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汉语: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
ak25 于 2014/3/7 12:43:1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统一了文字,但始终没有统一语言。中国人往往为文字的”提前统一”而自豪,但却忘记了这么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在无数种不同的语言中统一文字呢?那就必然是创造一种与语言无关的文字,只有与语言无关,文字才可以”统一”!汉字就是一种与语言无关的语言,汉字并不对应任何的语言,它可以与无数种语言对接,也就是说,汉字并不是通过附着于任何语音而获得含义的,它是一个”完全自足”的体系! 每一个汉字的含义都来自于其自身的”形象结构”,与语言图式没有任何关系,是”语言之外的独立王国”。它可以完全的脱离汉语而存在,甚至可以对接马来语和印第安语。汉字实际上使得汉语成为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或者说使得汉语分化成了一种有无数种语言(方言)的语言。如果不借助文字阅读,仅仅是”听”,则大部分不同地区的中国人相互听不懂。 汉字这种脱离语言的文字造成了中国人语言交流的困难,这甚至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地方割据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国一直难以建立中央混编的国家军队,来自不同地方的士兵相互听不懂对方的话,这样的军队根本没办法组织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只有”地方军队”,因为不同地区的士兵之间的语言差异太大,甚至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不同的只是谁是”中央的地方军队”?谁是”地方的地方军队”?所以,不同地方的”地方军队”为了成为”中央的地方军队”打得不可开交,这个恶果在民国时期再次显现出来,以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军队(比如桂系、奉系、皖系)之间打得难舍难分。 使用同一文字体系的人,却相互之间无法用语言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文化现象,它充分的证明了汉字是一种反语言的文字类型。汉字使得语言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边缘化,”能说会道”成为了一个贬义词,这对中国人的思维能力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因为人类只能通过语言而思考,而不能通过文字而思考。 由于汉字在含义上”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它在文法结构上也脱离了语言,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比如所谓的”文言文”的书写方式,即由文字而反过来创造了一种”语言”,这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语言的分裂:文字书写的”语言”人们听不懂,而人们说出来的语言,文字则写不出来。这造成中国历史上老百姓对文人墨客的文章及诗歌基本上都是”听不懂”的,这种怪异的文化现象应该可以载入史册。 所以,汉字这种”语言之外的文字”造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在数千年中都处于”说出来的话,却写不出来;写出来的字,却说不出来(听不懂)”的尴尬局面之中,即”说一套,写一套”。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中国人应该是经历了数千年”没有文字”的历史,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产生科学、哲学和逻辑学。 虽然汉字”有自己的一套”含义,但人们在思考时必须通过语音,比如心里的”念念有词”,所以汉字这个”自己的一套”对人类的思维是无意义的,人民必然还是要回归语音,但语言又已经被汉字解构得七零八落了,所以思维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成为了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以至于全世界的人都很容易理解的事,到中国人这里就可能会争论的没完没了,甚至很多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说辞”可以说得理直气壮! 汉字对汉语的破坏持续了很久,直到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才开始改变。所谓白话文运动,就是文字对语言的回归,要求文字直接记录语言,即”怎么说话,就怎么写字”。白话文运动绝对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划时代的运动,这个运动极大的解放了语言,帮助中国人获得了巨大的思想解放,迅速的融入了当时的”国际社会”,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现在的我们看中国文化史,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白话文运动之前的中国与白话文运动之后的中国,是两种差异极大的文化形式。 如果不是借助汉语拼音这种基于语言的”准文字”,中国人现在估计还是相互听不懂,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局面?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现在大行其道的汉语普通话依然是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汉语拼音只是注音而不是文字,但即便如此,汉语拼音也使得普通话成为汉语系中最为强势的语言,因为它毕竟有了一种”准文字”。 汉语其实是一种非常尴尬的语言,一旦它摆脱了汉字,回归其语言本身就会发现它已经被汉字解构得千疮百孔了,比如汉语拼音其实可以看成是汉语的”真实的文字”,我们会发现这个文字完全是看不懂也听不懂的,因为同音字太多了,也就是说,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已经溃散了。但语言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摆脱汉字的”自己那一套”,让汉语重构语言体系并不困难。 而长期使用与语言无关的文字造成的伤害非常巨大,很可能超出了中国人的想象,一个明显的恶果就是中国人在思维上总是陷入”无力”的状态,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中国人要走向文明,拥有与语言一致的文字是当务之急,这是中国人恢复思维能力的关键的、不可逾越的一步!
ak25 于 2014/3/7 12:43:1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统一了文字,但始终没有统一语言。中国人往往为文字的”提前统一”而自豪,但却忘记了这么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在无数种不同的语言中统一文字呢?那就必然是创造一种与语言无关的文字,只有与语言无关,文字才可以”统一”!汉字就是一种与语言无关的语言,汉字并不对应任何的语言,它可以与无数种语言对接,也就是说,汉字并不是通过附着于任何语音而获得含义的,它是一个”完全自足”的体系! 每一个汉字的含义都来自于其自身的”形象结构”,与语言图式没有任何关系,是”语言之外的独立王国”。它可以完全的脱离汉语而存在,甚至可以对接马来语和印第安语。汉字实际上使得汉语成为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或者说使得汉语分化成了一种有无数种语言(方言)的语言。如果不借助文字阅读,仅仅是”听”,则大部分不同地区的中国人相互听不懂。 汉字这种脱离语言的文字造成了中国人语言交流的困难,这甚至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地方割据的重要原因,因为中国一直难以建立中央混编的国家军队,来自不同地方的士兵相互听不懂对方的话,这样的军队根本没办法组织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只有”地方军队”,因为不同地区的士兵之间的语言差异太大,甚至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不同的只是谁是”中央的地方军队”?谁是”地方的地方军队”?所以,不同地方的”地方军队”为了成为”中央的地方军队”打得不可开交,这个恶果在民国时期再次显现出来,以地方语言为基础的军队(比如桂系、奉系、皖系)之间打得难舍难分。 使用同一文字体系的人,却相互之间无法用语言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文化现象,它充分的证明了汉字是一种反语言的文字类型。汉字使得语言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边缘化,”能说会道”成为了一个贬义词,这对中国人的思维能力造成了难以估量的伤害,因为人类只能通过语言而思考,而不能通过文字而思考。 由于汉字在含义上”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它在文法结构上也脱离了语言,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比如所谓的”文言文”的书写方式,即由文字而反过来创造了一种”语言”,这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语言的分裂:文字书写的”语言”人们听不懂,而人们说出来的语言,文字则写不出来。这造成中国历史上老百姓对文人墨客的文章及诗歌基本上都是”听不懂”的,这种怪异的文化现象应该可以载入史册。 所以,汉字这种”语言之外的文字”造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在数千年中都处于”说出来的话,却写不出来;写出来的字,却说不出来(听不懂)”的尴尬局面之中,即”说一套,写一套”。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中国人应该是经历了数千年”没有文字”的历史,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产生科学、哲学和逻辑学。 虽然汉字”有自己的一套”含义,但人们在思考时必须通过语音,比如心里的”念念有词”,所以汉字这个”自己的一套”对人类的思维是无意义的,人民必然还是要回归语音,但语言又已经被汉字解构得七零八落了,所以思维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成为了一件非常费劲的事情,以至于全世界的人都很容易理解的事,到中国人这里就可能会争论的没完没了,甚至很多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说辞”可以说得理直气壮! 汉字对汉语的破坏持续了很久,直到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才开始改变。所谓白话文运动,就是文字对语言的回归,要求文字直接记录语言,即”怎么说话,就怎么写字”。白话文运动绝对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划时代的运动,这个运动极大的解放了语言,帮助中国人获得了巨大的思想解放,迅速的融入了当时的”国际社会”,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现在的我们看中国文化史,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白话文运动之前的中国与白话文运动之后的中国,是两种差异极大的文化形式。 如果不是借助汉语拼音这种基于语言的”准文字”,中国人现在估计还是相互听不懂,这是多么可悲的一种局面?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现在大行其道的汉语普通话依然是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汉语拼音只是注音而不是文字,但即便如此,汉语拼音也使得普通话成为汉语系中最为强势的语言,因为它毕竟有了一种”准文字”。 汉语其实是一种非常尴尬的语言,一旦它摆脱了汉字,回归其语言本身就会发现它已经被汉字解构得千疮百孔了,比如汉语拼音其实可以看成是汉语的”真实的文字”,我们会发现这个文字完全是看不懂也听不懂的,因为同音字太多了,也就是说,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已经溃散了。但语言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摆脱汉字的”自己那一套”,让汉语重构语言体系并不困难。 而长期使用与语言无关的文字造成的伤害非常巨大,很可能超出了中国人的想象,一个明显的恶果就是中国人在思维上总是陷入”无力”的状态,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中国人要走向文明,拥有与语言一致的文字是当务之急,这是中国人恢复思维能力的关键的、不可逾越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