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进了贾府之后,日子过得如何呢?在他人看来,黛玉应该是最幸福的了,上有贾母万般怜爱,中有宝玉常来陪伴,下有紫鹃用心服侍,并且寝食起居,一如宝玉。但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她不仅没感觉自己幸福,还写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诗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贾府错综复杂,对于在贾府生活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口碑,而黛玉的口碑偏偏不好,原文中说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就让黛玉想不通:其实她并不比宝钗差,为什么口碑却远在宝钗之下呢?于是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煎熬久了不免活得辛苦。一旦活得辛苦,得到贾母再多的爱护也是枉然。
可是,黛玉真的如”下人“所说吗?非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黛玉根本没有那些”下人“说的那么不堪,相反,要论起大度来,黛玉就算不如宝钗(何况我不同意),也是相当明显的。湘云、妙玉都打趣过她,但她并不生气,反而认为是湘云、妙玉跟她关系太好了,才敢开这样的玩笑的。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黛玉的口碑如此不好呢?
说到这里,相信有些不喜欢黛玉的人就会搬出最厉害的”武器“——”莫怨东风当自嗟“来打击黛玉,说黛玉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别人。这样的解释是绝对要不得的,不客气地说,你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黛玉,就不会如此曲解。黛玉口碑不好究竟要怪谁,这个还真不好下定论。其实,要我来说,既不能怪她自己,也不能怪那些”下人“,要怪也只能怪人们形成的习惯,不愿多留眼光去看别人的优点,别人做了再多的好事也是草间露,再少的坏事也成墙上钉。这就是俗话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至于宝钗为什么在众人眼里如此完美,是因为宝钗城府很深,她在入住贾府后,很快掌握了贾府的特点,她知道如何做才能博得好口碑,所以她为人行事一贯八面玲珑,尽量避免得罪一个人,尽量把事情考虑得周到,尽量避免在别人面前犯错,所以众人挑不出她的错来,也就糊里糊涂地把她当做完美的典范。
那么,难道大家就没有夸过黛玉吗?不是的,也就是在第二十六回,小丫鬟佳蕙夸了黛玉。但也就是这一夸,让我瞬间明白了许多……
(红玉)忽听窗外问道:“姐姐在屋里没有?“红玉闻听 ,在窗眼内望外一看,原来是本院的个小丫头名叫佳蕙的,因答说:”在家里,你进来罢 。“佳蕙听了跑进来,就坐在床上,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
黛玉随便赏了佳蕙两把钱,佳蕙就感激得不得了,于是她对红玉夸起了黛玉的好。但是,我们注意看了,对话的地点在哪儿呢?在一间屋里。这就是黛玉的好名声传不出去的原因。两个少不更事的小丫鬟,屋里闲聊,说过就忘,于是,黛玉的善举,黛玉的好名声,被贬值成了屋里的悄悄话。
果然,在接下来的第二十七回,黛玉的坏名声又一次占了上风。滴翠亭,宝钗出于一时好奇偷听了红玉和坠儿的对话。红玉说完话后怕人偷听,决定推开槅子看看。宝钗知道躲不及了,就使出了”金蝉脱壳“的法子,谎称黛玉”在这里蹲着弄水儿“,好让自己脱身。红玉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请看:
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大家看到了吧,红玉怀疑黛玉偷听,紧张得滚油浇心一般,想的是”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怕的是”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她从听说黛玉赏钱,到怀疑黛玉偷听,前后总共才多长时间?可她已经完全忘记了黛玉的善举。
单从滴翠亭事件看来,我们就可以发现,黛玉不仅不是可厌的娇小姐,相反还是可怜的受冤者,她为什么没能像宝钗一样博得好口碑,只因为太多太多的人不肯客观看待她。
我们作为旁观者,应该是看得最清楚的吧?然而,情况并不乐观,因为并非所有的旁观者都能做到客观看待,仍然有一些旁观者,竟与书里的那些”下人“犯同样的错误,他们直接把那些”下人“的评价当真理,真可谓”学而不思“。于是,黛玉的坏名声在他们心里得到了延续。
也许作者早就意识到了,像黛玉这样多面而神秘的人物,必然会引起读者的误读,所以他吟诵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既是在感叹太多人让他的心血白流,又是在提醒读者千万不要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于那些读不懂黛玉的人,我再无他话可讲,只将这意味深长的诗句,再次苦笑低吟……
因为,贾府错综复杂,对于在贾府生活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口碑,而黛玉的口碑偏偏不好,原文中说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就让黛玉想不通:其实她并不比宝钗差,为什么口碑却远在宝钗之下呢?于是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煎熬久了不免活得辛苦。一旦活得辛苦,得到贾母再多的爱护也是枉然。
可是,黛玉真的如”下人“所说吗?非也。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黛玉根本没有那些”下人“说的那么不堪,相反,要论起大度来,黛玉就算不如宝钗(何况我不同意),也是相当明显的。湘云、妙玉都打趣过她,但她并不生气,反而认为是湘云、妙玉跟她关系太好了,才敢开这样的玩笑的。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黛玉的口碑如此不好呢?
说到这里,相信有些不喜欢黛玉的人就会搬出最厉害的”武器“——”莫怨东风当自嗟“来打击黛玉,说黛玉是自作自受,怪不得别人。这样的解释是绝对要不得的,不客气地说,你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黛玉,就不会如此曲解。黛玉口碑不好究竟要怪谁,这个还真不好下定论。其实,要我来说,既不能怪她自己,也不能怪那些”下人“,要怪也只能怪人们形成的习惯,不愿多留眼光去看别人的优点,别人做了再多的好事也是草间露,再少的坏事也成墙上钉。这就是俗话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至于宝钗为什么在众人眼里如此完美,是因为宝钗城府很深,她在入住贾府后,很快掌握了贾府的特点,她知道如何做才能博得好口碑,所以她为人行事一贯八面玲珑,尽量避免得罪一个人,尽量把事情考虑得周到,尽量避免在别人面前犯错,所以众人挑不出她的错来,也就糊里糊涂地把她当做完美的典范。
那么,难道大家就没有夸过黛玉吗?不是的,也就是在第二十六回,小丫鬟佳蕙夸了黛玉。但也就是这一夸,让我瞬间明白了许多……
(红玉)忽听窗外问道:“姐姐在屋里没有?“红玉闻听 ,在窗眼内望外一看,原来是本院的个小丫头名叫佳蕙的,因答说:”在家里,你进来罢 。“佳蕙听了跑进来,就坐在床上,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
黛玉随便赏了佳蕙两把钱,佳蕙就感激得不得了,于是她对红玉夸起了黛玉的好。但是,我们注意看了,对话的地点在哪儿呢?在一间屋里。这就是黛玉的好名声传不出去的原因。两个少不更事的小丫鬟,屋里闲聊,说过就忘,于是,黛玉的善举,黛玉的好名声,被贬值成了屋里的悄悄话。
果然,在接下来的第二十七回,黛玉的坏名声又一次占了上风。滴翠亭,宝钗出于一时好奇偷听了红玉和坠儿的对话。红玉说完话后怕人偷听,决定推开槅子看看。宝钗知道躲不及了,就使出了”金蝉脱壳“的法子,谎称黛玉”在这里蹲着弄水儿“,好让自己脱身。红玉又是怎样的表现呢?请看:
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大家看到了吧,红玉怀疑黛玉偷听,紧张得滚油浇心一般,想的是”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怕的是”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她从听说黛玉赏钱,到怀疑黛玉偷听,前后总共才多长时间?可她已经完全忘记了黛玉的善举。
单从滴翠亭事件看来,我们就可以发现,黛玉不仅不是可厌的娇小姐,相反还是可怜的受冤者,她为什么没能像宝钗一样博得好口碑,只因为太多太多的人不肯客观看待她。
我们作为旁观者,应该是看得最清楚的吧?然而,情况并不乐观,因为并非所有的旁观者都能做到客观看待,仍然有一些旁观者,竟与书里的那些”下人“犯同样的错误,他们直接把那些”下人“的评价当真理,真可谓”学而不思“。于是,黛玉的坏名声在他们心里得到了延续。
也许作者早就意识到了,像黛玉这样多面而神秘的人物,必然会引起读者的误读,所以他吟诵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既是在感叹太多人让他的心血白流,又是在提醒读者千万不要停留在肤浅的层面。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对于那些读不懂黛玉的人,我再无他话可讲,只将这意味深长的诗句,再次苦笑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