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36年前后,为清高宗乾隆元年前后,浙江新昌人吕抚造活字泥板,印刷了自著《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书中记载泥板制作工艺甚详,为已确知的世界泥版印刷之始。
《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的印刷方法独特,既不同于传统的雕版印刷,也不同于两者之间,被学者称为“活字泥版”,现总结如下:
造字时间:公元1736年前后,为清高宗乾隆元年前后。
造字材料:秫米、棉花、泥。
造字方法:用已刻好阳文反字,将泥叩上,造成阴文正字字母,形似铸铅活字用的字模。
贮字方法:大体依汉字部首将字母存入字格。
摆字方法:用阴文正字字母,在泥片上印出阳文反字,制成泥版。
边框处理:在泥上做外方线。框内印细格,为照格印字用,印出不显行格。
刷印方法:直接用泥版刷印。
造字数量:3000字就可印文章,7000余字就可印书籍。
印成书籍:吕抚自著《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
突出贡献:先造阴文正字字母,然后将字印在泥版上,出现阳文反字,以此泥版刷印书籍。这是活字与整版相结合的印刷方式。如果排除制字材料的因素,吕抚之法比后世用纸型浇铸的铅版工序要少,自然也方便。同时,造字的数量在古代活字印刷术中是最少的。因为每个字母是用来钤印泥版的,一种字一个字母就够用了,不用考虑常用字多备的问题。这种思路,只有后世的打字机、照排用字版与电脑字库之类才可类比,而西方传进的铅活字则不能克服字数太多的缺陷。
此书不仅印制独特,在书的结尾部分还将整个印刷工艺详加记录,是我们得以全面了解其制作方法。此法包括制泥、刻字、制版、印刷等几个不步骤,其间的工艺还比较精细、复杂。
吕抚之法在中国印刷史上是一种非主流方式,只能算是一种印刷尝试,虽然成功了,但并没有后继者。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即吕抚的社会地位与学术成就不高,不能与宋代的沈括、元代的王祯等人相比,而印刷术只是生产图书的一种手段,图书的思想内容才是书的灵魂。因此,一部真正的不朽之作,应该值是值得流传百世的精彩内容与快捷便利的印刷方式相结合的产物,否则,其数无人肯读,奇术也自然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