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吧 关注:62,839贴子:604,362
  • 7回复贴,共1

谁解释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1楼2007-12-02 21:49回复
    苟且的生


    2楼2007-12-02 21:54
    回复
      • 219.136.49.*
      看看这篇去,异曲同工。。。


      http://post.baidu.com/f?kz=258232495


      3楼2007-12-02 21:55
      回复
        • 219.136.49.*
        这里我们看出了墨家之所以失败,正是儒家之所以成功。至于道家因根本否认秩序而逃掉,这对于儒家,倒因为减少了一个掣肘的而更觉方便,所以道家的遁世实际是帮助了儒家的成功。因为道家消极的帮了儒家的忙,所以儒家之反对道家,只是口头的,表面的,不象他对于墨家那样的真心的深恶痛绝。因为儒家的得势,和他对于墨道两家态度的不同,所以在上层阶级的士大夫中,道家还能存在,而墨家却绝对不能存在。墨家不能存在于士大夫中,便一变为游侠,再变为土匪,愈沉愈下了。 

          捣乱分子墨家被打下去了,上面只剩了儒与道,他们本来不是绝对不相容的,现在更可以合作了。合作的方案很简单。这里恕我曲解一句古书,《易经》说“肥遯,无不利”,我们不妨读肥为本字。而把“肥遯”解为肥了之后再遯,那便是说一个儒家做了几任“官”,捞得肥肥的,然后撒开腿就跑,跑到一所别墅或山庄里,变成一个什么居士,便是道家了。——这当然是对己有利的办法了。甚至还用不着什么实际的“遯”,只要心理上念头一转,就身在宦海中也还是遯,所谓“身在魏阙,心在江湖”,和“大隐隐朝市”者,是儒道合作中更高一层的境界。在这种合作中,权利来了,他以儒的名分来承受,义务来了,他又以道的资格说,本来我是什么也不管的。儒道交融的妙用,真不是笔墨所能形容的,在这种情形之下,称他们为偷儿和骗子,能算冤屈吗?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些古语中所谓王侯如果也包括了“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道家,便更能代表中国的文化精神。事实上成语中没有骂到道家,正表示道家手段的高妙。讲起穷凶极恶的程度来,土匪不如偷儿,偷儿不如骗子,那便是说墨不如儒,儒不如道,


        4楼2007-12-02 21:57
        回复
          • 219.136.49.*
          在中国的五四文化史上,闻一多的思想是最接近鲁迅的思想的,,虽然他们在一开始并没有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阿门~~````


          5楼2007-12-02 22:00
          回复
            谢谢 ,真长啊。


            6楼2007-12-02 22:18
            回复
              • 221.213.72.*
              信口开


              7楼2007-12-04 11:49
              回复
                我以为佛教,基督教,回教都有系统的戒律和善恶标准.

                影响了人们伤天害理祸国殃民,不能尽情的堕落,杀戮,害人.

                道教讲清净无为,被拿来利用叫人们闭眼闭嘴.我独夫好强奸天地


                IP属地:天津8楼2007-12-04 1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