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练员语无遮拦,态度恶劣
驾校教练就相当于人们学生时代的老师,然而,这个“老师”的自身修养和职业道德却让很多人望而兴叹。教练在执教过程中语无遮拦,骂人成风。教练的态度主要有两大特征。
第一,不能多问。由于他们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时而久之,情绪烦躁,尤其是碰到反应稍慢的学员,更是出口便骂,甚至伤及人格尊严。
第二,不愿多讲。每当学员有问题,或者当其示范一个动作时,学员两次、三次没做到,或者没听清,便开始“火冒三丈”,以致态度恶劣,甚至出口骂人。
2.消费者背负压力,消费主客,次序颠倒
驾校属服务行业,学员学车给驾校交钱,学员本是消费者。交钱本是为了学得驾驶技巧,可是这一个消费群体,不仅没有质疑对方质量的权利,反而自己却成了对方的“出气筒”。消费者的权益何在?在忍气吞声的拿到驾照后,学员的人格尊严又何在? 本来在这个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已经非常沉重,然而,学一个车还要看着教练的脸色,背负精神的压力,这岂是忍与不忍的问题? 很多学员,为了讨好教练,换得教练的好心情,希望教练能够耐心一点,态度不要那么恶劣,都向教练“敬赠”好处,送礼送物。烟、酒、茶叶、红包,这些东西依附在驾驶技能的背后成了通向“驾照”的绿色通道。当然,学员自愿送礼,这也无可厚非,然而很多学员并非情愿,但是看到其他学员都送了,生怕自己不送,到时候教练给自己“穿小鞋”。这种心态是普遍存在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自然要从两个角度看。 第一,是学员的软弱。总想以送礼来换取“太平”,反正也就一两个月,挺挺就过去了。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普遍存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助长了教练的不正之风。 第二,是驾校教练这个群体的素质问题。作为一个从事“教练”名号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个人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造成了几个问题。一是无法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员的心理活动,将学员的“怕”当作是“尊敬”,以此来换得自身心理的满足;二是由于素质问题而造成的语言不当,增加学员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学员的学习效果;三是酿成执教中的骂人之风,对社会和谐造成极大的影响。
可见,很多教练并不情愿和善的、耐心的对待学员。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老师”职业道德何在?同时也让我们不时地疑问,对于驾校教练的考核标准难道仅仅是技术上的评定吗?品性、修养难道就可以没有任何标准?行业约束在哪里?很多人都认为,教练都是那样,忍忍算了,几个月就过去了。然而,这个问题不仅是某个人的个人问题,其本质已经上升为一个极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鉴于此,消费者反而成了“受害者”。很多人每次练车都是在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中完成学习,此后带着一种沮丧的心情回到家里,在一种极为矛盾的情绪下深思下一次又该如何应付教练的恶劣态度。教练和学员,到底谁是消费者? 在这样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社会又岂能容忍这样的社会问题、不良之风继续滋生?行业自律,职业监管,刻不容缓。
驾校教练就相当于人们学生时代的老师,然而,这个“老师”的自身修养和职业道德却让很多人望而兴叹。教练在执教过程中语无遮拦,骂人成风。教练的态度主要有两大特征。
第一,不能多问。由于他们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时而久之,情绪烦躁,尤其是碰到反应稍慢的学员,更是出口便骂,甚至伤及人格尊严。
第二,不愿多讲。每当学员有问题,或者当其示范一个动作时,学员两次、三次没做到,或者没听清,便开始“火冒三丈”,以致态度恶劣,甚至出口骂人。
2.消费者背负压力,消费主客,次序颠倒
驾校属服务行业,学员学车给驾校交钱,学员本是消费者。交钱本是为了学得驾驶技巧,可是这一个消费群体,不仅没有质疑对方质量的权利,反而自己却成了对方的“出气筒”。消费者的权益何在?在忍气吞声的拿到驾照后,学员的人格尊严又何在? 本来在这个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已经非常沉重,然而,学一个车还要看着教练的脸色,背负精神的压力,这岂是忍与不忍的问题? 很多学员,为了讨好教练,换得教练的好心情,希望教练能够耐心一点,态度不要那么恶劣,都向教练“敬赠”好处,送礼送物。烟、酒、茶叶、红包,这些东西依附在驾驶技能的背后成了通向“驾照”的绿色通道。当然,学员自愿送礼,这也无可厚非,然而很多学员并非情愿,但是看到其他学员都送了,生怕自己不送,到时候教练给自己“穿小鞋”。这种心态是普遍存在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自然要从两个角度看。 第一,是学员的软弱。总想以送礼来换取“太平”,反正也就一两个月,挺挺就过去了。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的普遍存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助长了教练的不正之风。 第二,是驾校教练这个群体的素质问题。作为一个从事“教练”名号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个人素质普遍不高,这就造成了几个问题。一是无法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学员的心理活动,将学员的“怕”当作是“尊敬”,以此来换得自身心理的满足;二是由于素质问题而造成的语言不当,增加学员的心理压力,以致影响学员的学习效果;三是酿成执教中的骂人之风,对社会和谐造成极大的影响。
可见,很多教练并不情愿和善的、耐心的对待学员。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的“老师”职业道德何在?同时也让我们不时地疑问,对于驾校教练的考核标准难道仅仅是技术上的评定吗?品性、修养难道就可以没有任何标准?行业约束在哪里?很多人都认为,教练都是那样,忍忍算了,几个月就过去了。然而,这个问题不仅是某个人的个人问题,其本质已经上升为一个极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鉴于此,消费者反而成了“受害者”。很多人每次练车都是在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中完成学习,此后带着一种沮丧的心情回到家里,在一种极为矛盾的情绪下深思下一次又该如何应付教练的恶劣态度。教练和学员,到底谁是消费者? 在这样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的社会又岂能容忍这样的社会问题、不良之风继续滋生?行业自律,职业监管,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