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这是宋人苏轼描写秋菊的句子,不仅写出了菊花素雅坚贞的品格,还点明了菊花延年益寿的药用价值。近日,我市茶店乡郝家窑村的百亩菊花盛开,冲天香阵透太行。
村情简介
郝家窑村位于茶店乡北部,全村370多户、1232人,以郝姓居多。拥有耕地850亩,7个村民小组,下辖郝家窑、金环沟两个自然村,但金环沟由于人口迁移等因素已无人烟。
据《郝氏族谱》记载:郝氏原籍山西,明宣德年间(1429年),始祖五老爰自壶关徙林,定居于山则西(今东姚伯文村)。六世郝柏松迁至茶店北部。因当地多土崖绝壁,郝氏族人便劈崖凿洞居住,得名郝家窑村。
坡地经济“轻骑兵”
在古代,轻骑兵具有良好的战斗技能,可以独立作战,亦可与其他兵种配合,是自由和勇气的象征。如今,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郝家窑村金环沟生态基地初具雏形,集种植、养殖、观光休闲为一体,俨然已成为我市坡地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一支“轻骑兵”。
金环沟自然村占地1200亩,三分之二都是坡地。由于耕作不便、生活条件落后等原因,2001年后,村民们陆续外迁到邻近的村庄,原村址仅剩下一些没人居住的房屋,土地也都处于撂荒状态。近年,我市提出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的战略后,村主任郝玉昌等一班人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了1200亩,并且多次聘请农业专家进行设计,规划了林果种植、特色农业、采摘观光等系列发展模式。如今,生态基地内共栽植核桃500余亩,杏、桃、葡萄等200亩,种植菊花200亩、红薯100余亩,散养鸡、鹅、野猪等5000余只(头)。
在金环沟生态基地,记者见到路两边的杭白菊次第盛开,三三两两的摘花女工正在采摘菊花。“现在菊花的收购价是胎菊9元一斤,菊花4元一斤。为了卖个好价钱,我们都得小心翼翼地摘,就怕把菊花花瓣弄碎。摘一斤赚一块钱,快点摘的话,半天就能摘五十斤。”一位摘花女工边摘花边对记者说。
生态基地建设普遍面临着周期长、收益小的困境,为了解决这种难题,金环沟生态基地在建设之初就结合茶店乡作为我市中药材种植基地的优势,种植了百亩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的杭白菊。“种植杭白菊当年就可见效益,核桃、杏、桃等将在未来两三年内见效益。”郝玉昌说。
郝家窑村村内虽有湘河流过,但湘河因雨水不足早已断流十多年。今年春天,在茶店乡政府的大力引导下,该村对流经村内的湘河河床进行了综合治理,种上了红薯。这300余亩红薯田还被我市农业部门确定为全市红薯高产试验方,亩均5000余斤,最高亩产7000余斤。采访中,不时有村民给郝玉昌打电话。原来,他们正在红薯加工厂里试制粉条,需要郝玉昌的技术指导。谈起红薯粉条,郝玉昌说:“我们种的红薯是高淀粉品种,非常适合制作红薯粉条。再加上今年红薯丰收了,村里投资30万元建设红薯加工厂。目前40米长、12米宽的厂房已经建立,预计年产30万多斤红薯粉条。”
村情简介
郝家窑村位于茶店乡北部,全村370多户、1232人,以郝姓居多。拥有耕地850亩,7个村民小组,下辖郝家窑、金环沟两个自然村,但金环沟由于人口迁移等因素已无人烟。
据《郝氏族谱》记载:郝氏原籍山西,明宣德年间(1429年),始祖五老爰自壶关徙林,定居于山则西(今东姚伯文村)。六世郝柏松迁至茶店北部。因当地多土崖绝壁,郝氏族人便劈崖凿洞居住,得名郝家窑村。
坡地经济“轻骑兵”
在古代,轻骑兵具有良好的战斗技能,可以独立作战,亦可与其他兵种配合,是自由和勇气的象征。如今,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郝家窑村金环沟生态基地初具雏形,集种植、养殖、观光休闲为一体,俨然已成为我市坡地经济发展大潮中的一支“轻骑兵”。
金环沟自然村占地1200亩,三分之二都是坡地。由于耕作不便、生活条件落后等原因,2001年后,村民们陆续外迁到邻近的村庄,原村址仅剩下一些没人居住的房屋,土地也都处于撂荒状态。近年,我市提出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的战略后,村主任郝玉昌等一班人通过土地流转集中了1200亩,并且多次聘请农业专家进行设计,规划了林果种植、特色农业、采摘观光等系列发展模式。如今,生态基地内共栽植核桃500余亩,杏、桃、葡萄等200亩,种植菊花200亩、红薯100余亩,散养鸡、鹅、野猪等5000余只(头)。
在金环沟生态基地,记者见到路两边的杭白菊次第盛开,三三两两的摘花女工正在采摘菊花。“现在菊花的收购价是胎菊9元一斤,菊花4元一斤。为了卖个好价钱,我们都得小心翼翼地摘,就怕把菊花花瓣弄碎。摘一斤赚一块钱,快点摘的话,半天就能摘五十斤。”一位摘花女工边摘花边对记者说。
生态基地建设普遍面临着周期长、收益小的困境,为了解决这种难题,金环沟生态基地在建设之初就结合茶店乡作为我市中药材种植基地的优势,种植了百亩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炎、耐老延年的杭白菊。“种植杭白菊当年就可见效益,核桃、杏、桃等将在未来两三年内见效益。”郝玉昌说。
郝家窑村村内虽有湘河流过,但湘河因雨水不足早已断流十多年。今年春天,在茶店乡政府的大力引导下,该村对流经村内的湘河河床进行了综合治理,种上了红薯。这300余亩红薯田还被我市农业部门确定为全市红薯高产试验方,亩均5000余斤,最高亩产7000余斤。采访中,不时有村民给郝玉昌打电话。原来,他们正在红薯加工厂里试制粉条,需要郝玉昌的技术指导。谈起红薯粉条,郝玉昌说:“我们种的红薯是高淀粉品种,非常适合制作红薯粉条。再加上今年红薯丰收了,村里投资30万元建设红薯加工厂。目前40米长、12米宽的厂房已经建立,预计年产30万多斤红薯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