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吧 关注:85贴子:556
  • 27回复贴,共1

大明后金萨尔浒之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战况地理图如下


1楼2014-03-11 23:49回复
    关于明军的兵力。
      杨镐兵力47万全系向努尔哈赤恫吓之辞。1619年战事前夕明兵部尚书黄嘉善言,辽东所有官兵共20万人,此数仍不可靠。所谓20万人,系在辽东镇原额9万之外又加由关内新调往11万。辽东编制数94,693员名载在《大明会典》系国初底数,16及17世纪曾未如额。即张居正执政时代经过极端整顿,时人谓之为“掊克”,犹只能维持至83,000人,况至此又已40年,又承新败之后,即不可能接近此数字。内地遣往之11万人亦多虚员。当明军刚一与满军接触,杜松立即惨败之际,大学士方从哲即向万历帝建言:奴酋之兵据阵上共见约有10万,宜以十二三万方可当之,而昨之主客出口者仅7万余,岂能相敌?
      但满洲资料因袭明方传言,亦谓对方有兵力20万。彼方以弱敌强,以寡胜多,即照一般习惯亦乐意夸张敌方兵数。萨尔浒战役,满方称杜松率众6万,但当时明廷派往该路之监军御史呈奏杜松所领只25,000余员名。如以同样比率加诸所谓20万,则杨镐所率兵只83,000人。即再加朝鲜所派兵及叶赫一部参战兵员,其总数亦只能在10万上下,不可能接近20万。
      努尔哈赤亦自称八旗兵马10万骑。以后杨镐各路兵败之后,满军于当年七月攻占开原,用兵4万,此为满军首作攻城战,系全力以赴,此4万数可以表现其兵力概况。又在击败杨镐军后,努曾以犒赏加诸220个“牛录”(骑兵连)。按每一牛录有编制数300名,220牛录应共有最大之战斗力66,000人。萨尔浒战役展开时满军仓促动员,兵马到达时随即加入战斗。所以从以上情形看来:在战斗最高潮时,可能投入5万至6万人,但并非经常如此。所以在纯粹数字上,明军仍占优势,但不如外传之甚。
      以下尚要说明:在战场上满人集中兵力,常保持局部数量上之优势,但其记录经常高度估计对方兵力,而低估本方兵力,大概炫耀战功,不能放弃以寡敌众之立场。


    2楼2014-03-11 23:51
    回复
      大明作战战略计划


      3楼2014-03-11 23:53
      回复
        杨镐之攻略计划,自北至南兵分四路,马林、杜松、李如柏及刘綎各称“主将”,出边各有出发城堡地点,但未指明每路之攻击目标,只称其任务分别为“攻奴酋之北面”、“攻奴酋之南面”等。马林原定由三岔儿堡出边,经彼呈请改由靖安堡出,但攻击发动之前夕,马又请求仍依原案由三岔儿堡出,亦经批准,因此日后马林两路遇敌时,彼此相去不过数公里,但为浑河阻隔,杨镐未派前锋,未控制总预备队。但明军后方重镇如辽阳、广宁仍有专将专兵把守。
          从军事眼光看来,杨镐之攻略计划甚鲜成功希望;统帅未遣派搜索部队,敌情始终不明;亦未指明左翼主攻、右翼辅助,而系平行并进,四路主将各不相属,战线广袤300公里;自部队开进后主帅即失去掌握,至兵败之后,杨镐始悉部队已与敌军接触。
          明军攻势可谓“外线作战”,显然以敌都赫特阿拉为目标。此时努尔哈赤如采取被动,明军可望合围,否则即集中兵力兼程猛进,不顾对方野战军之出处,先以雷霆万钧之力夺取此牙城,亦或仍可奏肤公。再不然则依赖数量上之优势,不计时日,各路稳打稳扎,一面以守作攻,逐渐缩小其包围圈,亦应向各主将剀切表明统帅企图,指定中间预定之到达线。倘或其目的不在攻城,而在捕捉、歼灭敌之野战军,更当加强纵深配备,注意侧翼行动,不能赋予某路任务为攻奴酋之某一面。
          看来明军缺乏参谋业务,只依袭故智,一面夸张兵力,一面构成张布罗网、四面合围之形象,希望对方未战先怯,望风瓦解。但努尔哈赤久经征战,非杨应龙可比拟,亦非丰臣秀吉手下诸将所能比拟。
          满洲资料表示,努尔哈赤见到明军燃点火炬,夜间行军到达攻击准备地点,即利用满军骑兵之机动性,无时无地不造成局部的及暂时的数量上之优势,遂行各个击破,实际以攻作守。终全战役,其都城以极少之守军防御,有时无守兵。
          明军纠集之兵员出自五花八门,来自南北,征派者有之,雇募者有之,此在统御经理上发生无数问题,况又千里裹粮,先已尽极劳惫。从其装备看来,此远征军准备以诸兵种协同之姿态作战,但从战役过程中之记录看来,其兵员甚少如是之训练。杜松与刘綎均以个人之武艺驰名,所恃者“家丁”。可见得其未放弃传统战法:主将出阵,家丁护卫。其他兵卒胜则蜂拥上前,败则部队瓦解。当刘綎到达辽东战场时,携有家丁736人,最后与之同殉难者有“养子”。
          北京政局亦影响杨镐之决心。此时万历帝已多年不临朝,奏折留中(即拂意者不加批答),六部堂上官遇缺不补,内阁大学士只有方从哲一人,此人成为众怨之尤,被攻击指摘无余力,希望杨迅速图功。传统历史学家谓其“发红旗日趣杨镐进兵”,想系事实。


        4楼2014-03-11 23:55
        回复

          明军全部兵力分成四路,各路主将、兵力、路线可概述如下:
             (1)西路即抚顺路,以山海关总兵杜松为主将,率官兵二万余人,由沈阳出抚顺关,沿浑河右岸(北岸)入苏克素浒谷,从西面进攻赫图阿拉。
             (2)南路即清河路,以辽东总兵李如柏为主将,率官兵二万余人,由清河出鸦鹘关,从南面进攻赫图阿拉。
             (3)北路即开原路,以原任总兵马林为主将,率官兵二万余人,由靖安堡出趋开原、铁岭,从北面进攻赫图阿拉。
             (4)东路即宽甸路,以总兵刘綖为主将,率官兵一万余人,另有朝鲜助战官兵一万三千人,由凉马甸从东面进攻赫图阿拉。
            非常明显,明军四路进兵乃凭借其数量优势,采取“分进合击”战略,以期一举面将努尔哈赤兵力围歼。在另一方面,努尔哈赤则采取“各个击破”对抗战略,即有如其所言:“凭汝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 注:傅国,《辽广实录》卷上。 ] 由于此一战略运用得当,遂使明军惨败,努尔哈赤大胜。
            努尔哈赤一共只花五天时间,即赢得所谓“萨尔浒之战”,现在依照日期来对会战过程作一较详尽叙述。


          5楼2014-03-11 23:56
          回复
            实际战争过程


            6楼2014-03-12 00:00
            回复


              8楼2014-03-12 00:09
              回复


                9楼2014-03-12 00:19
                收起回复
                  南路军兵出鸦鹘关,迟迟不进,逗留观望。
                  明军兵败后李如柏自杀谢罪,大概是无法交待自己在萨尔浒一役中的消极表现。
                  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部队,对三路明军未作任何策应
                  等到杜松、马林两路战败,他才慌忙调南路军的李如柏回师。
                  李如柏的南路军回撤,据说途中自相践踏,死伤千人。


                  13楼2014-03-12 00:39
                  回复
                    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明军的失误之处。
                    将帅方面,杨镐文人出身,缺乏战争经验,没有能力统筹全局,加上私心自用,故意陷害刘,而西路军杜松的轻举妄动,贪功冒进,南路军李如柏处境尴尬,用兵迟疑,都是直接导致明军兵败的原因。
                    杨镐懂一点军事,曾经夜袭蒙古军,也曾开荒种田立过功,后来远赴朝鲜与日本人作战,大败,不过朝中有人,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萨尔浒大败之后,有御史弹劾杨镐,可是明神宗置之不理。没多久,开原、铁岭又相继失守。这时候言官再次弹劾杨镐,杨镐这才被逮捕下狱,于崇祯二年被杀。
                    战略方面,明军采用的是分进合击,四路会攻的战略,当然,这样的部署本身不足已成为致命要害,但是必须认识到,要分进合击,就必须对四路军马进行全面地把握,要求主帅能够及时了解战况,要求各部队能够相互支援,要求各部队之间保持信息的畅通,而这几点,明军都没有做到。
                    在明军主力西路军受到围歼时,杨镐远在沈阳,一无所知。没有对努尔哈赤的奇袭做出任何反应,也没有调度部队进行增援,更没有修改自己的分进合击计划。就这样任其各个击破。
                    三月三日,明军的西路、北路已经溃败,而东路军在三月四日竟然还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仍然按照原定计划行事,最后中伏惨败。
                    杨镐手中握有一支实力不弱的机动部队,并且还有一支实力完好无损的南路军,在整个战役中居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连掩护兄弟部队败退都没有做到。
                    杨镐身在后方对战况茫然无知,而前线又没有人统一指挥和协调,以至先机尽失。文人领兵,多是如此,纸上谈兵,纵横无敌,实际操作起来却应对乏策。


                    14楼2014-03-12 00:48
                    回复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女真的努尔哈赤雄才大略,用兵如神。
                      努尔哈赤对敌情了若指掌,充分利用了几路明军的时间差,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并且针对明军的情况作了及时而有效的调整,尤其是两日之内连破明军主力西路和北路大军,其战斗力之强、调度之机动灵活,令人叹服。
                      国之将亡,必出妖孽,明有杨镐袁崇焕;清有慈禧康有为,可惜可叹。


                      15楼2014-03-12 00:52
                      回复
                        即可


                        17楼2014-06-14 14:44
                        回复
                          谁有中国历代战争史电子版求发一份,如为简体横排,不胜感激,qq198312367


                          18楼2014-06-14 14:45
                          收起回复
                            赞一个,请问历代战争史还有哪一册比较好看呢除了明?


                            IP属地:澳大利亚19楼2015-12-22 09: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