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2013年营收6302亿元:未经“二次确认”提取“手机吸费”渠道代扣费分成,非法所得数额巨大
2013年度财报显示中国移动7.67亿的手机用户,中国联通2.8亿,中国电信 1.86亿,中国移动是真正的土豪,巨无霸!“手机吸费”最大获利者,罪魁祸首。
信产部《关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通知》规定,未经用户确认反馈,当时也未明确告知用户该移动信息服务企业的名称、具体业务名称、资费标准、退订方式等信息,视为订制不成立,包月类移动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未经用户二次确认不得收费。只要电信运营严格遵守信产部“二次确认”的规定,“手机吸费”就不会得逞,所以说罪魁祸首是运营商---中移动、联通、电信。
据悉,市场上大量的“高仿”手机、“山寨”手机甚至一些国产知名品牌的某些型号的手机,普遍存在吸费问题,他们或在手机内装置吸费手机游戏,或预置各种吸费程序,消费者成“砧板之肉”,被消费现象频发。
据中新网,哈尔滨工商局突查三大运营商自有营业厅的定制品牌手机,三星、诺基亚、LG、酷派、联想、华为、中兴、天语等几乎所有的国内外品牌的定制手机未经“二次确认”就产生了上网流量费身陷“吸费门”。央视焦点访谈聚焦“手机吸费”,山寨机似乎并不是“手机吸费”的元凶,运营商对定制手机未进行“二次确认”的监管使得消费者饱受不白之冤,监管不利是罪魁祸首。
针对手机上网需进行“二次确认”的监管制度在终端定制过程中变得形同虚设。于是,无论是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LG、索爱、戴尔等国际巨头还是中兴、华为、联想、酷派、天语、金立、UT斯达康、夏新等国产品牌还是数不清的山寨品牌,运营商宣导的“一键上网”等概念在3G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下如火如荼,不明就里的消费者糊里糊涂成了“冤大头”,为运营商的手机上网贡献着自己的“血汗钱”。
由于,运营商并没有将“一键上网”须经“二次确认”的要求在入围的手机定制中特别提出,于是各个厂家为了讨好一家独大的运营商,纷纷为用户上网开启了一路畅通的“绿灯”,于是消费者只要触动上网键即为运营商引入源源不断的钱财,致使许多用户蒙受了不白的损失,由于数额不大并未引起用户的警觉,但中国移动近7.67亿的手机用户,中国联通2.8亿的手机用户,中国电信 1.86
亿的用户,如此唾手可得的财源运营商不会拒绝,只要用户不投诉,闷声发大财,偷着数钱乐。运营商、SP和手机设计公司才是手机吸费陷阱的最大获利者。
SP和不良手机设计公司的丑恶嘴脸大白于天下,但主宰产业链获得最大利益的是移动运营商!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样本分析发现,每部感染暗扣恶意代码的手机,平均每个月至少被直接扣费20元。仅一款暗扣话费的恶意代码,每年直接偷偷暗扣手机用户的话费就超过5000万元,日赚千万,利润比贩毒都高。
201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手机预装恶意扣费软件,以下为实录:
从事手机销售十多年的张先生近来频繁遭遇退货,客户的理由都是手机出现了恶意扣费的情况。张先生说:“就发现话费突然一下就增多了,无缘无故就扣掉七八十元钱。”
在一个用户的手机话费详单上这样显示:用户被定制了一些服务,但是在手机上却看不到任何相关的应用程序。这些奇怪的现象让老张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手机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会遭遇莫名的扣费呢?”
记者把老张提供的手机送到了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检测发现,这款手机里竟然被人悄悄植入了两个恶意程序。其中一个叫Data servers的恶意程序,他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远程控制用户手机,不仅可以自动安装应用软件甚至还可以卸载手机中原有的应用软件。而另一个应用程序功能更加强大,他可以偷偷获取手机中的个人信息,并悄悄把这些信息发送出去。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运营部主任王明华介绍, 2013年新出现的手机恶意程序的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三倍,达到了70万个。而这些安装在手机中的病毒以对用户进行远程控制、隐私窃取、恶意扣费为主要目的。让人震惊的是这些恶意病毒程序无孔不入,在手机出厂、销售以及消费者应用过程中都有可能被植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运营部主任王明华说:“消费者即便在正规渠道买了一个行货手机有可能也会存在这种风险,如此可见说一年大量的恶意手机病毒的出现实际上对我们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这种的风险。”
手机吸费陷阱已成为整条产业链上的“毒瘤”。可别小看“吸费”,它涉及到多方利益,只有手机厂商、软件厂商、电信运营商等劲往一处使,才能真正拆解这些形形色色的“吸费”大法。屡屡偷扣费用,关键原因在于背后有一条强大的利益链。手机生产方怎么会和吸费软件“一个鼻孔里出气”?究其原因,吸费分成就是罪魁祸首。通过基础电信运营商暗中扣费共同实施了秘密吸费欺诈行为,按照规定,电信运营可以提取30%的费用,非法所得数额巨大。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说实话,我在圈里其实只是小虾米。”沈耀斌很“谦虚”地说,在这个黑色产业链上,每年流水利润过亿的公司,在全国至少有几十家。“同样是手机行业,别人是在赚钱,我们是在抢钱。”沈耀斌说,“一点不夸张地说,做软件的利润率,是手机制造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沈耀斌的公开的身份是一家山寨手机公司老板,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是SP(业务提供商)与CP(内容提供商),它们的工作是与电信运营商们一起,为手机用户提供数据产品或应用服务,但当它们与沈耀斌走到一起,用户的话费就变成了它们的钱包。谈妥分成后,沈耀斌会远程控制用户手机订购SP和CP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借助运营商的代收费通道偷走用户话费。在这个链条中,不论是什么业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成本,或者说,成本被转嫁给了数量庞大的智能手机软件使用者。
记者获得SP从业人员爆料,手机吸费陷阱的事在业内根本不是秘密,而且在今年,SP已经不再费心设置手机上的“误点播”陷阱,而是直接插入软件,每天定点直接吸费,这种设置几乎涵盖了所有山寨手机。就是说,手机吸费问题,由设圈套“骗钱”上升为直接“抢钱”。
2013年度财报显示中国移动7.67亿的手机用户,中国联通2.8亿,中国电信 1.86亿,中国移动是真正的土豪,巨无霸!“手机吸费”最大获利者,罪魁祸首。
信产部《关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通知》规定,未经用户确认反馈,当时也未明确告知用户该移动信息服务企业的名称、具体业务名称、资费标准、退订方式等信息,视为订制不成立,包月类移动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未经用户二次确认不得收费。只要电信运营严格遵守信产部“二次确认”的规定,“手机吸费”就不会得逞,所以说罪魁祸首是运营商---中移动、联通、电信。
据悉,市场上大量的“高仿”手机、“山寨”手机甚至一些国产知名品牌的某些型号的手机,普遍存在吸费问题,他们或在手机内装置吸费手机游戏,或预置各种吸费程序,消费者成“砧板之肉”,被消费现象频发。
据中新网,哈尔滨工商局突查三大运营商自有营业厅的定制品牌手机,三星、诺基亚、LG、酷派、联想、华为、中兴、天语等几乎所有的国内外品牌的定制手机未经“二次确认”就产生了上网流量费身陷“吸费门”。央视焦点访谈聚焦“手机吸费”,山寨机似乎并不是“手机吸费”的元凶,运营商对定制手机未进行“二次确认”的监管使得消费者饱受不白之冤,监管不利是罪魁祸首。
针对手机上网需进行“二次确认”的监管制度在终端定制过程中变得形同虚设。于是,无论是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LG、索爱、戴尔等国际巨头还是中兴、华为、联想、酷派、天语、金立、UT斯达康、夏新等国产品牌还是数不清的山寨品牌,运营商宣导的“一键上网”等概念在3G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下如火如荼,不明就里的消费者糊里糊涂成了“冤大头”,为运营商的手机上网贡献着自己的“血汗钱”。
由于,运营商并没有将“一键上网”须经“二次确认”的要求在入围的手机定制中特别提出,于是各个厂家为了讨好一家独大的运营商,纷纷为用户上网开启了一路畅通的“绿灯”,于是消费者只要触动上网键即为运营商引入源源不断的钱财,致使许多用户蒙受了不白的损失,由于数额不大并未引起用户的警觉,但中国移动近7.67亿的手机用户,中国联通2.8亿的手机用户,中国电信 1.86
亿的用户,如此唾手可得的财源运营商不会拒绝,只要用户不投诉,闷声发大财,偷着数钱乐。运营商、SP和手机设计公司才是手机吸费陷阱的最大获利者。
SP和不良手机设计公司的丑恶嘴脸大白于天下,但主宰产业链获得最大利益的是移动运营商!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样本分析发现,每部感染暗扣恶意代码的手机,平均每个月至少被直接扣费20元。仅一款暗扣话费的恶意代码,每年直接偷偷暗扣手机用户的话费就超过5000万元,日赚千万,利润比贩毒都高。
201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手机预装恶意扣费软件,以下为实录:
从事手机销售十多年的张先生近来频繁遭遇退货,客户的理由都是手机出现了恶意扣费的情况。张先生说:“就发现话费突然一下就增多了,无缘无故就扣掉七八十元钱。”
在一个用户的手机话费详单上这样显示:用户被定制了一些服务,但是在手机上却看不到任何相关的应用程序。这些奇怪的现象让老张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手机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会遭遇莫名的扣费呢?”
记者把老张提供的手机送到了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检测发现,这款手机里竟然被人悄悄植入了两个恶意程序。其中一个叫Data servers的恶意程序,他能够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远程控制用户手机,不仅可以自动安装应用软件甚至还可以卸载手机中原有的应用软件。而另一个应用程序功能更加强大,他可以偷偷获取手机中的个人信息,并悄悄把这些信息发送出去。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运营部主任王明华介绍, 2013年新出现的手机恶意程序的数量比2012年增加了三倍,达到了70万个。而这些安装在手机中的病毒以对用户进行远程控制、隐私窃取、恶意扣费为主要目的。让人震惊的是这些恶意病毒程序无孔不入,在手机出厂、销售以及消费者应用过程中都有可能被植入。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运营部主任王明华说:“消费者即便在正规渠道买了一个行货手机有可能也会存在这种风险,如此可见说一年大量的恶意手机病毒的出现实际上对我们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这种的风险。”
手机吸费陷阱已成为整条产业链上的“毒瘤”。可别小看“吸费”,它涉及到多方利益,只有手机厂商、软件厂商、电信运营商等劲往一处使,才能真正拆解这些形形色色的“吸费”大法。屡屡偷扣费用,关键原因在于背后有一条强大的利益链。手机生产方怎么会和吸费软件“一个鼻孔里出气”?究其原因,吸费分成就是罪魁祸首。通过基础电信运营商暗中扣费共同实施了秘密吸费欺诈行为,按照规定,电信运营可以提取30%的费用,非法所得数额巨大。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说实话,我在圈里其实只是小虾米。”沈耀斌很“谦虚”地说,在这个黑色产业链上,每年流水利润过亿的公司,在全国至少有几十家。“同样是手机行业,别人是在赚钱,我们是在抢钱。”沈耀斌说,“一点不夸张地说,做软件的利润率,是手机制造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沈耀斌的公开的身份是一家山寨手机公司老板,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是SP(业务提供商)与CP(内容提供商),它们的工作是与电信运营商们一起,为手机用户提供数据产品或应用服务,但当它们与沈耀斌走到一起,用户的话费就变成了它们的钱包。谈妥分成后,沈耀斌会远程控制用户手机订购SP和CP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借助运营商的代收费通道偷走用户话费。在这个链条中,不论是什么业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成本,或者说,成本被转嫁给了数量庞大的智能手机软件使用者。
记者获得SP从业人员爆料,手机吸费陷阱的事在业内根本不是秘密,而且在今年,SP已经不再费心设置手机上的“误点播”陷阱,而是直接插入软件,每天定点直接吸费,这种设置几乎涵盖了所有山寨手机。就是说,手机吸费问题,由设圈套“骗钱”上升为直接“抢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