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陌寞茉吧 关注:3贴子:113

回复:诗歌鉴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4-03-23 13:40
回复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4-03-24 07:38
    回复
      2025-05-14 11:23:41
      广告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12.(7分)①(3分) B
      ②(4分)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4-03-25 08:49
      回复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14.(8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4-03-26 07:53
        回复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14.(8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4-03-27 13:18
          回复
            <玉楼春>赏析及答案-钱惟演
            玉楼春①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
            昔年多病厌芳尊③,今日芳尊惟恐浅。
            【赏析注释】
            ①作者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
            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③尊:又写作“樽”。
            (1)<玉楼春>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玉楼春>最后两句词人写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样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赏析参考答案
            (1)以乐景衬哀情。作者以明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凄暗的心情,强烈地表达出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多的
            感伤。
            (2)通过对照,<玉楼春>作者写出此刻自己只能借酒浇愁,真切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和作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4-03-28 07:40
            回复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李纲是邵武人,本词是本地作家的作品,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二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昭然若揭。
              【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4-03-29 19:58
              回复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案】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
                (1)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案】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景色打动,勾起无边的思乡之愁,于是起身寺外,举头望天,心中泛滥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思乡怀亲之愁不免更加深挚,所以“不眠”。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翻译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赏析: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4-03-30 19:56
                回复
                  2025-05-14 11:17:41
                  广告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4-03-31 17:02
                  回复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附【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4-04-01 07:38
                    回复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①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②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 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关系: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② 原因: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4-04-04 11:21
                      回复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①“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②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①对比,②突出对落叶的感叹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4-04-05 17:00
                        回复
                          【2012北京】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①下列对本事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 ...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世界的美丽景色。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答案】①C(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②DE(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ABC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人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期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答】略
                          (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4-04-06 15:47
                          回复
                            【2012重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答】①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②“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 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③“宿 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 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答】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旧钓矶。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4-04-09 23:50
                            回复
                              2025-05-14 11:11:41
                              广告
                              【2012湖北】 送邹明府游灵武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4-04-10 16: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