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帖吧 关注:39贴子:2,984
  • 8回复贴,共1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的八次主要陆战兵力对比和结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太阁立志传5


1楼2007-11-27 14:52回复
    作者: 219.139.169.* 2007-11-23


    2楼2007-11-27 15:00
    回复
      (八)顺天郡战役: 

      明军:2万余人 
      将领:刘铤 
      副将:李应轼,吴宗道,吴广,王士琦等 

      日军:第1军团 1万4千人左右 
      军团长:小西行长 
      副将:马晴信,松浦镇信,远藤又次郎,内藤如安,大村喜前,后藤信康 

      结果:明军胜利,毙伤日军7千余人,明军伤亡3千5百余人。
       
      日军阵亡将领:大村喜前 

      战役过程:开始明将刘铤采取了假和谈的方法诱使小西行长出城,后事情败露。日军开始想以骑兵冲击明军左翼,结果出击的日军反被明军包围,全军覆没。日军在防守了5天后从海上撤退回国。 

      明军胜利的原因:这次战役其实没有什么过多的精彩之处,只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战而已。倒是日军在撤退的时候巧妙地躲过了明军的水军的拦截倒是值得研究。 

      《明史》有些记载是失实的,过分夸大了明军的损失,懂点政治的就知道是什么原因。象什么"尉山之败亡卒两万",“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当时明朝实际才派了多少军队?除掉运送粮草的之类的辅助人员,真正的战斗部队一共才多少?《明史》上失实的记载也成了现代日本一些所谓的历史学者意淫的依据。倒是英国人可能是事不关己倒说了几句客观的,详见《剑桥世界史》(书店就能找到),该书认为明军数量低于日军。


      5楼2007-11-27 15:06
      回复
        这才是战国~


        6楼2007-11-29 22:53
        回复
          不是正宗的,呵呵


          7楼2007-11-29 23:14
          回复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07]
             
             守卫平壤部队,为日军第一军全部、第二军一部,共计一万八千余人,以及朝鲜军(朝奸部队),共计五千余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于是小西行长命令: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火枪,务必死守。
             而在东面,明军并无大量军队,所以小西行长大胆做出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 
             “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余部队为预备队,由我亲自统领!” 
             至此,小西行长部署完毕。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东面应无敌军,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两城,
            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打退明军总攻,固守待援,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此时,在城外的明军大营,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
             “我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具体部署如下: 
             “左军指挥杨元,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 
             “右军指挥张世爵,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以上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 
             第二个被部署的地区,是北城。 
             “南军(即戚家军)指挥吴惟忠,率军三千人,攻击北城牡丹!” 
             平时开会时,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他说,别人听,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 
             “此攻城部署,在下认为不妥。” 
             打断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铁岭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时任副总兵。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凭着这层关系,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 
             “我军驻扎于西城,已有两日,日军可能已判断出我军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强防守,我军恐难攻克。” 
             “此外,南军虽为我军主力,但北城地势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难以破城。”


            8楼2007-12-22 21:04
            回复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208]
               
              要说还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没吭声,听他把话说完了。
              当然,面子也就到此为止,李司令把手一挥,大喝一声:
              “这些事不用你理,只管听命!”
              接下来是东城和南城:
              “东城不必攻击!”
              “为什么?”这次提出问题的,是祖承训。
              虽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实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余,为何不进攻东城呢?
              而回答也确实不出所料,言简意赅,简单粗暴:
              “你没有读过兵法吗?围师必缺!”
              所谓围师必缺,是一种心理战术,具体说来,是指在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因为如果敌军深陷重围,无处可跑,眼看没活路,必定会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围死了,城里这两万多玩命的冲出来,能不能挡得住,那实在很难说。
              最后一个,是南城。
              “神机营参将骆尚志,率南军精锐两千,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八千,攻击南城含毯门,由我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直到这最后的一刻,李如松才摊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亲眼看到了困兽的威力,在优势明军的围困下,城内叛军却顽固到了极点,土包堆不上,水也淹不死,内无粮草,外援断绝,居然坚持了近半年,明军千方百计、死伤无数,才得以获胜。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李如松领悟了极其重要的两点秘诀:
              一、要让对方绝望,必先给他希望,此所谓围师必缺。
              二、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击点,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对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于是在两天前,他攻击了北城,并将主力驻扎在西城,放开东城,不理会南城。
              西城是大军的集结地,这里必定是主攻的方向。
              南城过于广阔,无法确定突破点,不利于攻城,绝不会有人攻击这里。 北城曾被进攻试探,这很可能是攻击的前奏。
              所以,我真正的目标,是南城,含毯门。
              当所有人终于恍然大悟的时候,李如松已经说出了最后的安排:
              “副总兵佟养正,率军九千人,为预备队。”
              应该说,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人,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安排,在之后的战役中也毫无作用。
              但十分滑稽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副总兵,却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所谓主将李如松,和他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9楼2007-12-22 23:31
              回复
                您。。。!点击返回


                10楼2007-12-27 18: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