塔”等文字为始的供养记,后半部按家族列记参与此事的人名。道光志上无碑上人名,但台湾陆耀遹所著《金石续编》对其18家共130口的人名、世系、职务作了详细收录。按其所列人口情况,当时周村除刘氏、桑氏、叚氏、孙氏4家之外,其余14家均为周姓,而刘氏、桑氏两家也与周氏出身的女性有婚姻关系。因此,“周村”确实名符其实,村落的成员大部分姓周,可以看作是一个周姓的同族村落。
在西明寺内麟德元年造像塔铭旁边,还有一通与“周村”相关的碑刻,即题为《周村四十余家镌像记》的唐开元二十四年(736)铭文碑。碑文以“维开元四年季岁次景(丙)子正月辛巳朔十八日戊戌,崇仁乡周村四十余家再镌”起始,内有“镌容刊像,承祖祢之前规,拔苦拯迷,为子孙之厚福”等语,由此可知“周村”周氏一族子孙于麟德元年之后72年、约历经两代之后的开元二十四年,仿祖先造像供养追刻此碑。相对于麟德元年碑所载之18家,开元二十四年碑所载人物增加了一倍多,达40余家,人口达到280人左右,可见“周村”的成长。开元二十四年碑应与麟德元年碑一样,镌刻了当时40余家供养人姓名,但道光志及《金石续编》却都省略未记。道光志仅记录了一位有官职的“瀛洲司马周务道”。
周村被称为周刘村,有文字记载的则在金代。道光版《修武县志·金石志》收录有《重修古佛幢记》,碑文中有“南怀州修武县梁平乡周刘村有胜地一囗,不记其岁月之祥,建立古佛堂一所,乃为四民之善刹。……时大金皇统七年岁次丁卯四月八日记”的记载,推测此时刘姓人口已占相当比例,故而得名周刘村。其后至民国,周刘村名一直延续下来。建国后,由于各种原因,周刘村被才讹称为“周流村”。
根据道光版《修武县志》及《金石续编》收录的关于周村(周刘村)的碑刻,特别是麟德元年碑所记的周村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