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弟妹觉得:我已经花一个周末整整四十八小时的时间修改我的履历了!为什么还不够好?
我已经花一个月的时间每天申请实习了,为什么一点成效都没有?
我已经在接到面试通知时立马开始准备,紧锣密鼓的练习一个礼拜,为什么程度还不够?
我这个考试已经念了两个周末了,应该已经没问题了吧!
我们都以为,一个周末,一个礼拜,一个月,就够了。
但你知道吗,这种付出的程度真的微不足道到了极点。
我到美国才发现,这里的学生看待自己的时间的态度不一样,在求职方面尤其明显。他们的单位不是几天、几个礼拜、而是几“年”。 我看到无数个大二学生早早在开学前就把履历写好(是他们花了好几个礼拜写出来的第一版),规划自己大二这学年需要做什么研究、培养什么面试技能(是的,面对大三下的征才潮,大二上的他们已经开始准备了!)、大二暑假到大三上时已经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面试练习,并且开始针对大四毕业以后想进的公司,开始找资源,接触学长姐。
你有没有发现,针对每一步,他们的时间单位很长,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一个周末就觉得很了不起?
这里的学生真的很流行那个“一万个小时法则”:意思是,如果你要擅长某件事物,你必须要付出至少一万个小时。
我已经花一个月的时间每天申请实习了,为什么一点成效都没有?
我已经在接到面试通知时立马开始准备,紧锣密鼓的练习一个礼拜,为什么程度还不够?
我这个考试已经念了两个周末了,应该已经没问题了吧!
我们都以为,一个周末,一个礼拜,一个月,就够了。
但你知道吗,这种付出的程度真的微不足道到了极点。
我到美国才发现,这里的学生看待自己的时间的态度不一样,在求职方面尤其明显。他们的单位不是几天、几个礼拜、而是几“年”。 我看到无数个大二学生早早在开学前就把履历写好(是他们花了好几个礼拜写出来的第一版),规划自己大二这学年需要做什么研究、培养什么面试技能(是的,面对大三下的征才潮,大二上的他们已经开始准备了!)、大二暑假到大三上时已经开始进行紧锣密鼓的面试练习,并且开始针对大四毕业以后想进的公司,开始找资源,接触学长姐。
你有没有发现,针对每一步,他们的时间单位很长,而不是像我们一样,一个周末就觉得很了不起?
这里的学生真的很流行那个“一万个小时法则”:意思是,如果你要擅长某件事物,你必须要付出至少一万个小时。