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分析学吧 关注:1,311贴子:656
  • 4回复贴,共1

【分享】沟通案例——年会噩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司年会上,老板号召大家畅所欲言,开场白中,老板言辞恳切,说明公司是大家的,他是为了梦想做这个公司,希望每个人都发展的好,并描绘了公司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最后为了这个美好愿景,希望大家献计献策,来一次头脑风暴,如果公司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问题,也希望大家坦诚提出。
面对老板声情并茂的演说,大家的反应不同。有的人表达的是对公司尤其是对领导的高度认同赞赏;有的人看到了公司的问题,无私的表达出来希望公司能更好;有的人沉默不语。最后无论大家说的什么,老板都以微笑面对,感激大家的用心,令全员上下感觉群情澎湃,年会在一片温暖激动的氛围中结束。
然后……
发生了什么?
两个凡是:凡是高度认同公司及领导的同事获得了大力提升和重用,工资也在保密的情况下一长再长,年终奖也是最高;凡是对公司管理制度提出建议的同事不着痕迹地被从重要岗位上调开,并且无论成绩如何,从此再无上升机会,工资也是“六月的冰不再冻(动)”,年终奖就更不用说,可怜得不能再可怜。
很熟悉的场景,有政治经验的人想到了历史上的若干运动,居然重演在如今很多号称现代化管理的企业中。
是的,就是游戏的重演,老板只是为了发现他想发现的,印证他想印证的:看看,终于让我抓到了,你们就是不知足,就是不感恩,就是瞧不起公司领导。表面事实是老板发扬民主管理的作风,广泛征求大家对公司的意见。但我们可以看出老板隐蔽的内心动机:我知道公司有些人总在背后对公司的管理说三道四,我要验证一下到底有多少人不认同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潜台词和心理定位: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背后怎么想的,别想否定我,我决不允许在我的王国里,有人不认同我。我会让你们尝尝我的厉害(我好,你不好)。
所谓的头脑风暴从一开始就是陷阱,老板想听到的只是赞赏、认同,希望别人感恩。诸如“我来公司从各位领导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来了公司,实现了我的很多梦想。我们公司是业内最利害的。”这样的话在老板这儿,多多益善。如果他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倒也在他的想象之中,但对于这些,他早就有了准备,也早就有了自己的判断。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请君入瓮”了。
——《四大沟通模式》徐丽丽著


IP属地:湖北1楼2014-03-13 09:04回复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表面上的沟通是老板为了公司的发展集思广益,但心理层面的真实状况却是他内心没有安全感,对自己不接纳,对员工感觉不安全。于是发起了一个游戏来验证。由于他带着自己的心理定位“我知道你们否定我的管理”,所以如他所愿,他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建议),觉得自己的怀疑得到了验证。潜台词:“我抓到你们了,我就知道!”就像一个带有偏见的父母对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提出批评。
    在沟通中什么被漠视了
    这个情境中,游戏的发起人—老板,漠视的是自己的管理能力和大家对公司的感情。做生意有句俗话“褒贬才有买卖”,那些给你提建议,关注你不足的人才是更关注你的人,尤其那些对公司提建议的人,不用心是不可能发现不足的,也是不可能想出建议的。如果觉得只有说好话才是认同,只能说明自己内心太不安全。漠视了自己公司已取得的成绩和大家对公司的情感投入。
    老板可以如何调整
    首先我们必须说,嗯…….这个很难。老板是自己企业王国里的国王,他有充分的理由选择不改变。因为他可以随时换人,换上那些在任何场合下听话顺从的人——当然他会说那是“执行力强的人”。如果要调整需要契机:
    1)遇到了一个他很认同又很崇拜的成功者,对方又愿意指导他。
    2)公司经营出现了大的失败,员工工作效率一降再降,业务越来越萎缩。生存不下去的事实让老板不得不去反省,不是管理科学的问题,是做人的态度问题。
    3)调整心理定位,没有人想否定你或取代你。员工只是想公司能更好,大家能安安稳稳地打一份工。
    下属如何应对
    如果发现你的老板喜欢制造这样的噩梦,为了生存,建议你
    1) 打工而已,不要投入情感因素,不要以公司为家。也不要太在意领导的决策失误,公司是他的,负最后责任的是他自己。公开场合不要发表对公司领导及制度不利的言论。如果这时候你急领导所不急,走的就是你。
    2) 在一些小的事情上表现对领导的认同和欣赏,比如,时不时地肯定一下他在业界的地位和成绩,经常加加班,经常表达一下你从公司学到了很多东西。
    3) 任务执行过程中适当的汇报和沟通,不要让他以为你心中无领导。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做了再多的工作,情绪一个控制不住,前功尽弃。


    IP属地:湖北2楼2014-03-22 09:19
    回复
      分析的太对了,经常觉得自己太幼稚,悟不到领导话里的潜台词。可是一遇到事情又开始头脑发热。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4-04 22:26
      回复
        是这么回事。记得刚参加工作,我就遇到了类似的测试。当初年幼无知,傻啊,也没有什么书可以参考,也没有有经验的长辈给予指点。工作干得最多,好处一点没有。倒不是领导不知道谁干得多,因一有事叫的就是本人。只是,你知道的……徐丽丽老师的这本书,要是早二十年看到……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4-04-06 2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