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一位名叫欧内斯特·强塔的法国人类学家在巴卡科依进行了一系列考古挖掘工作。他发现了两块陶碑,上面刻的楔形文字跟阿玛拉发现的那两块陶碑上无法破译的楔形文字相同,他的这一发现确实将古埃及文明与在巴卡科依修建城堡的那个文明联系起来了。于是科学工作者们开始提出有关赫梯人的理论,特别是当新破译出的公元前15至12世纪埃及的文献中提到了这个神秘的民族之后,有关于赫梯人的假设更如雨后春笋。
到了1905年,巴卡科依发现的陶碑中的一块被送到一个名叫雨果·温克勒的学者那里,这是一位在德国柏林大学里专门从事巴比伦和亚述楔形文字研究的专家。温克勒决心要解开这无人知晓的文字的秘密,他猜想这可能就是赫梯人的语言。他得到了塞尔多尔·马克利蒂,一位供职于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博物馆的土耳其官员的帮助,于1906年开始了在巴卡科依的考古挖掘工作。
考古学家从地质学家那里得到启示,意识到地层学能帮助他们确立所挖掘文物的年代,其道理很简单:埋藏得深的年代久远,埋藏得浅的更接近于现代。地层学是一个极为有用的工具,但非常需要时间和耐心:挖掘者必须非常小心,在进展到下一层土壤之前,他必须记录下每一件文物发现的详细地点,但是温克勒却坐在树荫下,付钱给村民们,由他们去随意挖掘。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陶碑,至于怎么去得到它们,那可就不在他的兴趣范围之内了。
尽管他的挖掘方法粗糙又不顾及后果,温克勒发掘的结果却也令人振奋。他即刻意识到了挖到的陶碑属于不同的两类:有些是用巴比伦文字写的,他很容易就读懂了;而另一些是用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文字写成的。很明显,巴卡科依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已消失文明的重镇,但究竟是不是赫梯人的文明呢?
1906年8月20日,温克勒终于找到了答案,一位挖掘者交给他一块刻有巴比伦楔形文字的陶碑。那位挖掘工人交给温克勒的陶碑是今天所有考古工作者都熟悉的一篇重要文献的一个副本,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王哈图西里于公元前1270年签署的一项和平协议。该协议的另一个副本是用埃及象形文字刻画在埃及卡纳克的一个神庙的墙上。现在温克勒面对的是该协议的另一个副本。这等重要的文件一般保存在有关国家官方的档案馆里,这就意味着巴卡科依肯定就是人们长期找寻的赫梯人首都(即现今的安卡拉),以及在他之前的舍斯的假设被证实了,赫梯人那不易捉摸的历史最终被确定下来一一就在土耳其这块土地上。 直到1912年温克勒逝世之前,他和马克利蒂一直在巴卡科依废墟遗址上挖掘陶碑。他一共发现了一万块陶碑或它们的碎片,然而他却没能如愿地破译赫梯人的语言。破译赫梯人语言这一荣耀最终归属于一位叫贝德里奇·霍罗尼的捷克学者,他于1915年宣称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霍罗尼认识到赫梯语不是中东语言的一支,而是与起源于欧洲和印度的亚欧语系相连。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到了本世纪40年代中期,学者们对赫梯人文字的所有形式都有了相当的了解和把握。
就在温克勒逝世的1912年之前,另一支德国的考古队也在巴卡科依开始了工作,他们测量绘制古城的城墙、庙宇和宫殿,这一工作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而有所中断,从本世纪50年代起,巴卡科依地区的考古工作得以恢复,考古队主要由德国和土耳其科学家组成。他们的发现将陶碑的总数增到25,000件块,这中间包括了德国考古学家彼德·涅夫于1990年至1991年间在一个赫梯皇室档案馆发现的3000多块。虽然赫梯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了自己的座标,但是他们文明的起源、帝国的发展以及最终的命运,这一切仍有待于科学家们去发现。
在赫梯文明出现之前,安纳托利亚高地上就有人定居过。考古学家们现在了解到土耳其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之前的几千年。安纳托利亚高地上的废墟遗址是世界上已知的远古文明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甚至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