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是嫡出。
写了上面这篇东西后,我突然发现这个主题下,大家的挖掘已经很深了,不像其它我兜过的吧。也许是因为影视和文学的吧观赏的人群不同吧。
中国有很多题材和故事,可惜都没法转化成影视作品。慕容冲的就是吧。
一则,以往主流意识都关注唐宋明清、始皇汉武等荣耀时期,乱无可乱的两晋乱世实在叫以仁义正统自居的汉家文人百姓无法解释,所以历来暗哑,不得重视。文艺领域的原创性也不足,不是没有人才,但因为现实的原因,原创人才很难出来。于是吃名著的现象很多。四大名著和金庸武侠都是拍了又拍的,我真不明白,那些导演怎么就喜欢一窝蜂。
但就电影产业本身,拍这里的故事也是有些困难的:
首先,那种金戈铁马、浩瀚大军,恐怕以中国影视的资金规模,也是很难拍成真人版的。
其次,中国的顶尖电影人才凋零,有冒出头的,也少有能把握这种大格局的,更难有格局即大还能关注这种“野史”性质的题材的人物。国内的像《三国演义》《雍正王朝》的创作班子,格局都挺大,但恐怕拍不了这个激荡着恩怨情仇,但主流又教冷僻的题材。《大明宫词》的人马或许会注意到这个别致的故事,但他们的作品气质偏阴,格局虽然高,但却不大。《孝庄秘史》的班子也是可以啦,但戏说的成分太重。
“三大导演”中陈凯歌的气质格局可以拍这个题材,但他对人物情感的把握不太好,太形而上,这点就不如李安,善于把握人物情感的冲突,很自然;张艺谋讲故事水平不是很好,头绪一多,就流于空洞(《英雄》),不然就是无趣的故事。冯小刚拍古装片似乎不行,《夜宴》的失败除了故事的糟糕外,他太迁就名角儿,不能用导演的威严摆平创作环节必需的严谨。
新生代的贾障柯、宁浩等还没有多少机会向我们展示古装功力,是机遇使然吧。
香港台湾导演拍戏,情节、人物等环节比较平衡,水准都不错,但一般的都都市化味道太重。
很关注吴宇森的《火烧赤壁》,确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聚拢这么大的资金,再观望观望吧。
中国电影,面对很多现实困难,因而题材很难扩大。看看今后怎么发展吧。不知道中国文学几时能够再度繁荣。
《凤起阿房》确实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竟然能在网络上看到。改次遇到,我也买一本——好作品该获得经济报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