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无意吧 关注:26贴子:1,486
  • 6回复贴,共1

就这样刷完了《冰菓》,蛮留恋冰菓的味道的,节能主义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3-12 20:13回复
    zz:
    它是折木奉太郎堕入爱恋的漫长过程,温柔美好得让人又微笑又哭泣。它是人性的群像剧,悲 伤心酸沉重复杂无奈不甘的各种真相屡次带着震撼的力度直击我心。在表达细腻情感方面,京阿尼永远无人能敌,铺垫与爆发恰到好处,才气、心血和爱样样齐全。


    2楼2014-03-12 20:17
    回复
      zz:
      按照原作的分集,五卷已出其四,冰果的意义已经图穷匕见。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冰果不过是披着校园推理的皮,来对日本新一代进行苦口婆心的说理。从折木这个人“节能主义”的设定以及这个设定的逐渐被推翻,到“冰果”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个敏感话题进行的管中窥豹的探索,“愚者的片尾”对于各人的意见的展示和调和的过程进行的一个微缩的模拟,“绕远的雏鸟”对于亲情的探讨以及乐观的估计,到目前“库特利亚芙卡的排序”里对于人能力以及使用能力的一种叹息,无不是在兢兢业业地,甚至有点不自量力地想要去劝服日本新一代加入到日本新社会的建设中来。
      就举个简单的例子,用冰果这个故事作为全篇的命名和开章,其实是商业上很不明智的一个举动。因为上世纪六十年代,说白了在日本,就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一样,都是让人不愿触及,甚至有点倒胃口的一个话题。当年青年被活活浇灭的一腔热血,所留下的遗患到今日都未必愈合。那时的故事这样讲给下一代,必然在下一代的心中,给那个年代盖上了一层灰色的面纱。特别是在很多人都认为日本新一代特别是宅文化自私懒惰,目光狭窄,与世无争,自暴自弃的时候,跟他们说这件事无异于商业自杀。


      3楼2014-03-12 20:19
      回复


        6楼2014-03-12 20:27
        回复


          7楼2014-03-12 20:31
          回复
            zz:
            推理小说总会出现杀人,这个看来理所当然的现象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如果说推理小说的乐趣是trick,那么不出现死人也是可以成立的,可为什么偏偏绝大多数推理小说都出现了杀人事件甚至大量地连续地杀人。京极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他假借江户川之口:“推理小说如果单单以解谜为中心,并没有必要杀人。但是几乎所有的推理小说都涉及到了杀人,并不是因为杀人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而是因为凶杀这个事件满足了读者的某种欲望,满足了他们对于凶杀的偷窥欲,也使他们感受到了可能从不会感受到的凶手的孤独和负罪感,正是这样才吸引他们来看推理小说。”
              在这里京极夏彦的意思是说每个人心底中都潜在着对猎奇的欲望,即喜好观看他人的不幸,而至高无上的不幸莫过于死亡,推理小说中的死亡满足了读者的猎奇欲望,满足了对他人不幸的偷窥欲。不过他只解答了问题的前半部分,并没有回答为何要有侦探出场。
              在我看来侦探的出场则是对猎奇欲望的反动,常识告诉我们杀人是错的,虽然处于偷窥欲读者喜好欣赏杀人,但同时良知也让读者希望看到凶手被绳之以法。侦探这个角色就应运而生,而且他不同于警察(虽然很多推理小说的侦探角色担当就是职业警察,但本格的推理作品是排斥警察的),侦探不像警察那样带有国家/政府/法律的身份。他揭开谜题/找出真凶/破解真相,虽然站在良知的角度会谴责凶手,但他不负责惩罚凶手,他和读者的立场是接近的,是良知的人而不是政府的机器。通过侦探读者获得对猎奇的拨乱反正,从而回归正常的社会,这是推理和恐惧最大的不同。
              但本质上侦探只是一种自我满足,推理小说只负责解决trick,并不治愈人心,对推理读者来说凶手abc和被害人defg等都不过是符号罢了,用完即可以丢弃的棋子。推理作家也不会把心思放在这些拼图上,被人们牢记的永远是那些经典的trick而不是某甲乙丙丁被害人。从这点上来说千反田的想法才是异类,作者的感情,小说人物的态度,似乎是真正的“万人の死角”!


            8楼2014-03-12 2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